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吧 关注:2,557贴子:11,806

梁思成再婚的十年(老帖补充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年前差不多这个时候,也是圣诞前夕,为消磨时间而泡在论坛,写过一个帖子《从细节看,不觉得梁思成对林洙是爱情》。梁吧里不知有没有,林吧里有的。
帖子得到很多人支持,也有2位提出一些争议。不过,只要言而有据,非谣传非造假,更多的细节汇总,总能逐渐接近事实的本来面目。
当时,手中资料不多,这几年,陆续看到一些新材料,觉得应该再写点补充。(感慨下,对这个话题的兴趣,居然保持了3年之久,真不容易。实在是后妻如今的做派太令人吃不消,能想象看一个长相路人满脸皱纹浑身赘肉的老年妇女,非要拉着一位疾病缠身的老人拍青春爱情片,并且在其中卿卿我我撒娇发嗲吗?自我感觉还相当幸福~~~正常思路下,围观者不会有丝毫美感愉悦,只会浑身起鸡皮疙瘩吧)


1楼2015-12-22 07:33回复

    首先要说的是,根据后来看到的新材料,更加坚定了之前的判断-------梁思成对后妻,完全谈不上爱情。其实,他们的开始,无论是梁再婚的动机,还是林洙有意识地靠近,都与”爱情”无关。
    关于梁的再婚,如今主流看法是出于照顾生活的需要。当年很多与梁家有直接交往的圈内人后来都回忆说,梁思成当时身体不好,工作较忙,家里还有林徽因80岁的母亲需要照顾,日子过的挺辛苦。而60岁体弱多病的女婿照顾80岁的岳母,多少是不方便的。加上61年国家大环境给知识分子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学术上又有新希望的梁思成,自然需要有人照顾生活。
    这个缘由,早些年,林洙也是承认的。在林洙早期撰写的关于梁思成的文章里,她远不是如今这么矫情肉麻,当时的她,文风用词都平实得多,见图片引文:


    3楼2015-12-22 07:36
    收起回复
      2025-05-21 14:56:46
      广告
      说到合影,来看看再婚第一年的梁思成:

      很凝重呆滞有没有?明明是去香山休养的,却完全没一点开怀的样子。旁边小女孩的眼神也很夺目,我是吓了一跳。看照片上的衣服,应该是夏天,那就是再婚不久,他们62年6月领证登记,差不多刚新婚呢,怎么就那么一副表情


      7楼2015-12-22 07:40
      收起回复
        2,送财童子
        梁思成当年的每月400元左右算高收入。林洙找他的很重要原因,也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梁思成再婚后,给林洙的母亲和2个孩子生活费每月80元。林洙的孩子并不住在梁家,这点下面再说。
        当年的80元是什么概念呢? 可以买-------
        大米 640斤,或
        大闸蟹 72斤,或
        大黄鱼 240斤,或
        布匹 8丈多,或
        青菜 4000斤,或
        猪肉 104斤,或
        小馄饨 800碗,或
        中挡皮鞋10双,或
        棒冰2000根。
        林洙妈妈和2个未成年孩子,按人头算,这个生活费很可以了。梁思成自己估计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自称“送财童子”,而且,在给林洙的信中直言不讳。坦率说,我有点无语。就算再有优越感也不能这么直接吧,哪怕这是个幽默,其中的距离感,俯视感都相当明显,已经距离到菩萨和凡人的区别了。当年,林徽因爸爸出事,梁思成婚后一直赡养林徽因的母亲,他敢在林徽因面前那么说吗?直接跪搓衣板去。


        8楼2015-12-22 07:41
        收起回复
          4,存折
          再婚后,梁思成的钱还是自己管。要出差去外地,把存折和图章交给老太太(林徽因的妈妈)。当时,林徽因妈妈已经80多岁了,有点糊涂了,但梁思成还是对她蛮信任,大概,30多年生活在一起,已经感觉是自己的妈妈了。
          所以,到了临终,梁思成还不忘为前岳母安排生活,反而对再婚妻子,没有任何交代。仅仅是同居关系的翁端午,临走前还记得叫来2个朋友,托付他们好好照顾陆小曼,鲁迅对许广平,也有诸多牵挂不舍,但那么深爱的梁思成,什么都没做。哦,不对,梁有做些什么,只是跟林洙没关系。


          10楼2015-12-22 07:42
          回复
            5,生日
            老年的梁思成,身体不好,记性倒不差,很多琐碎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记得自己的生日,还饶有兴致地亲吻兔耳朵花,发了些感慨。但是,林洙的生日,他却不记得了------我都替林洙捉急,这就是你所说的很爱的丈夫?怎么看怎么不象啊
            梁思成的有趣还在于,不仅不记得林洙生日,事后想起来,还丝毫没有“不好意思”的情绪,完全平静又正常。我都忍不住怀疑,到底是别人的情感桥段太造作,还是梁思成的神经太大条?
            换个场景,梁思成的神经显然不是大条的,对于林徽因,他细致得不能更细致:秋冬的煤饼炉全部自己亲自看管,完全不让别人帮忙,宁可自己吃力地一点点加煤,据说为了保持室内恒温,对林徽因身体好。还是为了照顾林徽因,梁思成学会了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水平甚至比专业护士都高。当年工作那么繁忙的梁思成,还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在重病的妻子身上,坦率说,我非常感动。那些,都不是梁思成必须做的,但他以那样的社会地位,在那样的工作强度之余,还是做到了。对于一些特殊的日子,梁思成并不是无动于衷。比如他和林徽因的结婚纪念日,就很一本正经地请客聚会开Party。但到了后妻这里,一切都收回了,那些给予林徽因的细心体贴,全心呵护,一点都不见了。甚至,一些原本应该做到的事情,梁也不高兴做了。


            11楼2015-12-22 07:42
            回复
              对比二,
              2004年版,信件部分

              2013年版,信件相应部分
              多了一句:“我知道我绝不能给人(特别是一个年轻人)以幸福,更不可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的基础上。”


              19楼2015-12-22 07:49
              回复
                对比三,
                2004年版,信件部分

                2013年版,信件对应部分,多了一大段:
                另一点也许是年轻人不太意识到的。我想一个年轻呢人绝不可能对一个老人“发生兴趣”,也许我猜错了,但年轻人知不知道一个老头是完全可能对一个年轻姑娘发生极大的“兴趣”呢?我觉得我有必要向你说明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倾向,我完全承认我也不在例外,你如认为必要,就应“提高警惕”。


                20楼2015-12-22 07:52
                回复
                  2025-05-21 14:50:46
                  广告
                  梁思成再婚后,和林洙日常说些什么,谁都不知道了。但当年留下的记录,多少还是可信的。看看梁和林洙的交流,据已公开的部分,比较集中的,从65年9月到66年6月,我统计了一下:
                  梁思成的文字,
                  40%日常流水账,吃什么做什么去了哪儿见了谁谁来过;
                  60%关于最新形势,以及自觉要求的对思想的改造。
                  尤其是65年12月开始,随着对吴晗《海瑞罢官》的批判,梁每次和林洙谈论的,超过90%都是民盟如何准备,自己如何反复改稿,要集中火力,向吴晗开炮-------那是一个和古建考察北京城保护,完全不一样的梁思成,让人非常意外,甚至有种错愕的感觉。
                  而林洙的文字,当时她在北京郊区参加四清运动,
                  90%谈自己参与的四清,谈自己在运动中的认识,谈希望自己能更加革命化。
                  另有10%询问梁的身体,询问孩子好不好,自己妈妈好不好。
                  在超过几万字的文字中,梁思成倒是陆续提到自己《法式》注释工作的进程,很详细。但林洙,那么长的时间内,9个月,对于梁的学术工作,居然只问过一句话,“你的科研怎样?”
                  后来梁思成好几次谈到《法式》的工作,林洙完全没有任何反应。
                  不过,林洙的政治性一贯很强,66年4月,她对梁思成说:“《法式》的‘序’要是完了,是否能抽出点时间把《拙匠随笔》等文章好好看一遍,仔细找找其中是否有什么资产阶级审美观点或封建残余。我感到当前的社会主义革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人思想深处,可得在这场革命中站稳立场,自觉革命。今天《北京日报》发表了对“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判,这些东西你过去也好像并不认识。”
                  看看,多么大义凛然的,坚定的革命者的形象! 在林洙如此的帮助督促下,梁思成后来的表现,也就没有太多意外了。
                  插播:就是这几篇《拙匠随笔》等文章,40多年后,林洙拿着它们反复出版,靠版权拿钱不说,还成就了她倾力整理梁思成文稿之功,在紧跟潮流的步伐里,林洙总能左右逢源。


                  24楼2015-12-22 07:56
                  回复
                    《城记》的作者王军还是很善良的,他笔下的梁思成,对写批判吴晗的文章充满了无奈,但上面引文中的记录显然不是这样。55年之前的梁思成,堪称大师,令人敬佩。但如果全面地了解梁思成在60年代的作为,实在无法得出他完全无辜的结论。当然,梁很爱国,有着赤子之心,不是因为私利私欲,但是,昏庸总是肯定的。种因得果,林洙对梁思成的影响,绝对不是正面的照顾生活这么单纯,因为再婚带来的声名损耗,更因为后妻的“革命性”推动,梁思成在紧跟形势的奔跑中最终站错队,引来的那些大字报,难道林洙没有丝毫责任?
                    也许,林洙可以辩称,那些短视,那些革命化,是当年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是的,大家本来也没揪着她不放,更没要求她忏悔之类的,原本都不约而同轻轻翻过那不堪的一页了,但是,偏偏她自己不肯消停,非要一遍遍诉说文革,说梁思成的惨淡冤屈,说她自己的坚贞伟大,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啊,文革过去还不到60年,怎么能堂而皇之地睁眼说瞎话?
                    就算在时代裹挟下,无数事例表明,个体还是能做出不同选择的。而梁思成的悲剧,其中有多少林洙的因素,她自己心里最清楚。林洙现在以文革中对梁思成的照顾"居功至伟",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让我们分析一下梁跟林洙的结合,带给梁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梁思成因为再婚,声名的损耗就不说了,直接触底,被认识不认识的人调侃闲话,以至于梁从诫坐公交车,都可以听到边上乘客对自己父亲再婚一事毫无顾忌的评论,儿子觉得非常苦恼难堪,心想,这毕竟是我父亲啊,真的希望别人不要再那么说了。
                    好吧,情感的私人话题不说,那么在正事领域,梁思成再婚后做了什么?从上面摘录的书信可以看到:一对“积极要求上进”的夫妻,在60年代中期的背景下,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只是,庸常如他们,不要说高瞻远瞩,连起码的评判标准都丧失了。在势利短视的林二夫人的推波助澜下,梁思成一头扎进乱世的政治漩涡,完全不是无奈地写批判文章,而是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了。
                    可悲的是,梁思成和林洙的“积极”最后证明只是虚无,时间给出了结局,如今我们都看到了。


                    32楼2015-12-22 08:01
                    回复
                      梁思成在对吴晗积极批判的时候,肯定料不到不久之后,他自己也会被贴上的“反对学术权威”的标签,如此的黑色幽默,令人再次想到Martin Niemller那段话:
                      They came first for the Communist,
                           and I didn'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t a Commu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and I didn'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t a Jew.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and I didn'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t a trade unionist.
                      Thee they came for the Catholics,
                           and I didn't speak up because I was a Protestant.
                      Then they came for me,
                           and by that time no one wa left to speak up.
                      回到梁思成与林洙的婚姻,如果说以前还只是猜测,那通过这些信,完全可以证实了,为什么梁在文革会如此作为。
                      天才诸葛亮,一千多年前就说过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在龚澎的坚决下,乔冠华抵制了上面的要求,没有写批判材料。
                      梁家客厅聚会中的那些老朋友,个个在文革中全身而过,其中的周培源,吴有训,张奚若,有记录显示他们都接到了类似任务,但都坚决抵制了。
                      所以,周培源的身后评价,其中有一段:为人正直无私,刚直不阿,作风正派,从不阿谀奉承,投机取巧。这段评价,梁思成得不到。
                      反之,乔冠华再婚找了章含之,依附于四人帮,没多久随着文革结束就被隔离审查。
                      梁思成再婚找了林洙,之前的精英圈老朋友绝迹,在林洙的监督帮助下,紧跟形势,最终让自己也被批判。如果林洙当年有章含之的身份渠道,梁的结局,估计跟乔也很相似了。
                      以上,林洙到底是梁思成晚年生活的光,还是命定逃不开的劫? 是困惑灵魂的守护者,还是把梁引向悲剧深渊的的催化剂?
                      章含之对于乔冠华后期的负面影响力,评论界都已认可;北大校长蒋梦麟的二婚妻子陶曾谷,对蒋梦麟的负面影响力,评论界也已认可;为什么,同样给梁思成带来负面影响的林洙,反而成了善良坚贞的正面形象?


                      33楼2015-12-22 08:02
                      回复
                        实际上,梁思成的住院生活很平静,具体见上面的各事例——如果林洙真实的把这一切写出来,就无法引起读者的同情心,无法体现她的伟大付出,无法凸显她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明明她只是每周去一趟医院看梁思成,明明梁家70年代初又有足够的条件请保姆,明明国家对得起梁思成,明明梁思成72年去世后家里有4000元的现金……在林洙笔下,却极力渲染梁思成的惨,冬天搬家惨,肺气肿生病惨,被阻扰就医惨.......
                        这么惨的梁思成,怎么过日子啊?mi mi mi do,命运交响乐响起,梁思成生命中的曙光-----伟大坚贞的后妻上场了:照料梁的生活,想方设法为梁争取医疗资源,对生病的梁各种照顾balabala.......
                        应该说,林洙的场景塑造很成功,很多人说看了流泪,唉,不知那些流泪的人,知道真相后作何感想,如果他们知道被同情的梁思成,在当年过着远比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幸福安逸的日子,他们的同情,还会剩下多少?
                        当然,还是以事实说话。林洙对梁思成的照顾,是有的。66年6月到68年11月住院,这2年半时间里,梁家没有保姆,林洙照料着梁思成的日常生活。另外,71年底,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林洙和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轮流陪夜,72年1月8日晚,梁思成陷入昏迷,1月9日清晨,病逝。
                        这些林洙所作的,是作为妻子很正常的行为,或者说妻子的义务。实在要赞美,也行。2分的功劳稍微拔高一点,夸成4分5分,大家也勉强可以接受。但是,明明2分功劳,或者说只是做到了应该做的事,偏偏要说成9分10分,甚至自诩为多么的居功至伟,这个就矫情了。尤其是,因为事实缺乏,为了支撑那个高大坚贞善良的后妻形象,林洙不断地以谎言来修饰改编历史,这个就很恶心了。幸好,谎言终归是谎言,总会穿帮。
                        林洙很典型的一个场景塑造,我也曾经被打动,但后来跟其他材料一参照……深深佩服林洙大无畏的造假勇气和睁眼说瞎话的心理素质。
                        http://www.douban.com/note/506432966/


                        40楼2015-12-22 08:06
                        回复

                          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林洙在文革中没有与梁思成离婚,一些人觉得这是林洙深爱的表现。有篇为林洙喝彩的文章《不要和爱情讲理》,立场无非还是炒冷饭,林洙身上,可以流传后世的亮点实在太少,几乎没有。之前刻意塑造的一些造型,如今一次次被事实打脸。我敢肯定,作者一定不知道梁思成66年后的遭遇,更不知道梁思成从被批判到被保护,只隔了短暂的十天。
                          我的理解:上世纪5,60年代,社会风气远不是现在的开放包容。离婚一次还说得过去,再离婚一次,当事人的日子还要不要过了?周围人的流言蜚语会是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林洙本来的群众关系就不好。当时也不是现在这样可以辞职,可以远走他乡,在做出重大决定前,会考虑舆论的压力。
                          更主要的,就算想离婚,总要有个考虑过程吧,比如林洙前夫57年被划为右派,林洙到了58年才离婚。而梁思成从官方定性为反动学术权威,到得到上层保护而住院,时间多久?只是10天,短短的10天啊,哪怕林洙动过念头,还没考虑好,梁思成转眼就被好好保护了,那还有什么必要离婚呢?
                          前几年,记者采访林洙,问梁思成去世后她的生活,林洙很平静地说,因为保留了梁的党籍,所以自己的生活没有压力。而且,梁留下的4000元现金,她用了其中的2000元,让在农村的儿子回到北京。70年代的2000元啊,林洙非常大手笔。
                          所以,林洙没有第二次离婚,跟是否真爱完全无关。因为梁思成的境遇并不糟糕,甚至远比一般的学者教授要好得多,70年代初,补发工资,梁家又有条件请保姆的。林洙一再说自己陪伴梁思成,过得多么痛苦艰难,事实上,和梁思成在一起的十年,她并没吃什么苦,她得到的远远大于她付出的。


                          42楼2015-12-22 08:07
                          收起回复
                            油画肖像与照片相比,肯定后者更接近真人面貌。肖像画的作者是油画家李宗津,看他的绘画风格,不是写实主义的细腻精致,比如陈逸飞的仕女系列那样。猜测,肖像画和照片,梁思成一定更喜欢照片。
                            我想,林洙既然取下了林徽因的肖像画,就一定无数次有收起林徽因照片的企图,但照片最终还是在,肯定是因为梁思成的坚持了。
                            早些年,面对记者的询问,林洙说过,“我只知道,梁思成喜欢她(林徽因),喜欢极了。”
                            如今,这样的话,林洙再也不会说了,因为林洙最新的诉求,是把自己和梁思成,打造成“心灵相通,生死相依,珠联璧合的灵魂伴侣”------人有多无耻,情就可以有多深~~
                            谎言织就的深情,需要伪饰的历史,甚至不惜抄袭,编造的回忆,半个世纪并不长,会一点点被还原成事实本来的面目。


                            44楼2015-12-22 08:09
                            收起回复
                              2025-05-21 14:44:46
                              广告

                              伦敦的冬天,潮湿多雨,窗外景致被雨点虚化成模糊一片,想起很喜欢的一首诗:
                              George Gordon Byron 《When we two parted》
                              喜爱并深谙英国诗歌的林徽因,10多年后,在另一个世界重遇梁思成,她会怎样?
                              If I should meet thee, 假如我又见你,
                              after long years, 隔了悠长的岁月,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我当如何致侯?
                              With silence and tears. 以沉默,以眼泪
                              冬日飘雨的午后,再读这些经典的句子,想想梁思成林徽因的一生,悲欢离合,岁月沧桑,无限感慨.......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Sorrow to this!
                              ………………
                              一百多年前的异国诗人,早已为他们写下了最恰当的诗行。
                              END.


                              45楼2015-12-22 08: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