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lyl吧 关注:1贴子:735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12-14 23:33回复
    从前读萧红,里面的婆婆反感于媳妇逾越常规的言行,决定给她一个下马威。婆婆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的规矩来改造她:先是恶狠狠地打了她一个月,打去了少女的烂漫和天真;再是给病倒了的媳妇治病,一群婆婆奶奶们煮了一大缸滚热的热水,把扒光了衣服的小团圆置放于其中,“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儿,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边站着,她再也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而改造的结局却是,“还没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在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中,一群女性扮演的,恰恰是男性文化的打手。她们自身驯服于父亲、丈夫、甚至儿子,用年复一年的劳作和沉默,来纵容男性权威的覆盖和铺张,还主动替男性收拾了那些不够“听话”的女性——光是女性间的内耗,就足以掐断自由平等的嫩芽。而这,于萧红看来,正是最大的悲哀。
    放到今天,她们就是那些替人操心啥时候结婚生不生得出孩子,臆测花枝招展的邻居是小三,看年轻女性开好车买房子就觉得是出卖肉体换来的婆婆妈妈们。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12-14 23:33
    回复
      我没有抱怨的意思。我只是替她们不值。人生原本有多种可能性,她们却忙着规定了自我,再规范别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12-14 23:37
      回复
        从小我走向大我,又从大我回归小我。这是一种过程。大概从小父母一直放养,我能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在尽量不惹人厌恶的前提下,自己判断哪些作业可以不做,哪些课可以不听,节约时间做更喜欢的事。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12-14 23:37
        回复
          我记得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他们都问我为什么不找一个伴侣,我是这么说的:“没遇到对的人总之是要看缘分的。”这话会让他们觉得有些牵强,可对我们而言,有时候那个时间点的确是没有人可以试着在一起。然后当你两个人生活了,难免小吵小闹。这时候他们又问怎么最近又闹别扭了,我是这么说的:“两个人在一起总是会吵架,哪怕是朋友也好亲人也好。”这话又会让他们觉得有些敷衍,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也谈不上和谁哭诉什么烦恼。一个人有一个人生活的自由自在,两个人有两个人生活的乐趣所在。只能说都挺好的,只是时机未到。也只能说都挺好的,遇事不痛快了不同。感受的快乐不同,但是都挺好的。
          之前,我学什么都学不精,做什么也都三分钟热度,其实这样的我们或许存在着许多缺点,但是我们至少勇于尝试,总比有些缩头乌龟来得强,虽然这是自我安慰。不过,你别瞧不起人,当他有成就的一天,自然在你面前是最嚣张的,或许这就是风水轮流转,还有一种结果就是,主角本身死得更惨。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12-14 23:39
          回复
            好比你去买东西,一个比你岁数大的人插队在你前面,如果你和他争吵,那么可能就会有人说你斤斤计较,不吃亏。好比你去坐车,一个老人提出要和你交换上下铺的位置,你如果拒绝了,可能就会有人说你小小年纪不懂得敬老,这么点方便都不肯行。如果你过得还算不错,而一个穷人侵犯了你的利益,那么在你对他追究责任的时候,就可能会有人骂你为富不仁。你看,总会有那么多人,完全不问事情的起因缘由,就自顾自的站到看上去比较弱势的那一方去。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5-12-14 23:41
            回复
              从此我就明白了,原来这些整天把善良挂在嘴边的人,和善良两个字实在没什么关系。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5-12-14 23:44
              回复
                你应该善良一点。真奇怪,我为什么要善良一点?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12-15 02:25
                回复
                  小学时最受老师喜爱的,是那种“听话乖巧能帮助组织纪律”的女同学。可是我也听到过不少老师在办公室里讲:“等一到高中,男同学一发劲,女生一点机会都没有”。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12-15 09:00
                  回复
                    能够逆袭的男同学无非几个,只是老师们深受“男女发展轨迹”的潜移默化影响,才听说了那么极端事例,就把它渲染成了普遍情况。
                    我小学时多动症且不安分,对那些做纪律委员检查我眼保健操有没有偷偷睁眼睛的女同学,也没什么好感可言。可我一想起女老师们明面上夸她们听话能干,转身就在办公室里磕着瓜子,判定人家的前程,就觉得一阵心寒。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12-15 09:02
                    回复
                      上次回家,妈妈看着我一个人扫荡完三菜一汤,却还是瘦了,她摸着我头发讲:“你要是男孩子就好了,我就可以放心不管你了。”
                      那我能说什么呢。我只是觉得抱歉,抱歉我还没有强大到,让妈妈相信我能承担起每一种选择。
                      我听过很多就业歧视的例子,都能一笑而过,但无法忽略来自父母的担忧,他们不是虚荣,也不是攀比,他们只是怕天地辽阔,我路途难走。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5-12-15 09:02
                      回复
                        只是如今我开始适应这个节奏了,因为我相信每一段紧张刺激的升级游戏,意味着我的成熟又高了一层境界。它更提醒我,那些克制与隐忍,等待跟蛰伏都是有用的,那些属于你内在的强大力量,那些你日夜积累起来的点滴能力,那些你从别人故事里拿过来自己重新组建过的价值观,才是让你对抗这种“感觉一切都来不及”的慌张的力量所在。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12-15 09:10
                        回复
                          虽然没有惊喜和心跳 同时也不用再担心失去和摔跤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12-15 09:23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5-12-15 09:23
                            回复
                              说的再多,不如沉默。给的再多,不如懂我。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5-12-15 2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