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尤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首七律也许只被人记住这一联,就像多数人只记住了《游山西村》中“山穷水尽已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者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而前者绘尽了江南春的神魂,这足够了。话虽如此,我们仍不妨对整首诗进行阅读。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写下此诗时已年过六旬,此前在家赋闲多年,对于官场对于世事已经看淡了不少,做官的兴味已淡薄如纱,谁料又接到了上方的命令,又要乘马到繁华的京都做客,重新为官。开篇两句即表现出了诗人的不情愿的心情。
在南宋都城临安,诗人住在小楼里,该是驿所,江南是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诗人听了一夜,次日清早,小巷深处传来了一阵又一阵叫卖杏花的吆喝声音。颔联两句语句清新,小楼、春雨、深巷、卖杏花之声,细致的从听觉里刻画了临安的夜雨,在这江南的春天。但在这样美妙的春雨里诗人的心情并不美丽,“小楼一夜听春雨”,诗人一夜未眠啊,是因为复出为官重又能报效国家而激动吗?诗人做官的兴趣已经淡如水薄如纱了,显然不是激动的睡不着。
继续往下读,我们会发现诗人闲来无事正在小纸上斜斜的写起一行行草字,天气晴朗,诗人在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品起茶来,看来诗人也是无聊够了,只能写字喝茶度过这一日,若前面“小楼”一联是写欢快的心情,诗人此时早就“一日看尽临安花”去了,不会躲在小楼里听那卖花声,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那是极其闲适的生活,然而在这美景和看似恬静的生活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诗到尾联,诗人直抒胸臆,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家乡啊。
《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也没有捐躯报国的壮志,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似乎不太像“捐躯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陆游写所写,可以说《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也会对官场感到厌烦,但陆游的爱国之心消隐了吗?显然不会,正因为爱国才会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烦,哀其不争,自己无能为力,只好发出这样的轻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临死之前也是及其爱国的。
借用他人的评论结尾,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Nageki - 喜多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