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平、孤仄。
1,孤平
对孤平,诗律学家们提出了三种说法:
⑴,平句中除句尾外只用一个平声字的。
⑵,仄句句尾三字形成‘仄平仄’的。
⑶,在句中任何地方形成‘仄平仄’的,一定要两个平声字连用。
第三种说法因其限制过多,普遍不被接受;
第二种说法,古体诗中三字尾‘仄平仄’是常用的句式,而近体诗里面,五言和七言拗句里面都有这样的句式,是拗句的主要变化形式,用得和律句一样普遍,若以孤平来论,都要推翻拗句的合理性,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服众。
第一种是最广泛被认可的说法,这种说法所指的,就只是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先说五言句式,这显然是平声字占优的一个句式(另一个‘仄仄仄平平’是平声连用,第一字用平用仄对其影响不大),如果‘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转成仄,就改变了句式的平声优势,仄声多而且相连,那么平声句轻快的特点就不能体现了。
到七言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是在五言‘平平仄仄平’的基础上加上前面的两字构成的,诗律里面认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都是属于孤平的,原因都是因为仄声多而且相连,平声少而且被分隔。‘仄仄仄平平仄平’(拗救句式),这个同样是仄多平少的句式,为什么就不被定义为孤平呢,其原因就是中间有两个平声字连用,直接加强了平声的效果。
根据孤平的理论探索,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定义:
在平声尾律句里面,必须要保证有一组连用的平声字,才可以避免造成孤平。
2,孤仄。
孤仄,是指在律句最后三字中,出现两平夹一仄,形成‘平仄平’。
孤仄的构成,又要将许多拗救的句式划分出去,如:
②式句的拗救句型‘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三种。另外有一种是‘平平平仄平’,其对应拗句是‘仄仄仄平仄’,这一种句式严重破坏声律分布的平衡,是属于理论句式,实际使用的人并不多。
只要是形成拗救,那么,实际上可以产生‘孤仄’的合律句式其实并不存在。
但换句话说,只要是不能形成拗救的,比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在上联没有拗句的情况下,下联用了拗句,那下联就形成了孤仄格局。
另一种说法是,凡是在句中形成‘平仄平’的两平夹一仄想象,都称为孤仄。这种说法不被诗家接受。
为什么孤仄的定义不是与孤平相对的呢?孤仄与孤平同是产生在平脚句里面的问题。平脚句会因为孤平而导致声调过重,仄脚句却不会因仄声字少而导致声调轻。仄脚句中,只要不出律,都会保持有两个或以上的仄声字在节奏点上,仄声字本身的特点就是沉实而有力,所以只要抓住节奏点的仄声字不变,仄脚句依然是显得强而有力的。
二、三平尾、三仄尾。
在律诗里面,诗句的后三字称为‘三字尾’、‘三字脚’。在古体诗和近体诗里面,三字脚的平仄配搭一共有八种:
平脚: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仄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平脚和仄脚,前面两种,都是近体诗的常用句脚,带*的后两种,是古体诗的专用句脚。
第三种句脚在运用的时候,要和前面部分一起调节,以免造成孤平或出律。
三平脚、三仄脚(或称三平尾、三仄尾)就是指第四种情况。
三平脚、三仄脚被近体诗列为诗病,律句对联也沿用下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调式会造成后三字的声调全同,进而模糊后两个节拍之间的界限,使得整个句子缺乏抑扬起伏的语感,显得平板和单调。
总之:孤平、孤仄、三平脚、三仄脚等等,都是近体诗里面的声律概念,是诗病。创作、评鉴时都要尽可能地避免或关注。
如上为转载。
近体诗的格律,其实是清朝人+王力等人的总结,根本不契合唐朝人写诗的真实情况。
因此,什么 孤平、孤仄 等,仅仅只是王力等少数人的观点,我是不认可的。
真正的声律美学与 平仄无关,平仄体系笼统无用。
我首次将4字句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发音之美分成11个等级,请看《仙史最强音》第29章!请百度搜:仙史最强音。北京大学3142、心领神会1324、梦溪笔谈4132等的发音之美超越只有两种声调的4411、4422等,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是无法解释的。平仄体系的最大错误是将四种声调之美强行分成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