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健康报记者 阎巍
近段时间,家住驻马店的王杰夫妇很发愁,家中5个月大的宝宝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有些异常——哭声小、不愿动、头竖不起来等。王杰夫妇将孩子抱到驻马店中心医院小儿科检查,被确诊为脑瘫。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们带孩子来到郑大三附院小儿脑瘫康复中心,翟红印博士接诊了他们。
经过检查,翟红印表示:“孩子的肌张力过高,头直不起来,两脚内翻,迈脚时左右脚绊在一起,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孩子可能在走路、说话等方面都落后于同龄小孩。对于脑瘫患儿来说,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孩子现在出生5个月,治疗并不晚。”
翟红印解释,早期治疗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早期(0~6个月)尤其是新生儿期,尚未发育成熟,正处在迅速发育阶段,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都未固定化,因此,这一时期脑组织的可塑性、代偿能力、恢复能力都很强,只要康复治疗措施恰当,一般都会获得较好的疗效。
翟红印建议王杰夫妇让孩子试试“封针”疗法。“封针”是一种通俗叫法,真正的名字是“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疗法”,是由郑大三附院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名誉主任万国兰教授探索出来的。
万国兰在小儿神经内科从业多年,有一次,她在一本外文医学专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大脑脊髓损伤,如果不给予一定的强刺激,就不可能出现明显的疗效”。那么,如果通过针灸给予脑瘫患儿大脑一定的强刺激,就有可能激活“睡眠”和受损的神经细胞,恢复大脑功能。为了让想法尽快变成现实,工作之余,万国兰买来鸡、鸽子,选择有修复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开始了动物实验。取得确切疗效后,她开始依据人体神经肌肉解剖生理往自己身上扎针,避开动静脉血管反复进行试验,经常把自己身上扎得血流不止。经过多年研究,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部分患者的认可。
翟红印说:“在封针疗法的基础上,还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推拿按摩、吞咽训练、体疗、中药洗浴及熏蒸、脑电仿生治疗、超反射治疗、磁疗、电按摩、经络导平治疗、低频电疗、中频电疗、蜡疗、水疗等各种物理因子治疗。多种疗法相结合,尽量使脑瘫患儿康复。”
最终,王杰夫妇接受了翟红印的建议,孩子经过两个疗程的“封针”等治疗,进步很快,除了脚稍微还有些内翻以外,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异常了。
(本文转自11月27日,大河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