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吧 关注:499贴子:4,612
  • 6回复贴,共1

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节录慧净法师《净土三经一论大意》
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如来以无尽大悲」:这个「如来」指的是谁呢?当然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既然出现在这个世间,当然就要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同时,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是度尽十方众生的,这个度尽十方众生的超世弘愿,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十方诸佛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尽众生,因此,十方诸佛出现,就一定要说能度尽十方众生的念佛往生愿。
所以,近的来讲,「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远的来讲,是指十方三世诸佛。
如来为什么会宣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呢?这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一——第十七愿所成就的。
(来源:慈法法师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1-16 18:58回复
    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了以名号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必须使名号能够普遍弘传于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遍满整个大宇宙。十方法界有十方国土,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众生,所以,必须使得十方国土的每位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在四十八愿里面,发一个使十方诸佛都能来赞叹祂的名号功德、同时来称念祂的名号的愿,这就是第十七愿。
    第十七愿如果没有成就的话,不只是十方诸佛不可能来赞叹弥陀名号、称扬弥陀名号,同时第十八愿也不能完成,我们的往生也通通没有希望。也由于四十八愿完成了,当然第十七愿也就成就了;由于第十七愿成就了,因此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现世间,一定会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同时,以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作为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本怀。
    所以,这一段是释尊「出世本怀文」,释尊是凭着第十七愿的力量来宣说弥陀的名号。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1-16 18:58
    回复
      2025-05-29 13:48:06
      广告
      「如来以无尽大悲」:这个「无尽大悲」,就是指第十七愿。
      十方三世诸佛是凭着这个第十七愿的无尽大悲,来宣说弥陀救度的。
      「无尽」就是无限量,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是无限量的。怎么无限量?因为祂所发的愿是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上至弥勒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是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如果仅仅能使清净、会修行(上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而不能使不清净、不会修行(下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不能算是「无尽大悲」。阿弥陀佛必须同时使造下了阿鼻地狱之业的众生,甚至已经堕落阿鼻地狱、受无尽痛苦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才算是无限的、无尽的大悲。无穷无尽、不可限量、诸佛也不可能推测的大悲,叫做「无尽大悲」。
      「无尽大悲」,另一种版本说是「无盖大悲」,「无盖」跟「无尽」大同小异,不过「无盖」有另一层意义,就是:阿弥陀佛的这种大悲是覆盖十方诸佛,同时是十方诸佛所不能覆盖的;尤其是一切众生没有不受弥陀大悲的庇荫覆盖的,所以叫做「无盖大悲」。
      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为大悲,来宣扬弥陀救度的法门。像我们的法师、莲友,弘扬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等于是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为自己的大悲。虽然我们都是凡夫,没有真正的大慈悲,可是弘扬这个法门,就有那种「无尽大悲」、「无盖大悲」的气氛,因为我们背后有阿弥陀佛,祂的功德、能力在酝酿、在安排、在推动。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矜哀」,以我们能理解的,就是怜悯、同情、爱护;「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虽然悲心以三界为对象,但可说是以我们苦恼的众生为正客,为主要的对象。佛陀所救度的三界众生,是指我们这一种苦苦恼恼的众生。
      这种苦恼的众生之所以苦恼,是因为感受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轮回痛苦不堪。三界、六道的解脱,必须假借人身。现在既已得到人身,如果不把握,一旦失去人身,就不晓得还要等待几劫之后了。
      虽然晓得要把握人身、听闻佛法、发修行的心,可是偏偏发觉自己有心修行、无力修行,这样就会产生苦恼,产生煎熬折磨。
      不知道三界六道轮回,不知道善恶报应,不知道善是善、恶是恶的人,他是悠悠乎乎地在过日子;我们知道的人,就会有所不安。这种有所不安,有时候是没有办法形容的,越是知道佛法,就越有那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那股道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1-16 18:59
      回复
        生死是一件大事。为什么是大事?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身难得,既失人身,就必定堕落三途。堕落三途那种苦,不等待面对,即使现在一想,就令我们冒冷汗,所以「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无常就是死亡。生跟死本来是一体的,就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一口气不来,当下就是死。所以,我们生存在世间,是跟死住在一起的,过一天就减少一天、面对死亡一天、接近阎罗王一天。何况,本来死对我们来讲,是危机四伏,充满在我们四周的。
        真正学佛的人,是无常心深厚的人;无常心深厚的人,才是真正学佛的人。
        有了这种无常心,他就会发起修行的愿,经过一段时间,他更会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凡夫,善根很少,福德很薄,没办法修行。那个时候,他就会寻求一个不必假借自己的力量就使自己能够解脱得度的法门。
        那么,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是他最后的希望,是他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门。
        所以,虽然「矜哀三界」,三界中,是以我们这种苦恼的众生为正客。所谓正客,就是宴会的主要对象。如果其他的人通通都来了,但是正客还没有到,这桌宴席就不能开始;正客如果不来,今天这桌宴席就白办了。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出兴于世」,表示释迦牟尼佛是为了说这个法,为了度这种众生,才出现在世间的,以这件事为他出现世间的目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1-16 18:59
        回复
          如果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本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经教来讲,有两部经是祂的本怀。
          众所周知的就是《法华经》。《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因为这段经文是在《法华经》,就这段经文来讲,《法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所谓「开、示、悟、入」,使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归入一乘佛果,所以,《法华经》在引导三乘进入佛果,证入佛的果位,这叫「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入一乘,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另一部本怀经,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无量寿经》。不过,如果以这两部本怀经来讲,哪一部是本怀中的本怀呢?就是《无量寿经》。
          因为《法华经》所引导的,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已经是证果的人,证果的人毕竟是少数;《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之外,还有人乘、天乘——就是人间的众生跟天界的天人,所谓「五乘齐入」。既是五乘齐入的话,真的就如同第十八愿所讲的,是「十方众生」了。
          《法华经》只是引导三乘进入佛的果位,可是《无量寿经》是救度五乘,使他们共同证悟佛果,而且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无量光、无量寿是一样的证悟,所以,如果论真正的本怀,那《法华经》就不是本怀了,《无量寿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1-16 19: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