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好把名字取...吧 关注:3贴子:522
  • 4回复贴,共1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的《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颜色和线条也是如此。
三语掾。
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1楼2015-11-14 22:08回复
    “上农”
    “反者道之动”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话,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


    2楼2015-11-14 22:20
    回复
      2025-07-16 01:42:45
      广告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述而不作
      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他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11-16 22:50
      回复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絜矩”,随时都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11-16 22:53
        回复
          【关于知命,最喜欢的话题】
          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
          【道家“无为”,而儒家“无所为而为”】
          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他应该做的事。
          然而他做的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


          5楼2015-11-16 2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