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中医吧 关注:2贴子:78
  • 0回复贴,共1

浅谈葫芦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位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葫芦,古称瓠、匏或壶,又写作壶卢、蒲芦、胡卢等。“古人以壶、瓠、匏三名皆可通称,初无分别。而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在《本草纲目》中对葫芦的品种做了具体的区分。
葫芦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0多年。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壶字,呈葫芦形。《诗经》中的“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匏有苦叶》),“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七月》)是记载葫芦的最早文字。孔子也曾面对葫芦发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的感慨,后以“匏系”“匏瓜”比喻无用之物或赋闲在家。
“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 (王祯《农书》)。作为一种古老的蔬菜,葫芦在古时的食物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子在《立政》篇中提出了“瓜瓠、荤菜、百果不具备,国之贫也;……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国之富也”的见解,《汉书·食货志》中也提及在边角地种植“瓜瓠果蓏”,还将瓠制成脯,当作干粮储备,“蓄积以待冬月时用之也”。


1楼2015-11-11 14: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