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种说法不讲已喧嚣尘上但也小有市场,尤其在85后及90后中,对当年上译的配音评价为忸怩作态故意的洋腔洋调,而长影的虽然东北大碴子味儿十足却充满生活化。。。。。。不禁哑然,呵呵,简直无语。恰巧前天晚上电视里播出《尼罗河上的惨案》,不由兴致盎然,虽然已几乎能够背诵。特意注意了所谓的“洋腔”,天地良心,个个是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没有丝毫的“扭怩”,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贬低的说法出现呢?认真思索了下,答案就两个字:高贵。每个声音都透着那么与众不同的高贵,因着这份高贵使观众产生一种代入感,仿佛是这些外国人自己在说着熟练的普通话,于是有些错乱,总觉得外国人说的普通话总应该有些怪异,举个例子,大山,他的普通话相信比大半的国人标准吧?然而当他对着你开口时你是否总感到有点洋腔洋调?呵呵,一家之言,聊备一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