哲学吧 关注:2,542,381贴子:16,871,991
咦,发现现在发帖居然可以直接发“直播帖”了。我来试试看,哈哈……
看到吧主的关于法律的主题帖,实在不忍心在他的帖里批判了。
我不是律师,法律常识也不专业。我只想就一些常见的法律常识说说我的理解与认知。
比如:为什么我国不废除死刑?为什么同样是杀人,会有不同的判决?法律是目的还是手段?法律是如何判决、生效到执行的?什么是缓期执行?青少年犯罪与精神病人犯罪与正常人犯罪为何判决有差异?法制和法治有何不同?法治和德治会矛盾吗?
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1-01 12:30回复
    首先我们来说:法律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
    法律不是制裁人的目的,而是警戒人的手段。即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最终为了大多数人利益服务的。而不是达到压迫、消灭一些不良群体,净化社会的目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性面前,人人皆善恶并存。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对于坏人的惩戒的同时,要给予他一定改善的机会。
    只有当认定一个人的行为罪大恶极,已经没有改善的可能和必要了;或者说惩戒的必要性与公平性高于改善的可能性,才会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1-01 12:39
    收起回复
      2025-07-28 10:57: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现代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废除死刑。为什么我国还一直还在坚持执行?
      个人认为有三大因素:1,人口过多。2,国民素质普遍低下。3,经济还不够发达。
      重典治刁民,废除死刑的国家都是寡民小国。人口少,文明素质高,相应的犯罪率就会偏低。不需要重典酷刑去镇摄。
      为什么还要要求经济发达呢?因为这里有一个执行成本。
      没有死刑,只有监禁的话,会造成监狱的运行成本大幅增加。
      恶性杀人犯与平常的罪犯是不同的,囚禁的条件与管理不能统一标准。他们很难象一般罪犯一样通过监狱里的劳动实现价值延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1-01 12:52
      收起回复
        续上:即如果在恶性案件高发的国度废除死刑会有两大弊端:1,法律无法达到震慑恶性行为的作用。2,提高监狱管理成本,增加税收负担。人口数量越多、国民素质越低的国家,监狱的容量也需要越大。
        当我国人口降下去,国民素质提高,经济能力也增加到一定的水平。废除死刑就会自然而然达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1-01 12:59
        收起回复
          为什么同样是杀人会有不同的判决?
          杀人偿命是个通俗说法。涉及到法律上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
          杀人有连环杀人、毁尸灭迹等恶劣性质的。有蓄意筹划和无心之失。有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
          如果采取同一个标准,凡杀人者必偿命,则是为了追求一个平等的同时,造成了更多的不平等
          。即法律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
          同理:对于其它罪行的认定也皆如此。必须要根据同一后果分析具体动机和社会影响,以及当事人是否还有改善的可能……等等客观因素去衡量定性(注意:在此还不是定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1-01 13:10
          收起回复
            先去干正事,有空再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1-01 13:15
            收起回复
              法律是如何判决,生效、执行的。
              法律有其统一的标准:即先重后轻、先主后次。
              一般的案件(即排除军事、政治等特殊因素的案件)分刑事与民事。刑事是涉及到生命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民事指一般的纠纷(多为经济纠纷)。接到报案后,刑事案件会转入公安局刑侦,民事纠纷则由派出所处理。
              一件案子若有多重因素,先重后轻。比如为了钱起纠纷,打架引起死亡。则视其最重情节定性为刑事。
              刑事案件由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共同审理。公安局先分析具体案情各种细节(动机、证据链、初步定性……)由检察院提起公诉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1-01 16:29
              收起回复
                法院则根据各方提出的证据最后定性、判决。
                其依据的准则是先主后次。
                比如杀人案件的起因有经济纠纷,则杀人罪先定性,后才会考虑其他民事责任。
                先按刑法判刑罚,再按民事法判处是否进行经济罚款、赔偿或没收财产……
                如果案件不构成刑事,则由受害者自行向法院提起诉讼。律师也由私人聘请,而非由检察院指定公诉人。
                案件情节较轻的,证据不足的,法院会不予以受理。只由派出所或其他机构(比如居委会等)出面调停。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1-01 16:42
                收起回复
                  2025-07-28 10:51: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同样情节的蓄意杀人案,如果案犯是三种人:1,正常成年人。2,青少年。3,精神病患者。
                  在判刑定性时仍然是按先主后次的准则。
                  先按正常成年人判处。如果情节严重到要判死刑。那么青少年最多只能因其未成年,缺乏一定的认知而稍微轻判,降到无期徒刑或二十年有期徒刑(我国最长的就是20年)。不可能会因未成年而直接无罪释放。(否则就不用设少管所等机构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1-01 16:59
                  收起回复
                    如果罪犯是精神病患者,虽然在刑法上不直接判处,但是会转入精神病院,依其恶劣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监禁。精神病院里最严格的监禁,相当于监狱里的死缓和无期徒刑。且有可能会穿上束缚衣(相当于监狱里的囚具)。也就是说他只是关押的地方和判处的方式不同而已。也绝对不会是无罪释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1-01 17:00
                    收起回复
                      续上:对女人的杀人情节认定不同,最终判决的结果也将有很大不同。从十年以上到无罪释放。
                      同样,如果将女人换成是青少年。则在认定时,先定主责,最后再考虑罪犯年龄。在量刑上比成年女人会稍微轻一点,但不会有很大的跨度。比如他如果是定性为蓄意谋杀,就不可能会无罪释放。如果定性为防卫过当,比如女人会判1到2年。则青少年可能会判缓期执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1-01 18:45
                      回复
                        什么是缓期执行?
                        缓期执行就是不用入狱服刑。但又不等同于无罪释放。
                        无罪释放没有案底,缓期执行会有案底。比如没有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一切需要档案的正规单位和部门将会拒绝门外。
                        在刑期内不能出国,甚至出远门旅游和出差都要先去备案。
                        一旦当地发生有任何与缓期执行期内罪犯有嫌疑的案件,会被首先怀疑和问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1-01 18:52
                        回复
                          青少年和精神病患者会被在量刑时做为减刑参考,但绝不是主要条件。
                          就是说,如果一个青少年杀了人还没判刑,是基于正常人量刑基础上已经具有从轻情节占主要条件。年龄因素只是在主要条件下再次减轻而已。绝不是常人以为的:未成年人杀人可以无罪。哪怕是连环杀人也不用坐牢。
                          试问下你听说过几个未满14岁的青少年,会是连环杀人恶魔?之所以会造成青少年轻判的印象,是因为青少年行为本身一般不具有恶劣影响,且其即便判处十年二十年后还是三四十岁,要考虑出狱后是否还能改善,自食其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1-01 19:06
                          收起回复
                            同样,精神病患者如果犯了重罪,判决结果也只是相对轻,而不是绝对免责。
                            那些因造假证明而逃避罪罚的,错在执行者,而不在法规本身。
                            且逃避罪罚的范围也是在正常量刑的范围左右浮动,要完全逃避,还得在主要条件---证据链上。
                            证据链断缺、不足,才会直接影响罪行定性。
                            这点充分体现了法律是双刃剑---在保障人民的利益同时,却极容易被权势利用---只有懂法律的人,才能钻法律的漏洞。
                            因而需要所有人去思考--法制与法治到底有何不同。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该如何调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1-01 22:01
                            收起回复
                              2025-07-28 10:45: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欢迎法律专业人士来给大家普法。我说的不对,反驳时请说出正确理解。免得吧友们被我误导
                              要我不懂就别瞎说,我还是要说的这是我的言论权利啊。除非百度或吧务把我的帖删除了。我就不用费劲再码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1-02 09: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