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以顺利考上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以下是我在才思的学习过程中整理和归纳的一些关于苏联电影参考书精要内容和笔记;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收获。
一、 维尔托夫(1896-1954)与“电影眼睛派”
1918年与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部工作,参加苏联新闻片《新闻周报》剪辑。
1919年领导电影工作小组在国内战场上拍摄纪录片。
《前进吧,苏维埃》1926
《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
《第十一》1928
《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
电影眼睛派:
维尔托夫、米哈伊尔-考夫曼(二弟)与摄影师伊丽莎白-斯维洛娃组成,后来有发展壮大。
理论主张:
1、 提出了通过电影眼睛来把握宇宙的美学观。他声称,我们的出发点是:利用比人的眼睛更完美的电影眼睛——摄影机,来研究充满空间的庞杂视觉现象。他认为电影眼睛能够把世间万物展示给人们看。
2、 否定故事影片,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
3、 电影眼睛派的纪录现实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他们总是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涵义。
4、 他们在新闻纪录电影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快速摄影、动画摄影、显微摄影、放大摄影、倒摄和移动摄影灯方法。
5、 倡导的重要手法之一是所谓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或叫抓拍,即把摄影机隐藏起来进行拍摄。
6、 创造了电影政论这一新闻纪录电影的新样式。
影响:对世界纪录电影乃至艺术电影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 法国先锋派导演维果的《操行零分》和《尼斯景象》的风格(摄影师都是维尔托夫的三弟鲍里斯-考夫曼,他经常与维尔托夫求教和交流经验)。
2、 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某些风格。
3、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真实电影等等均受到维尔托夫的某种启发和影响。
4、 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曾把他的摄制组命名为“维尔托夫小组”,从中可见影响
二、 杜甫仁科(1894-1956)
杜甫仁科是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电影传统的奠基人。
1926年进入敖德萨电影制片厂,完成处女作剧本《改革者瓦西里》,并独立执导《爱情的结晶》
1928《兹文尼郭拉》开始显示出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风格。
1929《兵工厂》标志着思想和技术上的成熟。
1930《土地》
1939《肖尔斯》
1945《米丘林》传记片,重要
逝世后,妻子桑采娃根据其剧本导演了《海之歌》1959、《烽火年代的故事》1961、《迷人的捷斯纳河》1965.
其创作和美学观点对苏联和世界电影都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诗意叙事结构方面。
代表作:1930《土地》
1、 描写了苏维埃时代农村集体化时期发生的故事。
2、 影片的主题是现代的,展示了乌克兰第一批集体农庄的建立和富农的反抗。但同时又是永恒夫人,表现富饶的大自然、寒来暑往万象更新的新世界、爱情与死亡。
3、 是诗电影的代表作,充满抒情诗的韵味。
前苏联早期电影的蒙太奇学派发展:
1、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发生了短暂的混乱。电影新时代的到来为电影艺术家们树立了新的探索路标。
2、 此阶段,苏联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斯大林主义开始在文艺界占统治地位,苏联蒙太奇学派被指责为“形式主义”的探索,从20年代末期开始,事实上已无法进行正常工作。
第一节 三四十年代的前苏联电影(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
1、1934.4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倡导文艺工作者塑造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代表人物和典型形象。
2、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占据了主导位置,强调塑造正面英雄人物形象,以发挥榜样的力量。
3、代表作:1934年《夏伯阳》,由瓦西里耶夫兄弟拍摄。
4、《夏伯阳》塑造了一个银幕神话,是当时苏联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文化策略。电影是宣传工具,是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5、《夏伯阳》的成功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真正走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阶段。
6、其他作品:《列宁在十月》1937、《列宁在1918》1939罗姆、《区委书记》1942等
7、弊端:
A、从40年代后半期开始,由于苏联文艺政策的限制作用,一方面,影片产量持续下降,
B、另一方面,银幕上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特别是出现了神话领袖人物、宣扬个人迷信的作品。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9等。
一、 维尔托夫(1896-1954)与“电影眼睛派”
1918年与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部工作,参加苏联新闻片《新闻周报》剪辑。
1919年领导电影工作小组在国内战场上拍摄纪录片。
《前进吧,苏维埃》1926
《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
《第十一》1928
《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
电影眼睛派:
维尔托夫、米哈伊尔-考夫曼(二弟)与摄影师伊丽莎白-斯维洛娃组成,后来有发展壮大。
理论主张:
1、 提出了通过电影眼睛来把握宇宙的美学观。他声称,我们的出发点是:利用比人的眼睛更完美的电影眼睛——摄影机,来研究充满空间的庞杂视觉现象。他认为电影眼睛能够把世间万物展示给人们看。
2、 否定故事影片,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
3、 电影眼睛派的纪录现实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他们总是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涵义。
4、 他们在新闻纪录电影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快速摄影、动画摄影、显微摄影、放大摄影、倒摄和移动摄影灯方法。
5、 倡导的重要手法之一是所谓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或叫抓拍,即把摄影机隐藏起来进行拍摄。
6、 创造了电影政论这一新闻纪录电影的新样式。
影响:对世界纪录电影乃至艺术电影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 法国先锋派导演维果的《操行零分》和《尼斯景象》的风格(摄影师都是维尔托夫的三弟鲍里斯-考夫曼,他经常与维尔托夫求教和交流经验)。
2、 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某些风格。
3、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真实电影等等均受到维尔托夫的某种启发和影响。
4、 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曾把他的摄制组命名为“维尔托夫小组”,从中可见影响
二、 杜甫仁科(1894-1956)
杜甫仁科是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电影传统的奠基人。
1926年进入敖德萨电影制片厂,完成处女作剧本《改革者瓦西里》,并独立执导《爱情的结晶》
1928《兹文尼郭拉》开始显示出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风格。
1929《兵工厂》标志着思想和技术上的成熟。
1930《土地》
1939《肖尔斯》
1945《米丘林》传记片,重要
逝世后,妻子桑采娃根据其剧本导演了《海之歌》1959、《烽火年代的故事》1961、《迷人的捷斯纳河》1965.
其创作和美学观点对苏联和世界电影都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诗意叙事结构方面。
代表作:1930《土地》
1、 描写了苏维埃时代农村集体化时期发生的故事。
2、 影片的主题是现代的,展示了乌克兰第一批集体农庄的建立和富农的反抗。但同时又是永恒夫人,表现富饶的大自然、寒来暑往万象更新的新世界、爱情与死亡。
3、 是诗电影的代表作,充满抒情诗的韵味。
前苏联早期电影的蒙太奇学派发展:
1、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发生了短暂的混乱。电影新时代的到来为电影艺术家们树立了新的探索路标。
2、 此阶段,苏联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斯大林主义开始在文艺界占统治地位,苏联蒙太奇学派被指责为“形式主义”的探索,从20年代末期开始,事实上已无法进行正常工作。
第一节 三四十年代的前苏联电影(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
1、1934.4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倡导文艺工作者塑造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代表人物和典型形象。
2、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占据了主导位置,强调塑造正面英雄人物形象,以发挥榜样的力量。
3、代表作:1934年《夏伯阳》,由瓦西里耶夫兄弟拍摄。
4、《夏伯阳》塑造了一个银幕神话,是当时苏联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文化策略。电影是宣传工具,是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5、《夏伯阳》的成功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真正走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阶段。
6、其他作品:《列宁在十月》1937、《列宁在1918》1939罗姆、《区委书记》1942等
7、弊端:
A、从40年代后半期开始,由于苏联文艺政策的限制作用,一方面,影片产量持续下降,
B、另一方面,银幕上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特别是出现了神话领袖人物、宣扬个人迷信的作品。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