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为本”是王弼的哲学思想,就是认为在有形有象的事物背后,有一个无形无象但是更加重要的东西在支配着它们.王弼把这个无形无象的东西称为“无”那最根本的道理,和人们有形可见的行为,往往是互相反对的.比如有些人,看来非常遵守礼仪制度,其实破坏礼仪制度的恰恰是他们;有些人看来不遵守礼仪制度,甚至还抨礼仪制度,其实他们才是礼仪制度的真正维护者.儒者们常抨击老子,对老子否定仁义礼节的言论感到愤慨.但在王弼看来,老子不过是强凋要掌握仁义礼节的根本,要掌握住那无形象但又是仁义礼节本源的道.在王弼笔下,老子是儒家仁义暂原则的真正维护者.与“以无为本”相呼应,王弼强调礼仪规范应该合乎人的本,出于自然而然的原则.比如什么是孝,在王弼看来,主要不是按时向父母问寒问暖,在父母死亡时按照礼仪的规定哭泣、跪拜等等,而是自然的亲爱.
王弼提出“圣人体无”、“圣人有情而无累,在思维理论方面,他提出“忘言、忘象以得意、得象”的理解和诠释方法;他提出“崇本而息末”的体用观;在政治伦理方面,他主张“名教出于自然”.王弼吸取《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以“无”表述万事万物的宗主、本体,崇尚“无为”、“自然”,而又同时肯定孔子为圣人,不废弃“名教”.他认为圣人“体冲和以通无”,能体验“道”的冲灵境界,并跟一般人同样也有喜怒哀乐之情
王弼提出“圣人体无”、“圣人有情而无累,在思维理论方面,他提出“忘言、忘象以得意、得象”的理解和诠释方法;他提出“崇本而息末”的体用观;在政治伦理方面,他主张“名教出于自然”.王弼吸取《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以“无”表述万事万物的宗主、本体,崇尚“无为”、“自然”,而又同时肯定孔子为圣人,不废弃“名教”.他认为圣人“体冲和以通无”,能体验“道”的冲灵境界,并跟一般人同样也有喜怒哀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