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儒学家”、“儒教徒”、“儒家”,三者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儒学家”是“知识”层面的学者,可能通读了大量儒家的经典,对典籍、人物等知识都能全面了解,也许还有自己的认识或理论,但是他没有真正的将其中的道理身体力行;
“儒教徒”是真正身体力行的人,因为儒家道理中有大量修身的内涵,都需要“实修”,要真正“做到”才行的。这里有一个“真实”的内涵,不论他自称粉丝还是什么,只要真正做到了就是教徒;
“儒家”则是“教徒”经过多年的身体力行,反复磨炼,对其道理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个全新认识了,全部达到“知行合一”、或“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这样就可以称其为“儒家”了。
当然,这三个名词应该是在后期才成立的,前期在孔子那会儿,还没有这些内涵。现代人就更别说了,对这些内涵基本都不明白了,因为所有增经的“正教”全都没落了,只变成为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