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吧 关注:105贴子:888
  • 27回复贴,共1

研讨并实践作文题目的两种出法(在线作文讲评结束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命题作文《磨》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磨”既有磨擦、磨合的意思,也有研磨、打磨的意思,还有磨练、磨砺的意思……有时候,“磨”能带来精致;有时候,“磨”代表一种慢生活;有时候,“磨”意味着没有效率……
请以“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学习任务:
1、如果你是出题人请评价一下以上两篇文章题目。
2、如果你是学生请谈谈对以上两个作文题目的认识。
3、选其中一个题目完成作文,粘贴在下面。(完成截止时间明天中午十二点前)


1楼2015-12-21 11:09回复
    1、学习任务:
    1、如果你是出题人请评价一下以上两篇文章题目。
    第一种出法主要考察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文章内容的限定较少,对能力水平要求较高。较为适合多种写法(小说/议论文/散文均可),预计分数差值较大。
    第二种出法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考生的思考,对能力水平要求不高,容易出现分值堆积于二类文的现象,难写出新意,预计选择议论文的人数较多。
    2、如果你是学生请谈谈对以上两个作文题目的认识。
    两种办法出法都不太容易跑题,在审题上较为轻松,不用进行较多的理解。
    第一种出法其实好写,但不容易写好,构思需要极其巧妙,才能不落于俗套。考场上碰到这种题目应该感到开心,起码和自己同水平的考生不至于都和自己选择同一种写法。
    第二种出法需要仔细审题,也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因为出题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框定,写作时落到“万人坑”里的现象较容易出现,所以行文之时的每一个细节都应予以充分的关注,花费的时间较长。


    3楼2015-12-21 23:47
    收起回复
      1.第一个作文限定题目,避免题目好坏对作文本身的干扰,难度较大,容易跑题。第二个作文给了学生自己拟题目的自由,并给学生提醒了写作的角度,不易跑题,降低了难度。但第一篇作文大概比第二篇作文的一类文比例大。因为限制少,所以思维易发散,风险高的同时收益高。
      2.我会比较想写第一篇作文,因为第二篇作文容易在看第一眼的时候对我的思维产生影响,限制它,难以找到一些新奇的观点。而且这篇文章起一个抓人眼球的名字有一定难度ORZ


      8楼2015-12-22 09:38
      收起回复
        1. 磨
        几乎每天早上,窗外一声声沙哑的“啊——磨—菜—刀—啦——!”都会准时飘进窗子。似乎是位老人,他似乎来这里已经很久了,却似乎总也没有人理会。这些我都不知道,因为我们大概从没也从不需要去磨刀——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一点鼠标就能买五把十把菜刀的年代,谁还会去磨刀呢?
        人被社会磨,就像已经锻造出来的刀被磨刀石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世界把大众需要性格丢给你,把一套行事标准判定标准和所谓道德准则丢给你,让你必须磨掉自己身上的坑坑洼洼,磨掉有些顿的刀锋,磨得你自己都认不出你自己,成为行走在世间的一个个看不清面孔的人。我有时候会想,很多人总在说人的一生都在被社会这块磨刀石打磨来打磨去,却很少有人想过也许这个时代或许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在它身上磨一磨。我们这些刀该如何生存?答曰:从磨刀石下走出,做自己本身的样子。
        在千年儒学中庸思想的影响下,也许人们已经确定了磨平棱角的确是活着的最好姿态。君不见浩浩荡荡的史书里直言纳谏的耿直君子的鲜血是怎样泼溅三尺,君不见固守性格和原则的“疯子”们是怎样痛苦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但在众人的阴影中暗自庆幸苟延残喘的,甘愿变得圆滑普世的人们不懂也不会懂,能放在磨刀石上磨一磨的刀都是普普通通的菜刀,磨一磨能锋利,磨不好一弃了之主人也不会眨一下眼。这样的菜刀和货架上的万千个菜刀一样,享受着在众人之中的安全感,谨小慎微地走着自己的人生。
        并非说菜刀不好,菜刀的有用之处人们有目共睹。只是这世界需要菜刀,但也需要甚至更需要武士刀,瑞士军刀和作为艺术品展览的刀们。这些刀不同于菜刀之处,就在于它们不可打磨也不需要打磨。它们虽不像菜刀一样天天必用,但却是承载着制作者和使用者感情和智慧的,与特定的人的胸怀抱负共同铸熔的,独一无二的刀;是在无数把菜刀的掩埋中,在人们的记忆中闪耀着光辉的,岁月更为沉重的纪念品,历史的更为具有讽谏作用的见证者。
        更何况,如今时代不同以往,空前庞大的人际关系网让每个人在他人心里的独特性降下几分,“万众创新”的口号让人们不得不从万人阴影中,从磨刀石下走出。磨成社会需要的样子再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原则。在磨刀石下磨一磨也许能让你左右逢源,但一个令人难忘的个性和一颗不走寻常路的头脑或许更容易让你从碌碌大众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原样,最能让自己活得酣畅淋漓。如此,即使生锈,菜刀也可以锈出好看的花纹。
        如果明知自己是一把菜刀,你是否敢保留你的棱角,哪怕生锈也锈得个性十足?如果深知自己不是一把菜刀,你是否有勇气走出菜刀们制定的陈规旧说和判定标准,找到是与自己的生存准则?如果不确定自己是什么刀,你是否有勇气放弃和大家一样的舒服机会,拿自己的未来赌上一把?
        那磨刀人的沙哑歌声突然响在耳畔。在一个买刀比磨刀简单的社会,他却固守着让自己快乐的,磨刀人的工作,他大概也是一把花纹好看的刀。


        10楼2015-12-22 09:54
        收起回复
          1 题目1限制较少,灵活度较大,学生容易打开思维,文体上也会有所创新。但是容易偏题,思维发散过远。题目2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对于没有思路的学生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有思路的学生来说有可能是一种约束。另外可能导致学生写作没有重点。
          2 题目1要处处扣着“磨”来写,避免跑题。题目2要仔细研究题目给的几个意思,分析其中层次的递进,可以不按照题目中提到的意思写,但是也要写出层次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12-22 10:28
          收起回复
            1.两种出题方式,后者比前者善良很多。前者就一个“磨”字,看似毫无限制,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看到时都容易“懵”,不知从何下笔。而后者以一段文字引导了学生的写作方向,同时也以省略号的形式使学生不至于拘泥于此。后者文字中提示学生要对”磨“进行限定,同时要写出”磨“的影响,相当于提示了学生写作要点,可谓出题良心。
            2.看到题目1,会对”磨“进行发散思考,但最终要选取一个小的切入点集中谈”磨“,且全文都需要紧扣”磨”这一字眼,才能成为比较优秀的作文。且由于毫无限定,可能会考虑其他非议论文式写法。看到题目2,会对提示文字进行研究,注意到对磨的限定及题目引导的“磨”所带来的影响。由于提示文字体现出的辨析与辩证关系,可能会在其影响下偏向写议论文。


            16楼2015-12-22 10:59
            回复

              林楚月
              父亲活了一辈子,最喜欢说的就是“再磨磨”。
              家里买的二手车,发动机响得如同开了辆拖拉机,父亲心平气和:“再磨磨”。新来的领导仗势欺人,天天向父亲摆个臭脸。我劝他不然辞职吧,他摇摇头:“再磨磨”。就连前些年母亲与他吵得天翻地覆,终于提出离婚。他沉默片刻后开口:“不然……再磨磨?”
              说实话,我有点看不上父亲。人家讲“研磨”、“打磨”,那是越活越讲究,越精致。他那句“再磨磨”,那是越活越妥协,越委屈。开辆破车,做个没钱还受气的工作,回家又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生活、工作、爱情,样样都成了将就。这句“再磨磨”没把他打磨得更精致,倒像个劣质砂纸,棱角磨掉了,换来的却是粗糙的外衣。所以当我上了大学,远离了父母,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要再活得这么将就。
              谁想到,我的大一生活却变得一塌糊涂。
              “没有人能达到你的要求!”在一次由我的指责引发的争吵后,男友愤然离去,成为了我的“前男友”。课题要求进行小组作业,我原本一片雄心壮志,可组员却嫌我太过挑剔。我们不欢而散,只剩下我个单枪匹马。可时间太紧、任务太重,最后只能随便交上去个东西敷衍了事,成绩自然也是不堪。不尽人意的生活让我痛苦,我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充满了不顺心,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人能够忍受这种生活。没有空调的宿舍、食堂里永远不满勺的饭菜,老师的偏爱,同学的矛盾……似乎生活处处只有委屈和将就。在这种压力下,我打起了退学的主意:宁愿退学,复读重考一个更好的学校,也不想再在这个破学校里受委屈!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我抱着这想法坐上了回家的列车。父亲在火车站等我,还开的是那辆二手车。坐上车,父亲启动,我惊讶的发现发动机没了声响。父亲憨厚一笑:“这几年一直磨合着,车子好多了。”走到一半,车子突然熄火。父亲熟门熟路地开着双闪等一分钟,再次启动,果然一路顺利。
              回到家里,我闻到了熟悉的饭菜味道。母亲催促我们洗手吃饭。饭桌上,母亲笑吟吟地告诉我父亲升职了。我讶异地停了筷子:“还是那暴脾气领导?”父亲憨厚笑着:“领导就是脾气急,彼此熟悉后矛盾就少多了。”我看父母间一片和谐,犹豫着发问:“你们还吵架吗?”母亲笑着摇头:“嗨,都多少年了,有什么可吵的。有事儿就忍忍,好好过日子呗!”我看见父亲在旁边,饱经风霜的粗糙的脸上却泛着幸福的微笑。
              “闺女,在学校没受什么委屈吧?你看你这瘦的。”母亲给我夹了一块鸡腿,心疼地端详着我。我默默地看向父亲,张口道:
              “没什么特别的,再磨磨吧。”


              17楼2015-12-22 11:00
              回复
                汪惠怡:
                1.出题人角度:
                题目二降低了难度,给学生提供了现成的切入角度,弱化了从“话题”具体化到“情景\事例”的对应过程;题目一唯有一个字,乍一看有些摸不到头脑,更能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也更强调概念阐释、自圆其说。
                2.学生角度:
                第一个题目对于我来说有点难下手,说实话首先想到的是“磨坊”的“磨”这个名词意思……
                在第二个题目中看到“慢生活”感觉十分对胃口,不过如何写出新意还得继续思索,容易出现列举事例导致的文章平面化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时刻不离“磨”字,不能抛开“磨”单独谈慢生活


                18楼2015-12-22 11:05
                回复
                  如果我是命题人:第一个题目对于写作者来讲,可以选择的不论是文章类型还是文章内容都比较广,可以从一个磨字散发到许多有关磨的内容,比较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个题目就是有意识地在引导学生,虽没有固定文章类型,但已经给出了磨的几个含义,对于思维比较开阔的学生会有一些限制,但也会帮助一些没有思路的学生,给他们思考方向,一定程度上会缩小文章差距。
                  如果我是学生:第一个题目拿到手会有一些没有头绪。因为只给了一个字,可能会一瞬间不知道写什么,抑或是想写的太多了,不容易挑出重点,所以可能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在构思文章内容上。第二个题目,如果是我,一般来说会写议论文。因为题目有告诉我磨字的几个含义,那么如果是时间不够充裕,就可以直接从题目中选出想重点写的内容或是方向,比较保险,也不容易偏题。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5-12-22 11:09
                  回复
                    1、如果你是出题人请评价一下以上两篇文章题目。
                    第一个题目对思维和创意要求比较高,也考察考生的阐释能力,因为一个磨字,需要考生自己解读,很容易出现扎堆。而对“磨”的词性不加解释,思路越开阔的人越能想出新东西来。这个题目对于思路开阔,见解独到的学生的选拔作用比较明显。阐释上可能出现两极分化(极多数的扎堆和极少数的脱颖而出)
                    第二个题目比较像近两年高考和模拟考的出题方式,对磨做了解释说明,事实上降低了阐释的难度,也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对思维创意的要求稍微降低,较为偏重考生的行文能力和思维深度。其实题目说明是希望使考生的思路更加深入,也并不打压上位的思考,但是一定要回扣“磨”字。这个题目比较能够选出准确把握主题而又不拘泥于题目说明,思维深入的学生。
                    2、如果你是学生请谈谈对以上两个作文题目的认识。
                    第一个题目:首先会想到磨炼(初中带来的惰性),这样,大概就掉到万人坑里。但是仔细想,这个题目只有一个磨字,也只能在磨上做文章。我能想到磨的什么词性?(名,动,形)只有一个字是不是可以尝试文言文和小说?没有说明是不是意味着没有任何限制?
                    第二个题目:说明中所给的磨的阐释,一定都不跑题,但在立意上已有高下之分。避开热门的“磨砺磨炼”,磨所带来的精致和慢生活是比较能够生发的方向。同时注意到,可以对题目说明进行分类,如“研磨、磨合”和“精致”是否存在联系?尽量从所给的许多新思路中选择最擅长的进行写作。


                    IP属地:北京20楼2015-12-22 11:22
                    回复
                      磨(题目2)
                      看过《霸王别姬》的人大抵都会为演员们唐前幕后的巨大反差咋舌。伸手一指,手指固定的摆位;走场固定的步幅、步数;甚至,连一颦一笑都有着固定程式。要想成“角儿”,将这些规则化的套路在千百遍的联系中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性动作,还是张口唱戏的第一步。于是,学会大怒,学会抬眼看人,学会遥望舞台布景上不能表现的空间转移,学会以艺术化的规定套路处理生活中的一切本能反应——磨着性子,磨掉与生俱来的本能。
                      我以为,这个将程式、套路内化的过程就是演员们将自己与京剧这门艺术磨合以至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打磨掉的是个体与艺术标准不相适应的个性,而显露出来的则是历经千载春秋流传下来的、代表美之极致的文化习惯
                      于是,所谓打磨,往往是一个从美好走向完美的过程。是对个人潜能的无限发掘,是对至高境界的景仰。它的起点首先是可塑的,是已经过雕琢的,甚至往往是大师的;在此看似无以复加的基础上进一步附加。它往往意味着痛苦意味着摒弃原有的习以为常,而以新的标准取而代之。
                      其难能可贵在于,在下手打磨之前,更高的标准本身或许都还未知。与中国传统艺术不同,西方的海洋文明使理性、自由的声音传播甚远,因而对于一批画家如梵高、毕加索、莫奈,艺术上的创作似乎永无终点。而这也就是为什么,代表着突破传统,锐意创新的一个个画派如雨后春算般恣意生长。
                      不论更高标准的可知与否,艺术家对作品乃至对自己的打磨都是大师的匠心。他们力求达到的是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对人类具有普适价值的至高境界。同时,打磨对于大师来说,未必是一味割舍——亦是适时适量的增添、调整;是为了至美而对已有价值判断的琢磨,是为了至高而舍弃个体中不和谐因素的自我牺牲。
                      打磨大概在艺术领域最为多见。生活中人们大概追求的是一种中庸之和谐。而正是有了艺术上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追求,世俗生活才有了在平凡中偶遇至美的可能。


                      23楼2015-12-22 11:38
                      回复

                        问题1:命题一更考察学生的思维。对于好学生,能够显出来。但对于绝大多数考生,可能出现读不懂题的情况。相较于命题二,更适合小说等多样化文体创作。但分数相差预计较大
                        命题二,帮助学生进行了部分概念阐释,对于绝大多数考生相对好写。但这样的概念阐释,有时会局限考生的思维。
                        问题2:我多半会选择第二个题目。因为第二个题目概念阐释给的差不多了,但写出新意很难,想凭借独特的新意上一类并不容易。而第一个题目思维上更有挑战,自己加以概念阐释,并建立逻辑。同时磨是个多音字,第二个题目更偏重于动词mo二声的解释,而第一个题目没有限制,作为名词mo四声或许是个突破口。


                        26楼2015-12-22 13:34
                        回复
                          一、出题人评价
                          第一个题目单一个单字“磨”,好处是给更多可能性(特别是这本身是一个多音字),不限制和干扰学生的思维,同时看上去可能性更加丰富,可能会出现一些有新意(包括题材和体裁)的文章。但是因为完全不加限定,大多数人成文思路没有辅助,可能耗用时间会稍长,如果放在考试中极端情况是可能出现一些因为徘徊导致时间紧影响文章质量的情况。第二个题目相比第一个多的是提示语部分,实际上是展示出了一些可能的思路,降低了成文的难度门槛。但是在文章质量上,容易导致大部分人选择提示语给出的角度去写,新意上不如第一个。这种情况下可能趋同的中等文章会比第一个多得多,取胜需要小切口深入或新颖角度。
                          总而言之,第一个形式上的处理人为抬高门槛,但给学生自由度权限高;第二个门槛低,但思路易受限,高分不易。
                          二、学生视角
                          第一个题目没有任何辅助限定,构思比较难,从读音和词性上来看可选角度多,可能在徘徊之后因为时间选择比较稳妥的磨炼、打磨等来写,或者如果想创新可以写磨mo4声。
                          第二个题目给出了可以选择的角度,偏重于动词磨的理解,大概会选择传统议论文。因为磨练易掉坑,所以可能会写近年来比较热点、材料也比较丰富的慢生活。同时还可以注意到里面提供了一个反向立意切口“磨蹭”,可以处理辩证关系或者写一个反向的批驳性的文章。
                          三、作文
                          选题目2

                          小时候,我家楼下有一个小早餐店。每天东方天边现出第一抹霞光之前,掌店的老奶奶便开始了磨豆浆的工作。白发的老人慢慢推动着斑驳的石磨,在厚重的碰撞声之中,一捧捧黄豆便化成了顺滑的淡黄色浆汁,在清新的香气之中汩汩流出。渐渐地,来人多了起来,一缕缕热气也在店门前蒸腾着。
                          那时,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老奶奶一直坚持着磨这样过时的方法。
                          这磨出的香气,飘荡了两千年了。
                          作为一种食品生产方式,中国的磨,不同于现代机器磨坊的冰冷,最初是一种发现自然所赐的智慧:人畜为力,青石为器,一切完全来自于自然。而豆浆的磨,去除众多渣滓,只留那芬芳的些许精华,将普通的黄豆变为营养佳品,又是先人对大自然去粗取精的主动追求提炼。非独豆浆,水磨年糕、小磨香油,种种中国独有的食物亦是如此。在此基础上,中国饮食又呈现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追求。这是一种抽象的、上位的磨,它比磨多了对精致的更明确的要求与追寻,更体现着慢下来的美好,又与磨一脉相承,同样都融入着人的智慧与匠心,饱含着人的温情。
                          以饮食为根基,中国的文化,同样追求精致而又充满人情。人生的磨深深地扎根于这种文化土壤之中,已经上升为了一种对自己领域完美的不懈追求。同时这种磨至完美也是慎重,来自于人情感的投入浇灌出的至高责任感与完全的专注。中国匠人十年磨一剑打造品质的极致完美,中国文人中贾岛苦吟推敲、张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都是对完美的追求,又都浸透了对于自己所为之物的热爱与责任。如今我想,对于那位磨豆浆的老奶奶,支撑她每天“长街黑暗无行人”时坚持磨豆浆的,大抵也根源于这种精神——顾客与小店是她的爱,以磨来追求豆浆的精致,便是对所爱的负责,也是她对自我的磨。
                          这磨出的香气,飘荡两千年,飘荡在中华大地每个角落,飘荡在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到如今,它却似乎有些消退了。跨入新时代,生活从饮食开始一点点地改变了,舶来的速溶取代了现磨、快餐慢慢成为主流,改变着中国饮食原有的精神。相对应的,社会中的磨的意识也被我们遗忘了——权威如两报一刊都会犯令人哑然失笑的文辞史实之误,何况众多普通人。我们盲目地追求着效率高低,殊不知没有了磨的追求与责任便无法实现决定效率有无的产出。何况磨与现代社会并非不兼容——同样是磨出的香气,咖啡的馥郁芬芳如今仍氤氲在巴黎的街头,氤氲在剑桥的图书馆里。而我们的磨,本就比西方的机械蕴含着更多的文化智慧与滋养,于今或许有更大的意义。
                          清晨,我在外喝着和热水无甚区别的冲泡豆浆,眼前浮现出的都是老奶奶磨豆浆的场景。也许那个小店无法再回到现实,但无论是饮食还是精神,那磨出的香气飘荡了两千年,我们理应将它传承下去。


                          27楼2015-12-22 14:14
                          收起回复
                            1. 第一个题目对于磨一字本身没有任何限制,容易让考生的思维发散,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思路和写法,考察的是考生思维的广度和对于一个问题所产生的自己的看法。第二个题目则限定为对磨这个字进行解读,让这个字构成词语并富有具体的含义,考察的是考生创造概念,阐述概念及说清楚问题的能力。
                            2. 对于考生来说,第一个题目非常开放,容易写出新颖的题材和文章,但容易出现偏离题目以及对磨字理解不准,表述不当的偏题跑题现象。而第二个题目材料中已有几个对题目理解的事例,队题目理解及把握的难度有所降低,但其虽然运用了省略号,并希望借此避免束缚考生的思维,但还是容易造成众多考生写作的套路局限于题目,没有创新和自己的见解,最终使得文章极为平庸。


                            28楼2015-12-22 16: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