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澄县情
孙延浩 蒲城县洛滨镇寺庄村人
澄县,其全称为澄城县,而人们习惯上称为澄县。这个古老的地方和我有着深厚的、难以割断的情缘。
我的家乡坐落在澄城县和蒲城县两县交界处,一条洛河将两县东西分割开来,成为两县清晰分明的分界线,河西为蒲城县,河东为澄城县。然而不知什么缘故,地处河东的我们村和另外一个深入澄县腹地的村子,却在行政上划给了蒲城县。在地理上和澄县完全一致的我们村,无论在风土人情、说话发音、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和东、南、北三面与我们紧邻的澄县村庄相同。人老几辈以来直到今天,我们村的邮政、电力,就连这多年接通的自来水都使用的是和我村挨着的澄县交道镇的。更甚的是,自古以来,我们村很少和洛河西岸的蒲城人联姻,村上祖祖辈辈娶进的媳妇几乎都是澄县人,且多数都是澄县交道人。就拿我们家来说,我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大妈、二妈、大嫂子、三嫂子都是澄县人,我的两个老姑也都嫁到澄县的村子。如果细算,我们村有近一半人口为澄县人。于是,我们村来往和打交道最多的也是澄县人。从小时候起,每逢春节后拜年,我就会跟着家人去澄县尧头镇的外家,去交道南劝母村的老外家,去交道王村婆的娘家,去交道村和北劝母村的两个老姑家,而且经常会在尧头外家住上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童年成长中的记忆,除了我们村外几乎都是澄县的这些村子以及这里的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稍大后,要上初中了,去洛河西岸本该去的乡中上学需要乘坐一条从历史上就靠摆渡的木船,而这条船常常会因为洛河涨水而停运,因此让我们村人深有体会的“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的古话,使得家长们将孩子转学至澄县的学校上学。于是,我同当年大伯、二伯、大哥去澄城中学一样,同村上几辈、几届的学生一样踏上了去澄县的求学之路,我来到了澄县交道中学上学。毕业后由家人安排去了西安上学上班。然而几经命运的转折,后来我又回到了澄县,回到了这个我熟悉熟知的地方,并且一待就是十年。十年的时光,让我对澄县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品读《澄城县志》、《澄城地图》、《澄城地名志》,游览澄县的古迹、山水,探寻澄县的人文、历史,感受“三梁一塬”、“沟西沟南”不同地貌的风土人情,也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跑遍了澄县所有的村庄。
因我村离澄县县城仅有三十多里路,前多年又在距县城最近的一条路上铺设了柏油路,通了公交车,所以来澄县购物、上学、看病、干活、做生意以至在澄县买房的人愈来愈多。我们堂兄弟五人中,三兄弟都住在澄县。走在澄县街头,随时随处能碰上我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和同乡。如今,我在澄县买了房,将家彻底安在这里,常住澄县的我将永远和这片热土融为一体,休戚与共。
在外界看来,澄县不过是个地处偏远、发展落后、沟多峁多的土地方,澄县人也被认为是土气的“澄城老哥”,而事实上我也常会埋怨澄县县城的脏、乱、差,埋怨澄县人缺少城市文明意识。但是,我却喜欢澄县县城超旺的人气,喜欢县北宁静、古朴的村镇,喜欢澄县人实在、接地气的性格,而更为重要的是,身上流淌着一半澄县人血液的我已经扎根在澄县的土地上,融入到澄县人的群体。
澄县,已经走进我的生命中,烙在我的骨子里,碰撞出我浓烈的澄县情!
孙延浩 蒲城县洛滨镇寺庄村人
澄县,其全称为澄城县,而人们习惯上称为澄县。这个古老的地方和我有着深厚的、难以割断的情缘。
我的家乡坐落在澄城县和蒲城县两县交界处,一条洛河将两县东西分割开来,成为两县清晰分明的分界线,河西为蒲城县,河东为澄城县。然而不知什么缘故,地处河东的我们村和另外一个深入澄县腹地的村子,却在行政上划给了蒲城县。在地理上和澄县完全一致的我们村,无论在风土人情、说话发音、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和东、南、北三面与我们紧邻的澄县村庄相同。人老几辈以来直到今天,我们村的邮政、电力,就连这多年接通的自来水都使用的是和我村挨着的澄县交道镇的。更甚的是,自古以来,我们村很少和洛河西岸的蒲城人联姻,村上祖祖辈辈娶进的媳妇几乎都是澄县人,且多数都是澄县交道人。就拿我们家来说,我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大妈、二妈、大嫂子、三嫂子都是澄县人,我的两个老姑也都嫁到澄县的村子。如果细算,我们村有近一半人口为澄县人。于是,我们村来往和打交道最多的也是澄县人。从小时候起,每逢春节后拜年,我就会跟着家人去澄县尧头镇的外家,去交道南劝母村的老外家,去交道王村婆的娘家,去交道村和北劝母村的两个老姑家,而且经常会在尧头外家住上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童年成长中的记忆,除了我们村外几乎都是澄县的这些村子以及这里的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稍大后,要上初中了,去洛河西岸本该去的乡中上学需要乘坐一条从历史上就靠摆渡的木船,而这条船常常会因为洛河涨水而停运,因此让我们村人深有体会的“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的古话,使得家长们将孩子转学至澄县的学校上学。于是,我同当年大伯、二伯、大哥去澄城中学一样,同村上几辈、几届的学生一样踏上了去澄县的求学之路,我来到了澄县交道中学上学。毕业后由家人安排去了西安上学上班。然而几经命运的转折,后来我又回到了澄县,回到了这个我熟悉熟知的地方,并且一待就是十年。十年的时光,让我对澄县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品读《澄城县志》、《澄城地图》、《澄城地名志》,游览澄县的古迹、山水,探寻澄县的人文、历史,感受“三梁一塬”、“沟西沟南”不同地貌的风土人情,也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跑遍了澄县所有的村庄。
因我村离澄县县城仅有三十多里路,前多年又在距县城最近的一条路上铺设了柏油路,通了公交车,所以来澄县购物、上学、看病、干活、做生意以至在澄县买房的人愈来愈多。我们堂兄弟五人中,三兄弟都住在澄县。走在澄县街头,随时随处能碰上我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和同乡。如今,我在澄县买了房,将家彻底安在这里,常住澄县的我将永远和这片热土融为一体,休戚与共。
在外界看来,澄县不过是个地处偏远、发展落后、沟多峁多的土地方,澄县人也被认为是土气的“澄城老哥”,而事实上我也常会埋怨澄县县城的脏、乱、差,埋怨澄县人缺少城市文明意识。但是,我却喜欢澄县县城超旺的人气,喜欢县北宁静、古朴的村镇,喜欢澄县人实在、接地气的性格,而更为重要的是,身上流淌着一半澄县人血液的我已经扎根在澄县的土地上,融入到澄县人的群体。
澄县,已经走进我的生命中,烙在我的骨子里,碰撞出我浓烈的澄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