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宜停车”,即没有明确标示也没有合理指示,对于外地车是一个致命陷阱!!!
先谈谈第一个观点:路边由交警部门划线为停车位,停入后无论缴费与否,是否属于交通违法?即便是未能及时下载深圳专项停车软件“宜停车”APP,就属于违法吗?在允许停车的位置停车,触犯了交通法哪项规定呢?能用APP缴费的为合法,未能用APP,缴费的为违法?个人观点认为:停车缴费及未能及时缴费处罚与违停违法属于两个领域范畴,个人认为既然“宜停车”属交警(或可说政府部门)对于深圳交通出台的电子收费政策项目,交警部门完全可采用协助监督缴费方式,即:如该车停车后未能通过“宜停车”缴费的,交警部门可采用“贴条”形式,强制车主缴费,并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未能及时补交停车费的,收取一定倍数的滞纳金,如恶意不交者,视为交通违法,于该车年审时并入违法未处理项。
第二个观点:手机APP绑定银行卡缴费或消费属近几年新兴事物,先不说交易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单说使用APP消费及缴费的人群又有几多?香港作为亚洲金融市场龙头,其路边停车仍延续“卡机”与网络支付并行的方式,深圳真的到了全民e时代?
第三个观点:经查,深圳“宜停车”隶属“深圳千迈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本人在线多方查证,未能查到该公司拥有关于“第三方支付”或相关金融牌照资质,因此可理解为,该停车收费项目的资金归集点应该在政府单位(具体不清,应该属路政、交通),按照政府数据,深圳现有1.2万个宜停车车位,按照平均每个车位每天3次停车每次2两个小时的流量计算(保守估算),1.2万*14*3*365天=1.8396亿元,因取票麻烦,9成以上用户不能取得停车发票,其中道理不需细表。
最后也就是最关键的一项观点:上边已经说了该公司未取得任何“第三方支付”资质,而宜停车APP属于预存路费方式(与粤通卡相同),同属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预付费支付”范畴,截止2014年9月,深圳汽车保有量314万量,私家车突破200万量,按常规充值计算,该项每年资金沉淀可说是天文数字,该项资金又由谁掌控监管呢?
备注:每台车罚款500元,该项罚款创收也是亿元单位,哎!!城市交通是以罚款为主还是以疏为主?交警每天不在路上疏导交通,却整天开车围着“宜停车”点找罚款,“宜停车”的初衷是好的,演变成敛财工具就变味道了!!
综上所述:不要把便民变成扰民!!!!“政——为民,不是害民”!!
先谈谈第一个观点:路边由交警部门划线为停车位,停入后无论缴费与否,是否属于交通违法?即便是未能及时下载深圳专项停车软件“宜停车”APP,就属于违法吗?在允许停车的位置停车,触犯了交通法哪项规定呢?能用APP缴费的为合法,未能用APP,缴费的为违法?个人观点认为:停车缴费及未能及时缴费处罚与违停违法属于两个领域范畴,个人认为既然“宜停车”属交警(或可说政府部门)对于深圳交通出台的电子收费政策项目,交警部门完全可采用协助监督缴费方式,即:如该车停车后未能通过“宜停车”缴费的,交警部门可采用“贴条”形式,强制车主缴费,并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未能及时补交停车费的,收取一定倍数的滞纳金,如恶意不交者,视为交通违法,于该车年审时并入违法未处理项。
第二个观点:手机APP绑定银行卡缴费或消费属近几年新兴事物,先不说交易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单说使用APP消费及缴费的人群又有几多?香港作为亚洲金融市场龙头,其路边停车仍延续“卡机”与网络支付并行的方式,深圳真的到了全民e时代?
第三个观点:经查,深圳“宜停车”隶属“深圳千迈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本人在线多方查证,未能查到该公司拥有关于“第三方支付”或相关金融牌照资质,因此可理解为,该停车收费项目的资金归集点应该在政府单位(具体不清,应该属路政、交通),按照政府数据,深圳现有1.2万个宜停车车位,按照平均每个车位每天3次停车每次2两个小时的流量计算(保守估算),1.2万*14*3*365天=1.8396亿元,因取票麻烦,9成以上用户不能取得停车发票,其中道理不需细表。
最后也就是最关键的一项观点:上边已经说了该公司未取得任何“第三方支付”资质,而宜停车APP属于预存路费方式(与粤通卡相同),同属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预付费支付”范畴,截止2014年9月,深圳汽车保有量314万量,私家车突破200万量,按常规充值计算,该项每年资金沉淀可说是天文数字,该项资金又由谁掌控监管呢?
备注:每台车罚款500元,该项罚款创收也是亿元单位,哎!!城市交通是以罚款为主还是以疏为主?交警每天不在路上疏导交通,却整天开车围着“宜停车”点找罚款,“宜停车”的初衷是好的,演变成敛财工具就变味道了!!
综上所述:不要把便民变成扰民!!!!“政——为民,不是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