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从“边际相等原则”的角度来看“租值搭配原理”。(按:这一个角度因为涉及到《经济学讲义》下册的内容,还没学过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同学们尽力而为就是。)
根据“边际相等原则”,好马如果配差鞍,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定律”的作用,差鞍的边际质量是比较高的(注意:是边际质量高,不是说总质量高,差鞍的总质量当然是低的),因此这时通过增加投入来提高鞍子的质量,鞍子的边际质量会趋于下降,则好马的边际质量与鞍子的边际质量会趋于相等,更接近于满足“边际相等原则”的要求,从而能提高配鞍之马的整体质量。不断地提高鞍子的质量,“边际收益递减定律”持续地发挥作用,鞍子的边际质量不断下降,最终会下降到与马匹的边际质量相等,这时“边际相等原则”得到满足,配鞍之马的整体质量达到最大。将质量换成租值,鞍子的边际租值与马匹的边际租值相等时,配鞍之马的总租值达到最大。这个角度能最精确地看到租值搭配到什么程度才是最优。
从这个角度还可以更深入地推进到张五常教授在新版《经济解释》中提到的一个微妙的生产现象:生产效率较高的劳动力,能为厂房带来较高的租值,因此其工资的增加幅度要超过他所带来的产量增加,即熟练工人的工资是累进的,不是随产量的上升而等比例增加的。当时有读者对此感到不明白而问我如何理解。我举了一个网球双打的例子:如果与我搭配双打的同伴水平很差,我打网球的水平也会被他拉低;但如果与我搭配双打的同伴水平很高,我打网球的水平就会被他拉高。所以我打网球的水平的高低(租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与我搭配的同伴的,一个水平高的搭档对我的租值上升是作出了贡献的,根据“收入分配理论”我必须分一部分增加了的收入给他。注意:一个比我水平高的搭档会拉高了我的水平,但我的水平比他低却会拉低了他的水平,所以整体水平要达到最优,必须是我们的水平一样高(当然,如果我们的技术特征具有互补性,例如我擅长前场的上网技术,而他擅长后场来回奔跑救球的话,那就效果更好。事实上参与生产的不同生产要素既然不同,那就是要互补的),这就又回到“边际相等原则”那里去了。
PS:这里可以顺便批一下管理学中那个所谓的“短板理论”。严格来说,这根本不能算什么理论,只能算是综合了某些类似现象的共同特征(管理学中大量的所谓理论都是这种性质)。这“短板理论”说的是,正如一个水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而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那样,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由它最弱项的竞争力决定、而不是由最强项的竞争力决定的。这理论的言下之意,是说提高企业的最弱项的竞争力比之提高最强项的竞争力对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更有效。从经济学的“边际相等原则”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个严格来说是现象而非理论的原因是什么。最弱项的竞争力因为弱,所以其边际竞争力是高于其它相对强项的边际竞争力的,所以根据“边际相等原则”,通过增加投入提高弱项的竞争力,有利于降低弱项的边际竞争力到与其它相对强项的边际竞争力相等的程度,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总竞争力(即综合竞争力)。转从“租值搭配原理”来看可以避开使用“边际”这个只有学过经济学的人才能明白的概念。弱项的竞争力是低租值的,强项的竞争力是高租值的,低租值搭配高租值,就违反了“租值搭配原理”。把弱项的竞争力提高起来,是提高其租值,使之与强项的高租值相匹配,结果将是使整个企业的总租值上升,即综合竞争力上升。
根据“边际相等原则”,好马如果配差鞍,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定律”的作用,差鞍的边际质量是比较高的(注意:是边际质量高,不是说总质量高,差鞍的总质量当然是低的),因此这时通过增加投入来提高鞍子的质量,鞍子的边际质量会趋于下降,则好马的边际质量与鞍子的边际质量会趋于相等,更接近于满足“边际相等原则”的要求,从而能提高配鞍之马的整体质量。不断地提高鞍子的质量,“边际收益递减定律”持续地发挥作用,鞍子的边际质量不断下降,最终会下降到与马匹的边际质量相等,这时“边际相等原则”得到满足,配鞍之马的整体质量达到最大。将质量换成租值,鞍子的边际租值与马匹的边际租值相等时,配鞍之马的总租值达到最大。这个角度能最精确地看到租值搭配到什么程度才是最优。
从这个角度还可以更深入地推进到张五常教授在新版《经济解释》中提到的一个微妙的生产现象:生产效率较高的劳动力,能为厂房带来较高的租值,因此其工资的增加幅度要超过他所带来的产量增加,即熟练工人的工资是累进的,不是随产量的上升而等比例增加的。当时有读者对此感到不明白而问我如何理解。我举了一个网球双打的例子:如果与我搭配双打的同伴水平很差,我打网球的水平也会被他拉低;但如果与我搭配双打的同伴水平很高,我打网球的水平就会被他拉高。所以我打网球的水平的高低(租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与我搭配的同伴的,一个水平高的搭档对我的租值上升是作出了贡献的,根据“收入分配理论”我必须分一部分增加了的收入给他。注意:一个比我水平高的搭档会拉高了我的水平,但我的水平比他低却会拉低了他的水平,所以整体水平要达到最优,必须是我们的水平一样高(当然,如果我们的技术特征具有互补性,例如我擅长前场的上网技术,而他擅长后场来回奔跑救球的话,那就效果更好。事实上参与生产的不同生产要素既然不同,那就是要互补的),这就又回到“边际相等原则”那里去了。
PS:这里可以顺便批一下管理学中那个所谓的“短板理论”。严格来说,这根本不能算什么理论,只能算是综合了某些类似现象的共同特征(管理学中大量的所谓理论都是这种性质)。这“短板理论”说的是,正如一个水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而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那样,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由它最弱项的竞争力决定、而不是由最强项的竞争力决定的。这理论的言下之意,是说提高企业的最弱项的竞争力比之提高最强项的竞争力对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更有效。从经济学的“边际相等原则”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个严格来说是现象而非理论的原因是什么。最弱项的竞争力因为弱,所以其边际竞争力是高于其它相对强项的边际竞争力的,所以根据“边际相等原则”,通过增加投入提高弱项的竞争力,有利于降低弱项的边际竞争力到与其它相对强项的边际竞争力相等的程度,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总竞争力(即综合竞争力)。转从“租值搭配原理”来看可以避开使用“边际”这个只有学过经济学的人才能明白的概念。弱项的竞争力是低租值的,强项的竞争力是高租值的,低租值搭配高租值,就违反了“租值搭配原理”。把弱项的竞争力提高起来,是提高其租值,使之与强项的高租值相匹配,结果将是使整个企业的总租值上升,即综合竞争力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