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题人评价
第一个题目单一个单字“磨”,好处是给更多可能性(特别是这本身是一个多音字),不限制和干扰学生的思维,同时看上去可能性更加丰富,可能会出现一些有新意(包括题材和体裁)的文章。但是因为完全不加限定,大多数人成文思路没有辅助,可能耗用时间会稍长,如果放在考试中极端情况是可能出现一些因为徘徊导致时间紧影响文章质量的情况。第二个题目相比第一个多的是提示语部分,实际上是展示出了一些可能的思路,降低了成文的难度门槛。但是在文章质量上,容易导致大部分人选择提示语给出的角度去写,新意上不如第一个。这种情况下可能趋同的中等文章会比第一个多得多,取胜需要小切口深入或新颖角度。
总而言之,第一个形式上的处理人为抬高门槛,但给学生自由度权限高;第二个门槛低,但思路易受限,高分不易。
二、学生视角
第一个题目没有任何辅助限定,构思比较难,从读音和词性上来看可选角度多,可能在徘徊之后因为时间选择比较稳妥的磨炼、打磨等来写,或者如果想创新可以写磨mo4声。
第二个题目给出了可以选择的角度,偏重于动词磨的理解,大概会选择传统议论文。因为磨练易掉坑,所以可能会写近年来比较热点、材料也比较丰富的慢生活。同时还可以注意到里面提供了一个反向立意切口“磨蹭”,可以处理辩证关系或者写一个反向的批驳性的文章。
三、作文
选题目2
磨
小时候,我家楼下有一个小早餐店。每天东方天边现出第一抹霞光之前,掌店的老奶奶便开始了磨豆浆的工作。白发的老人慢慢推动着斑驳的石磨,在厚重的碰撞声之中,一捧捧黄豆便化成了顺滑的淡黄色浆汁,在清新的香气之中汩汩流出。渐渐地,来人多了起来,一缕缕热气也在店门前蒸腾着。
那时,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老奶奶一直坚持着磨这样过时的方法。
这磨出的香气,飘荡了两千年了。
作为一种食品生产方式,中国的磨,不同于现代机器磨坊的冰冷,最初是一种发现自然所赐的智慧:人畜为力,青石为器,一切完全来自于自然。而豆浆的磨,去除众多渣滓,只留那芬芳的些许精华,将普通的黄豆变为营养佳品,又是先人对大自然去粗取精的主动追求提炼。非独豆浆,水磨年糕、小磨香油,种种中国独有的食物亦是如此。在此基础上,中国饮食又呈现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追求。这是一种抽象的、上位的磨,它比磨多了对精致的更明确的要求与追寻,更体现着慢下来的美好,又与磨一脉相承,同样都融入着人的智慧与匠心,饱含着人的温情。
以饮食为根基,中国的文化,同样追求精致而又充满人情。人生的磨深深地扎根于这种文化土壤之中,已经上升为了一种对自己领域完美的不懈追求。同时这种磨至完美也是慎重,来自于人情感的投入浇灌出的至高责任感与完全的专注。中国匠人十年磨一剑打造品质的极致完美,中国文人中贾岛苦吟推敲、张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都是对完美的追求,又都浸透了对于自己所为之物的热爱与责任。如今我想,对于那位磨豆浆的老奶奶,支撑她每天“长街黑暗无行人”时坚持磨豆浆的,大抵也根源于这种精神——顾客与小店是她的爱,以磨来追求豆浆的精致,便是对所爱的负责,也是她对自我的磨。
这磨出的香气,飘荡两千年,飘荡在中华大地每个角落,飘荡在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到如今,它却似乎有些消退了。跨入新时代,生活从饮食开始一点点地改变了,舶来的速溶取代了现磨、快餐慢慢成为主流,改变着中国饮食原有的精神。相对应的,社会中的磨的意识也被我们遗忘了——权威如两报一刊都会犯令人哑然失笑的文辞史实之误,何况众多普通人。我们盲目地追求着效率高低,殊不知没有了磨的追求与责任便无法实现决定效率有无的产出。何况磨与现代社会并非不兼容——同样是磨出的香气,咖啡的馥郁芬芳如今仍氤氲在巴黎的街头,氤氲在剑桥的图书馆里。而我们的磨,本就比西方的机械蕴含着更多的文化智慧与滋养,于今或许有更大的意义。
清晨,我在外喝着和热水无甚区别的冲泡豆浆,眼前浮现出的都是老奶奶磨豆浆的场景。也许那个小店无法再回到现实,但无论是饮食还是精神,那磨出的香气飘荡了两千年,我们理应将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