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吧 关注:735贴子:962

【合一经】学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合一经》详解版的学习与选录。


IP属地:广西1楼2015-11-20 01:12回复
    合一经简介:
    《合一经》(Yoga Sutras),旧译“瑜伽经”,约作于公元前300年。
    作者帕坦伽利(Patanjali)乃印度古瑜伽7000年历史中之集大成者。
    自4000年前希瓦(Sadshiva)的第一部瑜伽古典《中道》以来,此经成为古典瑜伽最重要经典。
    此经为技术实修手册,包含了完整的灵修技术体系,非理论也。 -- 元吾氏


    IP属地:广西3楼2015-11-20 01:19
    回复
      2025-05-29 18:08:07
      广告
      《合一经》详解版是美国灵修导师Swami Jnaneshvara Bharati汇编的合一经教材。
      他的个人官网:swamij.com
      Facebook ID: Swami Jnaneshvara
      欢迎去学习。


      IP属地:广西5楼2015-11-20 01:40
      收起回复
        Swami J 11.20的信息:
        在追寻真相的道路上,人们可能花费数年、数十载,甚至一生来寻找方法、老师和传统途径,但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始终是要安定的践行一种途径,以实现认知真相这个目标。
        In the quest for Truth one can spend years, decades, or lifetimes doing window shopping of methods, teachers, and traditions, but at some point one needs to settle into one path to attain the goal of realizing Truth. ~ Swami Jnaneshvara


        IP属地:广西7楼2015-11-22 02:14
        回复
          《合一经》第一章
          本章概述:
          专注:合一经第一章名为三摩地篇,是讲述专注的章节。本章讲解合一,观照五种思想模式,去除思想染色,实践与不执这组成对的理论,专注的阶段,努力与精进,障碍与解决,以及稳定意识的方法与结果。
          第一章的51个小节可分成9部份:
          1、什么是合一
          2、观照与去染色
          3、实践与不执
          4、专注的类型
          5、努力与精进
          6、AUM是直达法
          7、障碍与解决
          8、稳定与清理头脑
          9、稳定头脑的结果


          IP属地:广西8楼2015-11-22 02:15
          回复
            《合一经》1.1-1.4
            什么是合一? (1.1-1.4)
            【准备好就开始】:真心实意地开始认知自我,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当你将这个最高目标放在人生要务的首位之时。《合一经》的第一个字是atha,意思是“现在”(1.1)。该词表明一个人已为投身自我认知/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这个合一的最高目标作好准备。
            【合一的定义】:前四句经文定义了合一,而随后的经文又扩展了该定义。通过系统的冥想进程,你的注意力逐步转向内在,通过掌控你所有的存在层面(1.2),最终归于自性(超越所有层面)(1.3)。这一行为以及对核心觉知的认知,就是合一。
            【合一是对头脑活动的掌控,见者由此安住本性。】
            【移除障碍以后,所剩何物】:在《合一经》中,有一条非常简明的中心线串连整个合一之道。而这条主线,在阅读众多经文及注释时,可能会显得异常复杂。其核心主题是移除、超越及旁置障碍、遮蔽或虚假认同。经文的诸多建议均是这一主题的细化或精炼。注意这一简明主线,有助于在合一之道上的系统进步。
            【自性之光透出】一旦障碍与虚假认同暂时移除,一直存在的自性之光即可自然透出(1.3)。而其它时候,我们陷于虚假认同,无法觉察(1.4)。这是为何说人们在梦中,需要觉醒。这一觉醒即合一。


            IP属地:广西12楼2015-11-23 01:13
            回复

              【就像镜子】意识通过智力、头脑、感观、身体向外看,看到的只是镜像。它看现实、世界、自我身份,错误的认为那是我或者我的。由于无知的善于遗忘性,纯意识说:我是这个,我是那个。这并无坏处,它为通过修习合一得以回归全一的觉醒带来快乐。
              【合一与数论派哲学】修习合一的认知进程是发现纯意识的过程,纯意识区别于所有的原物质演变而来的虚相。纯意识理论也在数论派哲学体系之内。合一与数论派是印度六派哲学中的两派。
              【合一是三摩地】:古今智者,包括合一经最著名的注释者Vyasa,都直接地将合一称为三摩地--高层次的专注或者注意力的深度融合。Yoga是指联结,捆在一起,源自字根yuj,是结合或者融为一体。它意味着将我们本属一体的各层面的自我联合起来,意味着获取对最深层次的核心本我的直接经验,即通过三摩地获得。
              【合一不是】:合一不是瑜伽健身操,减压法,药物治疗,或者赚钱的途径,虽然真正的合一能对生活的很多层面有益。合一的目的只为合一。


              IP属地:广西14楼2015-11-23 01:17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11-23 17:17
                收起回复
                  2025-05-29 18:02:07
                  广告
                  【1.1 】现在,由生活及其它练习获得前期准备之后,开始合一的学习与练习。
                  (Now, after having done prior preparation through life and other practices,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Yoga begins.)
                  【合一随准备而来】:经文导言已指出,在有一定的人生经历与前期准备练习之后,我们终于决定开展直接追寻核心觉知--本源/本性/永恒本我的深层次自我探索之旅。
                  【纪律与学习】:练习合一需要培养一种纪律,并遵循系统的学习方法。这更多指的是练习的质量(信念),而不是数量。该点在经文1.21和1.22中有详述。
                  【头脑的五种状态】:智者Vyasa注释这节经文时,为头脑的五种状态命名,其中专一的状态是适合实践合一的状态。这五种状态的范围从重度的烦扰到完全的掌控,可用小指至拇指的五个手指来分别记忆这五种状态。
                  【了解你的所在】认清自己当下及日常中头脑所处的五种状态很有好处,有助于了解练习的进程及适用的方法。虽然合一冥想的某些部分适用于每个人,但也需要留心最合适自己头脑状态的练习。
                  【后两种状态是希望达到的】:以上五种状态,后两种是深入的合一冥想最需要的。对大部分人来说,头脑都在前三种状态。先对治混乱和昏沉,达到散乱,然后才容易训练到达专一的状态。
                  【稳定头脑于专一状态】:由此,我们逐渐将头脑稳定在专一状态,为第五种掌控的状态做好准备。(在精神病当中,前两种状态可能会很显著。)
                  【头脑的五种状态】:
                  1.混乱(Kshipta/disturbed):混乱、不安、焦虑、恍惚。最不希望有的状态,可能是严重、中度或轻微。可能是担忧、困扰或者嘈杂,它不仅是散乱(Vikshipta),而是附带有更强烈、负面和情绪化特征。
                  2.昏沉(Mudha/dull):昏沉、迟钝、沉闷、健忘。此状态下没有多少思维过程。是迟钝或昏睡,就像抑郁,虽然这里并非指临床上的抑郁症。是头脑想滑入一种沉重模式,什么也不想干,只想没精打采地窝着。昏沉只比混乱(Kshipta)好一点,那些纷乱平息了,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练习。
                  3.散乱(Vikshipta/distracted):散乱是注意力不集中,只偶尔稳定聚焦。是冥想新手在清醒、警觉时常遇的状态。其注意力容易因或迷恋或排斥的事物跑神,然后恢复平静,接着再次跑神。散乱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专注于一些事物,虽然偶尔走神,或被外物或记忆引开。散乱是开始基础的合一练习达到的一种状态,此后可进入专一及掌控。
                  4.专一(Ekagra/one-pointed):专一、聚焦、全神贯注、专注(1.32)。一旦达到专一,合一冥想的练习就真正开始了。它意味着可专注于日常事务,并进行业力(行为)冥想练习,即在服务他人时能专注观察自我的精神活动。能够专注的人,其它内外活动都不再使其分心。拥有专注头脑的人能处理手头的事务,不受干扰与影响,不涉入其他。这是种积极的状态,而非负面的漠视。是当下完全的临在状态,可自由的融入他人、思想与情感等。专一的意识状态适合做凝神及冥想练习,以达到合神状态。专注的能力是进行冥想与合神要培养的首要技能。
                  5.掌控(Nirodhah/mastered):高度的主宰、控制、调节、节制(1.2)。从字面很难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实际的冥想及沉思的练习才能理解这一状态。当译为掌控、控制或抑制,很容易误解为压抑思想或情感。压抑并不健康,亦不是此处的意思。相反,它指的是头脑专一以后,随着冥想的深入,一个逐渐宁静的自然过程。它不是说思想模式不在了,或被压抑,而是说注意力转向内在,或超越潜意识印象流。在那种深静当中,有一种对头脑过程的掌控。在第二节中,合一的定义为“合一是对头脑思想模式的掌控。”因此,第五种掌控的状态即为合一的目标与定义。是我们超越头脑的途径。


                  IP属地:广西21楼2015-11-24 01:48
                  回复
                    【1.2】合一是对头脑波动(或粗或细的思想模式)的掌控(nirodhah:控制、调节、融通、主宰、整合、协调、静止、平静、旁置)。
                    Yoga is the control (nirodhah, regulation, channeling, mastery,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stilling, quieting, setting aside) of the modifications (gross and subtle thought patterns) of the mind field.
                    【Nirodhah是自我训练】:这句经文是合一/自我认知科学的最简洁的定义。关键词nirodhah难以翻译,容易误解为压抑或抑制思想或情绪,而这绝对不是合一的做法。相反,它类似一个协调、旁置那些不重要或非我(2.5)事物的过程。它是指找到被头脑其它活动所遮蔽的宝贵的真相。这涉及到对关系、感觉、身体、呼吸和头脑的自我训练。最终,nirodhah及合一的意义在练习经验中自然显现。
                    【Nirodhah是最需要达到的头脑状态】:Vyasa为头脑的五种状态命名,其中nirodhah是自我认知最需要达到的状态。留意这五种状态非常有用,利于理清其与最佳状态的关系。
                    【思想去染色】:发现本我的珍宝要超越思想染色(1.3),例如迷恋、排斥及恐惧(2.3)等。这需要观照内在的意识过程。
                    【实践与不执】:有两个准则贯穿自我训练全程:1)实践,以达到稳定与平静。2)不执。(1.12-1.16)
                    【态度、努力及决心】:五种态度、努力及决心是这样培养:对前进方向的信念,为之投入能量,对目标的专注及稳步跟从,下决心追求更高层次的专注与智慧。(1.20)
                    【稳定及清理头脑】:准备的练习包括对待人态度的冥想、专注的方法,以及训练头脑以步入精细冥想阶段。(1.33-1.39)
                    【减少头脑的粗想】:头脑的粗想主要是迷恋、排斥与恐惧,通过训练感官、内观及顺从减少。(2.1-2.9)
                    【合一八支带来明辨】:通过练习合一八支培养内在辨识力(2.26-2.29),以系统化的发掘本我的珍宝。(1.3)


                    IP属地:广西22楼2015-12-02 00:05
                    回复
                      【1.4】其它时候,当不觉知自性时,见者表现为头脑的波动,认同于思想模式。
                      At other times, when one is not in Self-realization, the Seer appears to take on the form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the mind field, taking on the identity of those thought patterns.(vritti sarupyam itaratra)
                      【当不觉知自性时】:在超越所有层次的头脑活动后(1.2),我们体验到纯粹的觉知(1.3)。但其余时间,头脑涉入许多感官体验、记忆和幻想的意识流。问题并非外部世界和记忆的存在,而是觉知认同了这些思想。这样,我们误以为“我”便等于这些思想。办法是分离见者与所见(2.17),体验者与被体验物,这就是合一的主旨及实践。
                      【觉知包裹意识对象】:要造一个雕塑,雕塑者可能会先作一个石膏塑像,然后用粘土包住塑像。然后,粘土变成了模具,可以将熔化的金属倒进去。粘土采用原先石膏雕塑形状的过程,就是见者(self自性)认同于头脑中思想模式的过程。觉知将自己充满任何遇到的意识对象,它便表现为那个对象。其结果就是错误的认同。
                      【黄金与粘土】:将黄金融化、重塑成不同的首饰,它仍是黄金。粘土也被塑成各种器具,而它仍是粘土。虽然觉知将它自己塑成许多头脑对象,觉知仍是纯粹的、独在的。觉知本身因为是无形的,所以经常描述为存在、觉知、极乐。
                      【总是意识对象(思想模式)】:觉知包裹的对象总是内在的、精神的对象,虽然也会有一个外在对象被感觉(indriyas)到。如果你看到闻到最喜欢的食物(或最讨厌的东西),触发的是那一体验的记忆,即意识对象。哪怕你从来没有经验过这一对象,它也是通过眼睛鼻子(和其它感官)呈现到头脑当中,就像屏幕上的电影,让见者观看。经验本身处于内在觉知和呈现对象之间,而所呈现的对象可能来自于感官感觉或记忆(或更精微的领域,内在觉察inner awareness)。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处理与意识对象相关的内在觉察。也即,要训练我们的头脑和感官感觉。
                      【五种意识对象(思想模式)的形式】:五种思想模式是源自1.5-1.11所述的虚假认同。将意识从这几种类别的虚假认知中解放就是开悟的过程,即合一经的主题。


                      IP属地:广西25楼2015-12-03 01:40
                      回复
                        给思想去染色 (1.5-1.11)
                        【淡化遮蔽】:深入冥想的乐趣来自于给遮挡真我的障碍“去染色uncolor”。经文1.1-1.4定义了合一,而体验合一“自我实现/认知”的目的,从此节开始。
                        【五种干扰思想】:有五种干扰印象(1.4)障碍真我的认知(1.3):1)正确的认知,2)错误的认知,3)幻想或想象,4)深睡眠,5)记忆(1.5, 1.6)。合一者学习不执著地观察这五种思想(1.15-1.16),明辨它们的区别,并培养第一种思想,即正确认知(1.7)。
                        【染色或未染色的】:这些思想模式或染色或未染色(1.5)。染色的原因是无知、我执、迷恋、排斥和恐惧(2.3)。观察思想模式是否染色对纯化、平衡、稳定、平息头脑以进入深层次冥想非常有用。
                        【观察、探索及去染色】:学习探索与观察这五种思想模式,并通过不同的合一冥想法使其褪色(1.16),遮蔽自性的面纱终将淡去(1.2),最终得以体验本我。(1.3)。
                        【最重要的概念】: 给思想去染色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章节2.1-2.9, 2.10-2.11有更深入的讨论。不理解此概念,合一的实践将无法进行。


                        IP属地:广西30楼2015-12-08 02:38
                        回复
                          【1.6】要观照/觉察的五种思想模式是:1)正确的认知(pramana),2)错误的认知(viparyaya),3)幻想或想象(vikalpa),4)深睡眠(nidra)即思想对象为空,5)回忆或记忆(smriti)。
                          The five varieties of thought patterns to witness are: 1) knowing correctly (pramana), 2) incorrect knowing (viparyaya), 3) fantasy or imagination (vikalpa), 4) the object of void-ness that is deep sleep(nidra), and 5) recollection or memory (smriti). (pramana viparyaya vikalpa nidra smritayah)
                          【五种思想类型】:个体头脑中有无数思想印象,形成遮蔽本我/中心意识的矩阵,它们全部包括在这五种类型之内。即,尽管个体思想印象有无限多样,要对治的思想类型只有五种。这有助于看清合一之道内在的简洁性,不会在各种或粗或细的思想领域内迷失。
                          【观照/觉察五种思想】:通过观照思想过程,区分思想对象的五个类型,我们会逐渐掌控这五种思想,取回对行为、说话、思想的掌控权。
                          【掌控了观照/觉察】:在逐渐掌控中,我们找到一种中性、不执著(1.15, 3.38)的观照/觉察。我们便能观察整个头脑流动,同时保持平静、不被打扰、不受影响、不涉入。冥想因而系统地深入。
                          【不能掌控观照/觉察】:我们会成为不觉知的头脑活动受害者,失去对外界生活的自由选择权,以及无法深入冥想体验。
                          【要培养正确的认知(pramana)】:在这五种思想模式中,我们要培养第一种思想,即正确认知。通过坚持清晰地看,便带来冥想上的进步。这一“清晰地看”的过程,即以事物本来的样子看待,是描述内在旅程的一种方式,会最终揭示绝对的、不变的真我。


                          IP属地:广西33楼2015-12-09 18:12
                          回复
                            【1.9】幻想或想象(vikalpa)是一种思想模式,它有词语表达和知识,却没有真实对象存在。
                            Fantasy or imagination (vikalpa) is a thought pattern that has verbal expression and knowledge, but for which there is no such object or reality in existence. (shabda jnana anupati vastu shunyah vikalpah)
                            【没有可感知的现实】:我们的头脑总是思索和创造成串的文字、画面。通常,这一过程便产生了没有现实(真实对象)的想法或印象。之前经文讨论的两种思想都是基于现实的,不管是看得清楚的(1.7)还是不清楚的(1.8)。然而,vikalpa没有对应的现实,不管看得是否清楚。
                            【例子】:合一者们使用的一个经典例子是兔子的角。兔子没有角,但却可以创造出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想象那一形象,但没有对应现实。
                            【事物和人物】:人们的头脑似乎习惯于产生各种幻想的人或事。我会幻想拥有这个或那个东西,和一些人做什么、说什么。例如,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物,我可以想象它们全属于我。这些人或物的意识印象可能是真实的(1.7)或错误感知的(1.8),但与“我拥有”相关的印象是完全的幻想(或vikalpa)。
                            【生活在将来】:我们经常讲到一种思维,即生活在将来。其实头脑不过拿现在的想法,这样那样重新排列,幻想一些新组合,就成了未来,虽然幻想其实发生在现在。
                            【幻想Vikalpa和无知avidya】:思考这一幻想过程与2.5描述的四种无知之间的关系,是很有用的。
                            【创造性】:当我们谈论如何对治思想模式(1.2)以达到自我实现(1.3)的时候,要注意这些意识过程在生活世界中并不坏。遮蔽了真我的幻想vikalpa,同时也是在外部世界和个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头脑。甚至是vikalpa创造了我们进行冥想的良好生活方式和环境。
                            【更精微的例子】:最终,随着冥想深入,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实际上我们对整个外部和内部现实的感知是vikalpa,想象的产物。注意,想象(imagination)一词的词根是“象”(image);无数画面产生、存储、升起。甚至于五元素(地水火风空),认知感官(indriyas),以及头脑的四种功能,都是vikalpa的产物。这就是后面经文讨论的精细明辨的过程。


                            IP属地:广西39楼2015-12-10 20:31
                            回复
                              2025-05-29 17:56:07
                              广告
                              【1.11】回忆或记忆(smriti)是一种思想模式,产生于事物以前印象的重现,但没有增加来自于其他源头的任何新特征。
                              Recollection or memory (smriti) is mental modification caused by the inner reproducing of a previous impression of an object, but without adding any other characteristics from other sources.(anubhuta vishaya asampramoshah smritih)
                              【记忆会产生其它联系】:记忆是我们都熟悉的。某些过去的印象苏醒了,在无意识中扰动,穿透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遮蔽,进入意识觉察当中。然而,一个记忆会连带许多其它记忆,因为连在一起,所以无法看清最初的记忆纯粹形式。也就是说,记忆被扭曲了,它与其它思想模式混在了一起。
                              【单纯的记忆不是问题】:这里的记忆指的是纯粹的记忆,没有从其它记忆或头脑创造、幻想或幻觉中附加、窃取东西。这些思维印象从头脑中升起,是很自然的。通过明辨思想的类型,我们能看到哪些是简单的记忆,哪些是扭曲的、变成幻想(vikalpa, 经文1.9)的记忆。单纯的记忆并不会打扰头脑自然的平静状态,但与其它思想过程联系,则会扰乱头脑,阻碍冥想的深入。


                              IP属地:广西43楼2015-12-10 2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