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出国,被逼无奈的选择。
我大概无法忘记我得知高考成绩的那一天,整个家都被阴霾笼罩,要强要面子的父亲黑青着脸一言不发,善解人意的母亲忧愁满面,而我,就如同一个等待被审判的犯人一般,坐在那里,等待着“命运”对我的未来进行宣判。
其实我大概最不甘心的就是模考都是能上一本线的我,如今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成绩出来来三本线都没有达到。从小到大我虽然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是从来就不是一个考试型人才,一紧张就歇菜,最要命的是,我歇菜在了几乎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里。
从一本到可能没有书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这句话大概已经不足以形容一切了。觉得自己大概是翻了弥天大错,只等着父母给我安排着以后的路。
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非常非常要面子也非常非常要强,“复读”这一条路,一下子就被他给否定了。“老赵家的儿子高考没考好,需要复读一年。”这句话大概对于他来说一把锋利的刀,所以由于复读会让小镇上的人和邻居嚼舌根一辈子,他死也不让我走复读这条路。而我也只能怀着满满的不甘心,看着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机会”就这样被否决。或许他觉得不如直接选择把我送到遥远的城市读随便读个技校算了,反正可以骗骗大家说我去别的城市读大学了,面子嘛这个时候真的是能要了我父亲的命。
母亲知书达理,平日里也特别善解人意,此时也是一脸忧愁。她看看我看看父亲,只能安慰着说,没关系不要紧,我们会想出来好办法的。
最后,还是父亲思前想后做出了决定,一个“两全”的法子,那就是既保住了他的面子,又能让我有书读,过得不至于太惨。那就是,他千辛万苦地托了个关系,让我去了我们省的重点大学的国际教育部,成为了一个2+2的学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由于录取通知上只写了大学的名字,于是,几乎每个人都在恭喜我,邻里都夸我有出息,考上了重点大学,哪知我手里捏着的录取通知书,是一个只要有钱就能去的地方,我只觉得我心虚,只是笑笑回应,然而大家都夸我又谦虚又懂事,我只能期盼着让我快点离开家乡这个小镇。
启程前:国内的大学两年
是的,当我终于来到了这个在省会城市的重点大学,浓浓的书卷气息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吸引了我,我以为一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可以安心地为出国做准备,不过,后来发现一切跟我想象的似乎不太一样。
出国嘛,对于那是以后的我还没什么概念,毕竟觉得是两年以后的事情,总觉得跟着步调应该很快就能和同学们一起适应大学生活,花两年时间去做准备,出国应该没问题了。
可是大概才上一周的课我就“认清现实”了。虽然身处著名学府的校区内,但是我们的留学部似乎是一个独立小整体,若要用身体器官来形容这个整体,估计就是盲肠,似乎在这个学校里可有可无。
用一句话概括:我以为我有两年时间可以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结果我却花了年年时间在国内大学混日子。并且这虚度的两年,花费还不少,学费是杠杠的贵。
我们留学部也是什么人都有,大部分是家庭条件较好的,抽烟喝酒不务正业,还会集体逃课去打游戏。一个班三十人,每天老师都到教室上课,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会缺席。当时在我面前每天起床我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跟个高中生一样到班上去上课,从早上六点开始就早自习坐在教室一天,要么就选择跟一个普通三流大学生一样,选择出去浪或者在宿舍休息玩耍一整天。大部分时候,我选择随大流地翘课,只有心血来潮的时候会选择去“宠宠”我们辛勤的讲师,去认真地听听他讲的课。
虚度的光阴过得飞快,等到第二年快结束的时候,我才哐当一下被大钟敲醒,原来,虽然是2+2但是学校时不能保证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直接入学的。所以,在读完国内部分的大学两年,我依旧得考雅思才能去澳洲继续接下来的学习,而这个雅思,还得自己掏腰包,学校是不负责这个部分的。
启程:真正的出国准备
花了两年时间在名牌大学的国际部,我真正准备出国的时间大概只有两个月,自掏腰包报了个雅思班顺理成为一名“烤鸭”。由于玩了整整两年,所以上雅思课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不适应,最后感觉自己根本就是在裸考,成绩给大家汇报一下:听力和阅读都是5.5,写作4.5,口语考了4.0.
在口语的时候考官问了一个问题,其中有个单词我记到如今,那就是work placement。这个单词是啥?我当时就蒙圈了,根本没听懂问题如何回答问题呢?于是我支支吾吾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考出了惊人的口语4.0.
最终我勉强入学,获得了堪培拉大学的Offer,由于英文太烂所以必须读十周的语言,然后需要读Foundation,如果foundation顺利过关,那么我才可以进入到大学。真是如同打游戏冲关卡一样,我的2+2基本上所有重要的关卡都被设在了后面这个2上面。
我大概无法忘记我得知高考成绩的那一天,整个家都被阴霾笼罩,要强要面子的父亲黑青着脸一言不发,善解人意的母亲忧愁满面,而我,就如同一个等待被审判的犯人一般,坐在那里,等待着“命运”对我的未来进行宣判。
其实我大概最不甘心的就是模考都是能上一本线的我,如今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成绩出来来三本线都没有达到。从小到大我虽然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是从来就不是一个考试型人才,一紧张就歇菜,最要命的是,我歇菜在了几乎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里。
从一本到可能没有书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这句话大概已经不足以形容一切了。觉得自己大概是翻了弥天大错,只等着父母给我安排着以后的路。
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非常非常要面子也非常非常要强,“复读”这一条路,一下子就被他给否定了。“老赵家的儿子高考没考好,需要复读一年。”这句话大概对于他来说一把锋利的刀,所以由于复读会让小镇上的人和邻居嚼舌根一辈子,他死也不让我走复读这条路。而我也只能怀着满满的不甘心,看着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机会”就这样被否决。或许他觉得不如直接选择把我送到遥远的城市读随便读个技校算了,反正可以骗骗大家说我去别的城市读大学了,面子嘛这个时候真的是能要了我父亲的命。
母亲知书达理,平日里也特别善解人意,此时也是一脸忧愁。她看看我看看父亲,只能安慰着说,没关系不要紧,我们会想出来好办法的。
最后,还是父亲思前想后做出了决定,一个“两全”的法子,那就是既保住了他的面子,又能让我有书读,过得不至于太惨。那就是,他千辛万苦地托了个关系,让我去了我们省的重点大学的国际教育部,成为了一个2+2的学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由于录取通知上只写了大学的名字,于是,几乎每个人都在恭喜我,邻里都夸我有出息,考上了重点大学,哪知我手里捏着的录取通知书,是一个只要有钱就能去的地方,我只觉得我心虚,只是笑笑回应,然而大家都夸我又谦虚又懂事,我只能期盼着让我快点离开家乡这个小镇。
启程前:国内的大学两年
是的,当我终于来到了这个在省会城市的重点大学,浓浓的书卷气息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吸引了我,我以为一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可以安心地为出国做准备,不过,后来发现一切跟我想象的似乎不太一样。
出国嘛,对于那是以后的我还没什么概念,毕竟觉得是两年以后的事情,总觉得跟着步调应该很快就能和同学们一起适应大学生活,花两年时间去做准备,出国应该没问题了。
可是大概才上一周的课我就“认清现实”了。虽然身处著名学府的校区内,但是我们的留学部似乎是一个独立小整体,若要用身体器官来形容这个整体,估计就是盲肠,似乎在这个学校里可有可无。
用一句话概括:我以为我有两年时间可以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结果我却花了年年时间在国内大学混日子。并且这虚度的两年,花费还不少,学费是杠杠的贵。
我们留学部也是什么人都有,大部分是家庭条件较好的,抽烟喝酒不务正业,还会集体逃课去打游戏。一个班三十人,每天老师都到教室上课,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会缺席。当时在我面前每天起床我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跟个高中生一样到班上去上课,从早上六点开始就早自习坐在教室一天,要么就选择跟一个普通三流大学生一样,选择出去浪或者在宿舍休息玩耍一整天。大部分时候,我选择随大流地翘课,只有心血来潮的时候会选择去“宠宠”我们辛勤的讲师,去认真地听听他讲的课。
虚度的光阴过得飞快,等到第二年快结束的时候,我才哐当一下被大钟敲醒,原来,虽然是2+2但是学校时不能保证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直接入学的。所以,在读完国内部分的大学两年,我依旧得考雅思才能去澳洲继续接下来的学习,而这个雅思,还得自己掏腰包,学校是不负责这个部分的。
启程:真正的出国准备
花了两年时间在名牌大学的国际部,我真正准备出国的时间大概只有两个月,自掏腰包报了个雅思班顺理成为一名“烤鸭”。由于玩了整整两年,所以上雅思课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不适应,最后感觉自己根本就是在裸考,成绩给大家汇报一下:听力和阅读都是5.5,写作4.5,口语考了4.0.
在口语的时候考官问了一个问题,其中有个单词我记到如今,那就是work placement。这个单词是啥?我当时就蒙圈了,根本没听懂问题如何回答问题呢?于是我支支吾吾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考出了惊人的口语4.0.
最终我勉强入学,获得了堪培拉大学的Offer,由于英文太烂所以必须读十周的语言,然后需要读Foundation,如果foundation顺利过关,那么我才可以进入到大学。真是如同打游戏冲关卡一样,我的2+2基本上所有重要的关卡都被设在了后面这个2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