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泽禅师吧 关注:812贴子:8,174
  • 7回复贴,共1

说话没口德的人,这辈子也是坎坎坷坷很凄凉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命贱,嘴更贱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业。一个人的命运好不好,从他有没有口德就看的出来。所以口业很重要,人一辈子缺德事不会天天做,但是缺德的话,难听的话,不正经的话可能会天天说。日积月累,福报都从这张嘴里跑光了,所以,说话没口德的人,这辈子也是坎坎坷坷很凄凉的。
  命贱,嘴更贱
  所以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一个人,福报早就从他那张嘴跑光了。命贱,嘴更贱。命不好人,一定没有好口德。
  古人讲的,言由心生。如果嘴巴一直讲不好的话,说别人是非,以及说一些诅咒的话,这样子损福报很快。不仅是说是非,哪怕说我们长辈的不好的话,这也是损福报。有些女人很喜欢抱怨丈夫,说丈夫这不好那也不好,吵起架来连对方父母、祖宗八辈都敢骂,什么难听说什么。这样造口业是很严重的。这样家境只会越来越穷,因为福报都被你骂光了。所以这个口业关,一定要注意。


IP属地:河北1楼2015-12-12 15:58回复
    嘴巴要留德,不要尖酸刻薄,这样子就能留住福报。
      上士无争, 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 下德好德
      执着之者, 不明道德
      这个意思是说——
      真正有道德的人, 不是在大众面前言行做君子, 做高尚, 做正派, 显得别人都修养不够, 道德不足, 品性不高.
      真正有道德的人, 不是拿道德来指责别人不道德, 指责别人不高尚, 指责别人不清净, 这是道德比较差的人才这样做,也就是书上写的“下德”.
      扁子就说得更清楚: “修养身性是为了显示自己洁净,为了指责映衬其他人不干不净,这就好像是举着日月在街上行走一样, 为的是炫耀自己, 像你这样的人, 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身体, 维持九窍的齐备, 没有中途聋哑盲瘸,那就很不错了, 哪里还有资格埋怨老天呢! 你还是快快走吧!”
      真正的道德, 他不执着做正派, 做清净, 而是什么对别人实实在在有益,他就怎样做. 所以书上说: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IP属地:河北2楼2015-12-12 16:00
    回复
      2025-05-25 09:52:43
      广告
      执着于道德的人, 其实不懂得道德.
        只认为道德是做正派, 不懂得道德是为了让他人有益, 反而老是去做道德法官, 没时间看自己,光审判别人长短是非. 别人在前面做事, 自己在人屁股后做股评, 好像把别人不清净不道德的地方都看清楚了, 自己就是非常道德.
      老子说, 圣人"混兮, 其若浊".
        书上解作: 圣人和凡人的最大区别——
        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高尚清净的人, 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凡人自命高尚清净, 看别人都不清不净, 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佛家说道德心重的人, 其实是大嗔心(重)。
        因为一般凡夫有一种通病, 别人的过失纤毫都能观察到, 而自己过失大如山也不知道. 看到别人不严谨, 就发出嗔恨.
        楞严经上说: 好哭有悲魔来找, 好清有好清魔来找.
        佛家讲修定, 总看别人有过, 永远不会得定. 因为心不停的随着别人的境界转.


      IP属地:河北3楼2015-12-12 16:01
      回复
        下德好德--着相
          无论见到什么,你也不要随著它转,不要跟著它跑去,不要被这个境界转。要怎么样子呢?要见有若无。见到境界就和没有见到境界一个样,也不要生欢喜心,也不要生讨厌的心。
          人修道, 无论什么也不要贪 -- 好的也不贪, 坏的也不贪, 不要生一种贪心, 你贪什么都是不对的.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生活中说话第一句总是想反驳别人,第一个念头总是想批评挑错的人,他的命运是很苦的!他的福分非常之薄,他一生波折,颠倒流离,贫穷,又经常被人辱没!为什么呢?——
          他永远没有柔顺众生的心,所以他永远没有顺的果报。命运不会顺他,众生不会顺他,工作不会顺他,一切生活琐事不会顺他。
          他永远没有恭敬众生的心,永远轻众生,所以永远得不到尊,得不到贵,永远被人辱,被事辱。
          人什么情况下会毁坏自己的功德呢?——就是:炫耀自己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炫耀自己得到的好福分。


        IP属地:河北4楼2015-12-12 16:03
        回复
          儒家说:一个人的祸福,要看他谦虚还是骄傲。
            一个人的炫耀心,恭高我慢心一生起来,自己身边的百千万亿鬼神道,一齐对他生嫉妒,想揶揄他,他要做事怎么都不可能顺利!就好像我们平时看到人家炫耀自己成绩好,工作好,总爱发个看他以后怎么倒霉的念头,总不想配合他。
            他总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高明,显示自己知识,显示自己多么不同,却不知道,自己这个薄福薄命,就薄在此处!一个人越修行,一定要越自足,对外在任何环境都很知足感恩,这才代表有进步。所谓;口吐莲花,口德也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所在。


          IP属地:河北5楼2015-12-12 16:04
          回复
            问:请老法师给张嘴就爱反驳挑人过之人开示
            答: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在大众面前言行做君子,做高尚,做正派,显得别人都修养不够,道德不足,品性不高。
            真正的道德,他不执着做正派,做清净,而是什么对别人实实在在有益,他就怎样做。所以书上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执着于道德的人,其实不懂得道德。只认为道德是做正派,不懂得道德是为了让他人有益,反而老是去做道德法官,没时间看自己,光审判别人长短是非。别人在前面做事,自己在人屁股后做股评,好像把别人不清净不道德的地方都看清楚了,自己就是非常道德。
            老子说,圣人“混兮,其若浊”。书上解作:圣人和凡人的最大区别——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高尚清净的人,所以才能成为圣人;凡人自命高尚清净, 看别人都不清不净,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佛家说道德心重的人,其实是大嗔心(重)。
            因为一般凡夫有一种通病,别人的过失纤毫都能观察到,而自己过失大如山也不知道。看到别人不严谨, 就发出嗔恨。
            楞严经上说:好哭有悲魔来找,好清有好清魔来找。佛家讲修定,总看别人有过,永远不会得定。因为心不停的随着别人的境界转。
            无论见到什么,你也不要随着它转,不要跟着它跑去,不要被这个境界转。要怎么样子呢?要见有若无。见到境界就和没有见到境界一个样,也不要生欢喜心,也不要生讨厌的心。
            你见到魔,若生这欢喜心,你这也是随着魔境界转了;你若生一种讨厌的心,你这也是随魔境界转了。怎么样呢?就是保持你的中道,也不欢喜,也不讨厌,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不要说:‘喔!这是好的境界,我想再看一看。’或者‘喔!这是不好的境界,不要来了。’不要有这个心,你如果有这种念头,这就是错了。
            人修道,无论什么也不要贪。好的也不贪,坏的也不贪,不要生一种贪心,你贪什么都是不对的。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生活中说话第一句总是想反驳别人,第一个念头总是想批评挑错的人,他的命运是很苦的!他的福分非常之薄,他一生波折,颠倒流离,贫穷,又经常被人辱没!为什么呢?
            他永远没有柔顺众生的心,所以他永远没有顺的果报。命运不会顺他,众生不会顺他,工作不会顺他,一切生活琐事不会顺他。他永远没有恭敬众生的心,永远轻众生,所以永远得不到尊,得不到贵,永远被人辱,被事辱。他总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高明,显示自己知识,显示自己多么不同,却不知道,自己这个薄福薄命,就薄在此处!
            一个人的炫耀心,恭高我慢心一生起来,自己身边的百千万亿鬼神道,一齐对他生嫉妒,想揶揄他,他要做事怎么都不可能顺利!就好像我们平时看到人家炫耀自己成绩好,工作好,总爱发个看他以后怎么倒霉的念头,总不想配合他。
            我任何不如意,都不敢怨老天,我知道正是我一颗薄命薄福心,脑袋里生薄命薄福想,嘴巴里出薄命薄福话,手上做薄命薄福事,才是这个样子困苦失意,我还不快快找出自己的过失,转掉这个薄命心,还要继续过个几十年的苦日子么?


            IP属地:河北6楼2015-12-12 16:13
            回复
              不管你遭遇多大的不幸或痛苦,你的心永远是欢喜的,因为你知道自己的究竟本质完美无缺、具足佛性,从而感到绝对安稳。某密教法本讲到这种非常重要的心态,就是即使你在受苦,也要欣然爱之,因为苦是外在的,而你内在的佛性则是永远无苦的。了知此义,则无论处境多苦,亦有欢喜的空间。——大司徒仁波切


              IP属地:河北7楼2015-12-12 16:33
              回复
                口德
                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慎,驷马难追。
                不知而说,是不聪明;知而不说,是不忠实。
                君子言简而实,小人言杂而虚。
                赠人以言,重於珠玉;伤人以言,甚於刀剑。
                开口讥诮人,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言语之恶,莫大於造诬。行事之恶,莫大於苛刻。心术之恶,莫大於阴险。
                语言切勿刺人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
                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快乐之时说话,没信用的多;愤怒之时说话,失礼节的多。
                面责人之短,人虽不悦,未必深恨。背地言其短,令人不悦,怀恨甚深。
                不必说而说,是多说,多说易招怨;不当说而说,是瞎说,瞎说易惹祸。
                君子一言当百,小人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
                对失意者,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喜闻过者,忠言日至;恶闻过者,谀言日增。
                言不可轻说,若说话更改,不如不说;言不可轻诺,若应诺更改,不如不诺。
                所以一言半诺,俱宜谨慎为要。
                有道德、信义、智谋者,必不多言;惟小人、狂人、妄人者,必会多言。
                言不中理,不如不言,一言不中,千言无用。
                口舌祸之门,灭身之斧也。
                与善人言,暖如布帛。伤人之言,痛如刀割。刀疮易好,恶言难消。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好。得人善言,如获金珠宝玉。
                见人善言,美于诗赋文章。听人善言,乐於钟鼓琴瑟。


                IP属地:河北8楼2015-12-13 0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