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障碍,大量淋巴液在皮下脂肪层积聚而成的组织肿胀。受淋巴液刺激,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肢体增粗,后期皮肤增厚、硬化、上皮层过度角质化、粗糙、形貌如大象皮肤,亦称“象皮肿”。
一、感染性因素
感染是继发性淋巴水肿的常见因素,丝虫感染是地方性淋巴水肿最常见的病因,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丝虫感染是引起淋巴水肿的一个主要原因,飞蚊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据Shenoy等报道,在其调查的83个国家的1.2亿丝虫感染患者中,多达1千6百万名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水肿。微丝蚴被蚊子摄入后在其体内长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这些幼虫在受其感染的蚊子叮咬人体时侵入人体的淋巴系统,在其内生长成可以损害淋巴系统导致淋巴管扩张的成年蠕虫。这种损害一旦建立被认为不可逆转的。而且这类淋巴系统损伤可以轻易地诱发淋巴系统细菌感染,导致患肢反复出现皮下淋巴管-淋巴结炎急性发作。而反复发作的淋巴管-淋巴结炎则能进一步加重淋巴系统的损害,从而导致淋巴水肿的形成。
细菌感染主要是链球菌感染,大多是通过皮肤上的局部病灶,例如趾间的霉菌感染、损伤、湿疹或类似的造成皮肤完整性破坏的因素侵入淋巴系统的。Esters等对22例因丝虫感染而继发淋巴水肿的患者通过检测其抗链球菌溶血素O(ALSO)和抗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ASDB)系统地进行了寄生虫学和生化检验发现患者中ALSO和ASDB检测率高达75%。
二、手术及损伤性因素
肿瘤手术及术后放疗、化疗是继发性淋巴水肿的另一常见因素。而局部淋巴结清扫是有效预防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必要步骤,因肿瘤施行淋巴清扫术后引起的淋巴水肿有增多趋势。常见的有乳腺癌和盆腔肿瘤的淋巴清扫术导致淋巴管受损引起的淋巴水肿。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和盆腔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主要由淋巴回流障碍引起,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为:
一、感染性因素
感染是继发性淋巴水肿的常见因素,丝虫感染是地方性淋巴水肿最常见的病因,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丝虫感染是引起淋巴水肿的一个主要原因,飞蚊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据Shenoy等报道,在其调查的83个国家的1.2亿丝虫感染患者中,多达1千6百万名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水肿。微丝蚴被蚊子摄入后在其体内长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这些幼虫在受其感染的蚊子叮咬人体时侵入人体的淋巴系统,在其内生长成可以损害淋巴系统导致淋巴管扩张的成年蠕虫。这种损害一旦建立被认为不可逆转的。而且这类淋巴系统损伤可以轻易地诱发淋巴系统细菌感染,导致患肢反复出现皮下淋巴管-淋巴结炎急性发作。而反复发作的淋巴管-淋巴结炎则能进一步加重淋巴系统的损害,从而导致淋巴水肿的形成。
细菌感染主要是链球菌感染,大多是通过皮肤上的局部病灶,例如趾间的霉菌感染、损伤、湿疹或类似的造成皮肤完整性破坏的因素侵入淋巴系统的。Esters等对22例因丝虫感染而继发淋巴水肿的患者通过检测其抗链球菌溶血素O(ALSO)和抗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ASDB)系统地进行了寄生虫学和生化检验发现患者中ALSO和ASDB检测率高达75%。
二、手术及损伤性因素
肿瘤手术及术后放疗、化疗是继发性淋巴水肿的另一常见因素。而局部淋巴结清扫是有效预防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必要步骤,因肿瘤施行淋巴清扫术后引起的淋巴水肿有增多趋势。常见的有乳腺癌和盆腔肿瘤的淋巴清扫术导致淋巴管受损引起的淋巴水肿。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和盆腔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主要由淋巴回流障碍引起,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