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子内外吧 关注:49贴子:3,738
  • 66回复贴,共1

备份:2版前言的对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部分文字在吧里发过,最近有时间就整理了下,打算弄成一个个独立的帖子。
这篇放在豆瓣日记里,外研社《梁思成图说西方建筑》的书评区也去刷了一次。


1楼2015-11-26 22:32回复
    呵呵,96年早就出版过的图片多次拿来骗不清真相的读者,这个招数还真管用,屡试不爽!
    有多不要脸!


    4楼2015-11-27 11:26
    回复
      2025-07-24 21:11: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楼2015-11-27 12:01
      回复
        那本佛像的历史更可恶,梁生前并没写这本专著,她从中国雕塑史抽取关于佛像部分,再拿其他文章中的佛像部分,凑成一本新书《佛像的历史》,历史是有其连贯性的,她这样的东拼西凑,不仅仅是欺骗,更是误导读者,是可忍孰不可忍!


        6楼2015-11-27 12:11
        收起回复
          回复 红叶里的信念1 :
          外研社的《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我买了,当时是冲梁思成1956年写给费慰梅的那封信去的。我买的是限量珍藏本,封面2人的名字不是如你图片那样,而是“梁思成著 林洙编”。当时我没太多想法。
          书里当然有林奶奶的前言,不过这份前言倒还平实,后来一看时间,是2010年6月写的,当时梁从诫还活着,最戳林奶奶心筋的《梁思成林徽因》记录片还没播出,林奶奶还算心态平静,不象后来那么歇斯底里。
          刚刚看到你的图,又去把这本书找出来翻了下,撇开某后妻不谈,这本书其实还不错。珍藏版定价99,我是在TB上40多元买的,内容难得,排版也比较紧凑,算是物有所值。
          里面收录了7篇关于中国古建筑的英语文章,还有梁给朋友的2封英文信,一封给费慰梅,还有封给一位美国朋友,信很短,但后面附有梁自己写的英文版个人履历,之前没见过,也算比较难得的东西。
          各篇文章以及信件后均有印出翻译者和校对者,这当然是对的,没问题。但我的疑问是:整本书看下来,根本没林奶奶什么事啊,整本书署名她编,她编了什么?又是图片吗?但是,有哪本准学术著作中的图片编辑能那么堂而皇之大言不惭地挂名?她自己在前言里感谢外研社的几位编辑辛苦努力,并没有说自己编了图片,可见这本书,她连图片都懒得弄了,最多不过让出了版权,居然也能挂名?我都忍不住要怀疑是不是挂名是她让出版权的条件之一?
          反正,看过她后来的那些表现,什么下三滥的事发生在她身上我都不奇怪。这本书是纪念梁诞辰110周年而出,当时首发式她和梁再冰都去了,大概,那时候,她是有种圆满的感觉的,你看,她终于把自己和梁并列在一起了。
          后来的纪录片面世,梁林组合算是一场翻身仗,在那么浓厚的黑林徽因的舆论里,纪录片为梁思成林徽因正名,另一面,显然对林奶奶是个大冲击。加上梁丛诫也去世了,林洙终于急不可耐,近似于疯狂,果然狠狠激情燃烧了一把。《心灵之旅》是她的压箱底吧,看看之前她的出版计划,心灵之旅出了,梁的建筑画稿已经出了,就是本楼的这本,接下去估计是和费慰梅的通信,还有本据说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文章。
          我就是好奇这本面向孩子的书会让人代写,她自己肯定不行,没精力也没那个能力,要能写早40年就可以写了,她无非是靠着梁遗孀的身份挂个名。现在,我越来越觉得林洙是个心胸气量很小的人,她一生把林徽因视为对手,再婚那几年,以为自己胜了,结果估计梁去世后,梁的那些日记狠狠打了她的脸,于是,她挖空心思要跟林徽因别苗头,林徽因的诗在青少年读者里很有市场,于是,这块地盘她也不放过。真是难为她周围那些军师了,就林洙这样的烂牌也能打出如今的水准,廖静文也没那么全线出击吧,不过,廖的对手弱多了。
          我想,现在林奶奶最后悔的事,肯定是当年为什么要那么积极去四清?抓紧时间生个孩子多好,只要有个跟梁思成的孩子,哪里需要她自己那么难看地赤膊上阵穷吆喝?我都替她觉得累,毕竟87岁的人了,何苦呢?真是想不穿


          7楼2015-11-27 18:05
          收起回复
            bunny在吗?我在豆瓣问的,方便在这里说吗?九十那位作家是谁?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2-21 21:16
            回复
              bunny在吗?我在豆瓣问的,方便在这里说吗?——那位作家不是苗,是谁?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02-21 21:17
              收起回复
                发现笔记本的时间可以推说是记忆的差异。重点是,梁思成把笔记本送给林洙个人,还是给林洙资料员,让她转交资料室。梁的原话也许记不清,但意思不应该记错。bunny的图上没有这段话。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02-27 06:29
                收起回复
                  2025-07-24 21:05: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狮子解读两版前言
                  1996版前言:
                  1956年——“我”在资料室——在书堆里——发现两本——找梁确认了物主
                  ——粱:“我早就把它送给教研组了”——“现在你既然管资料室,那就归你了。”
                  ——“我”收下后用来给学生办了展览。
                  .
                  2014版前言:
                  1958年——“我”任职资料室——在大堆废书中——发现几本——确认梁是物主
                  ——问梁是否收回?——梁:“现在在你处,那就交给你吧!”
                  ——“我”如获至宝,从此常常翻阅这些笔记。
                  .
                  1996年版,梁思成的话明确指出笔记本已经属于教研室,因为林洙管资料室才交给她——林洙代资料室收下后,也是把笔记本当作公物用于教研。
                  .
                  2014年版,梁的话模凌两可,因为林洙在资料室工作,所谓“交给你”可视为交给资料室。但也可以视为交给林洙个人,林洙紧接着说她如获至宝,从此归她使用。就是诱导读者:梁把笔记本送给她个人了。这是她惯用的手段。
                  .
                  林洙说梁思成告诉她,林徽因爱上两个人,世人就信了。所以胆肥了,想如法炮制明抢(说梁公给她了)暗夺(说文革抄了),梁林的家当,及梁启超林长民留给长子长女的东西,估计多半入了秃后妈手中。
                  .
                  以林洙的文字做素材足可写一部“宅斗教本”。她就是贾环一类的人物(一时想不起别的宅斗配角)。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02-28 11:40
                  收起回复
                    再版问题
                    .
                    2014年外研社出版的《梁思成图说西方建筑》是1996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著名建筑师画系 梁思成建筑画》的翻版。版权授权有年限,1996年给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授权,到2014年过期,再授权给外研社,无可非议。
                    梁思成著作从他死的第二年开始,有五十年的版权,梁1972年死, 版权2022年到期。现在有效期还剩6年,梁家加紧再版是必然的。
                    .
                    版权到期再版正常,但且不说图书编辑质量,只说林洙改编梁思成学术著作,各种拆分组合、书名五花八门,甚至加入桃色花边,都是不严谨的,有忽悠读者之嫌。而且侵犯梁思成的著作人身权(出版权、修改权、维护作品完整权)。


                    来自iPad15楼2016-02-29 14:59
                    收起回复
                      配图就是改编。如果是配梁照片之类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图不算改编。配与论文内容同步,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是论文作者所配的图,就是改编。破坏了原作的完整性——这真可说是梁思成林洙合作的文章了。
                      ----------------------------------------------
                      这个好像不是吧,远的不说,林徽因诞辰110周年,有本林徽因文集配了很多图,看了介绍,感觉还不错,打算有机会买一本。------书的封面上完全没有配图者的名字,谁也不会认为这是配图编辑和林徽因合作的作品。
                      古典文学配图的更多了,从来没有把配图看作是对作品的改编,也从来没有署配图者的名字,更不会认为这是配图者的作品。
                      林洙的配图,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她遗孀的身体,而不是配不配图。而且,就算配图,与正规的出版社合作,她也是无法署名的。三联版2011年《中国建筑史》,林洙另配了一些图,称为“增补版”,但她也就写了前言,书的封面封二,完全没有她名字。中青社那种抱大腿的行为,是另一回事,不能说因为中青社没有节操,就当行业惯例如此。
                      把学术著作多次拆分组合、改头换面在不同出版社出版,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是不同的著作,重复购买。是忽悠读者的营销行为。这是没格调,一般名家不会这么做,梁家(可能不仅林洙一人拿钱)是把梁林敲骨吸髓不管吃相了。
                      ------------------------------------------------------
                      这个严格说也不是忽悠,毕竟文章都是梁思成的,实实在在是干货,开始夹杂私信的也就《梁》和《那什么旅》(不愿意打全名,不给她做广告),之前就书的内容说,都是好的。
                      也完全不是没格调,名家不会做------名家都是那么做的,鲁迅的作品什么出版情况?徐志摩的作品什么情况?更近一些,林徽因的诗文什么情况?文学圈里,这么做的比比皆是,最多建筑圈里这样的人不多。
                      所以我在《古拙》的书评里说,林洙是挖空心思想把梁思成打入通俗市场,是不是跟林徽因较劲另说,最起码,林洙在非常努力地开发梁思成学术成果中的通俗性。
                      我所诟病的,不是林洙出书,不是她配图,那些都可以,哪怕为了拿钱也行,可以理解。我诟病的是一边做着最世俗的追求,一边却要把自己营造成深情不悔的姿势------真小人可以,伪君子就要扒皮。卖身接客行,想为自己立贞洁牌坊不行。
                      很多人对林洙的非议,说到底,是她从04年之后,太高调了。


                      17楼2016-03-01 18:22
                      收起回复
                        回复 狮子头222 :
                        图属于建筑著作的一部分,除非是原著里本来就有的,特别是测绘图这种,当然不能随便改动。但如果原来的文章里没图片,后来配图,只是出版的一种方法,没说不可以配吧,比如写到佛光寺,配个佛光寺的外景照片,完全没问题。
                        我不知道梁在《清式营造则例》里怎么说,但不管梁说什么,都不是依据,要看现在的法律和出版行业规范,这么做理论上讲可以得。
                        这跟建筑学还是文学没关系,余秋雨的文化考察散文也有配国家地理图文版,配图不是问题,问题是署名,署名!


                        18楼2016-03-04 0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