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吧 关注:33,983贴子:291,945

唐诗中的典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


IP属地:上海1楼2015-12-01 19:49回复
    1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武陵桃花”,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中记叙了晋太元年间,武陵人误入一处桃源仙境,在曲折离奇的探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山林隐逸之士的故事,描绘了一种人人自得其乐的恬静生活环境。《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源、武陵桃花,也是一种没有剥削压迫的自由生活的代表,成为经典的文学形象。桃源仙境生活的隐逸之人,被称为“桃源士”、“避秦客”,“避秦”,也成为逃避苛政的代名词,比如“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江雨望花》唐·崔涂)

    (图片来自网络)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荅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閒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宗周书法)


    IP属地:上海2楼2015-12-01 20:04
    收起回复
      2025-07-17 02:57:31
      广告
      欢迎易老师做客唐诗吧,感谢老师赐墨添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2-01 20:06
      回复
        学习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12-02 01:32
        回复
          2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唐·李商隐《有感》
          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宋玉,在他的高唐赋、神女赋的序言中记叙了这样一段故事,说道宋玉与楚襄王共游巫山,见到一种奇瑰动人云气,眨眼之间变化无穷,宋玉说道,这是“朝云”,传说巫山有一位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国先王到此,曾经夜梦神女,与之有一段美妙的遇合,因此在此立庙,称为“朝云庙”。当晚,楚襄王也在梦中与这位神女相见,并把这段情形告诉了宋玉,于是宋玉就此书写了《神女赋》。因此,阳台云雨,便成为唐诗中一种美妙仙境的代表,也成为古代男女欢爱的名词。

          (巫山神女峰,图片来自网络)
          宋玉高唐赋节选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王曰,朝云始生,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出也,对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袂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所处。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祝枝山楷书高唐赋)
          此后诗人也对此事做了多种的发挥和调侃,例如李商隐在一首诗中写道:“淡烟微雨恣高唐,一曲清尘绕画梁,料得也应怜宋玉,只因无奈楚襄王。”(《席上作》)美丽的爱情故事,在同样美丽的唐诗当中,别具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IP属地:上海5楼2015-12-02 17:22
          回复
            唐诗的用典?我觉得把杜甫诗通读下来。基本就不用担心看唐诗会有不知道,不了解的典故了


            IP属地:湖北7楼2015-12-03 20:37
            回复
              慕城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12-04 01:51
              回复
                5
                自吟自泣无人会,肠断蓬山第一流。——《思录旧诗于卷上凄然有感因成一章》唐·韩偓
                蓬莱仙境,古代认为是长生不死的神仙居住之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派遣方士出海寻找神山和仙境,但因为海上风高浪猛,这些出海的人们往往都落个被巨浪吞没的厄运。早在秦始皇之前,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战国诸侯,就已经笃信方士所言,先后有出海寻仙的记载。史记封禅书记载海上的仙山有三座,称为蓬莱、方丈、瀛洲,在《列子·汤问》中则认为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

                (清袁耀《蓬莱仙境图》,袁耀字昭道,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父亲袁江相似。二人所作蓬莱作品甚多,而以这一幅最为壮观华丽。)
                史记·封禅书节选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山东省蓬莱阁,始建于宋朝,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图片来自网络)

                (山东省蓬莱阁景区“八仙过海”雕塑)


                IP属地:上海11楼2015-12-04 18:23
                回复
                  2025-07-17 02:51:31
                  广告
                  楼主是不是该发“莼鲈之思” “黄金台” 这2典故都被用烂了。 感觉可以上榜。


                  16楼2015-12-05 15:00
                  回复
                    10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夏日游目聊作》唐·骆宾王
                    “濯缨”的典故出自渔夫,说的是屈原流放,在江边行吟,形容憔悴。有一个渔夫见到他说,你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怎么会沦落至此。屈原便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夫说既然举世皆浊,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何必要自己折磨自己呢?于是歌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就是不论世道是清平还是混乱,我都能得其所处。而屈原则认为自己宁可葬身于鱼腹之中,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因此后来以“濯缨”、“濯足”来比喻这种仕和隐的矛盾。

                    (元康里巎巎书楚辞渔父部分,康里巎巎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蒙古族,为元代著名书法家,与赵孟頫齐名,称“北巎南赵”。尤其擅长行草,笔法劲健清新,点挑顿捺尤其豪放。)
                    楚辞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汨罗江 图片来自网络)


                    IP属地:上海19楼2015-12-05 22:52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12-06 01:19
                      回复
                        13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唐·李商隐
                        和氏璧的传说,典出韩非子。据说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获得一块玉璞,献给当时的楚厉王,楚王命玉匠来鉴定这块玉璞,玉匠说是石头。楚王就讲卞和的左脚砍了,把他赶回了家。楚厉王归天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将这块玉璞献给楚王,楚王仍然认为这是一块石头,就把卞和的右脚砍了。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这块玉璞,在荆山脚下苦了三天三夜,终于感动了楚王,将这块玉石颇开,果然得到一块美玉,就命名为“和氏之璧”。
                        相传秦王统一六国,得到和氏璧后,雕琢成了玉玺,并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后来几经战乱,最终由于徽钦二帝被俘,而被掳劫到了金人手中。传说元朝曾将各国缴获的玉玺都磨平重刻,可能这方价值连城的传世之宝也就此蒙难。清皇太极建国之时,号称自己得到了传国玉玺,而经乾隆皇帝鉴定,这方印并非和氏璧所雕琢而成,真正和氏璧的下落至今仍然不明。

                        (湖北荆山玉印岩,传说是和氏得宝之处。图片来自网络)
                        韩非子和氏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玉印岩内部石碑,图片来自网络)


                        IP属地:上海23楼2015-12-06 17:12
                        回复
                          哇哦,感觉好棒,楼主继续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12-07 21:45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5-12-08 01:26
                            回复
                              2025-07-17 02:45:31
                              广告
                              坐等更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12-08 15: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