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民谣吧 关注:22贴子:119

【科普】美国民谣,从Leadbelly到Bob Dylan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11-07 11:33回复
    以下为原文:
    导言
    就从这里开始,从Leadbelly开始,从“铅肚”开始。20世纪美国民谣的第一个名人是一名黑人,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罪犯。美国文化是混血的文化,美国民谣是混血的民谣。黑人弹着吉他,黑人唱着白人的歌谣,这就是“铅肚。“铅肚”用他黑人的安暗嗓唱出流传了一百年或更长时间的民歌,与其他“国会图书馆民歌文献”一起,成为20世纪美国民歌复兴运动最大的一笔资源。这股民谣风从1930年代吹起,吹过60年代,一直吹到今天,他吹过了美国,吹过了欧洲,吹过了北美、南美、非洲、亚洲,最后整个世界都被他激荡、席卷、波及。
    毫不夸张地说,今日的中国音乐,也流着一部分“铅肚”的血。


    4楼2015-11-07 11:35
    回复
      2025-05-29 05:56:07
      广告
      正文
      我们再也无法考证那些原始布鲁斯或民歌创造者的生平或名字了。今天能做的,不过是通过一个世纪来后继者们录制的唱片,来唤回过去,冲刷我们还不至于太过退化的情感。这些唱片极大的拓宽了过往年月里仅靠口耳相传传播音乐的渠道,更大的意义在于:他们在世界上的传播,启发了整个人类的创造力与理解力,激荡了现代、记录了历史并延长着我们的记忆。
      建立这一唱片库——美国“国会图书馆民歌文献”的活动,发端于民谣学者约翰·卢马克思(John Lomax,1875—1948)与艾伦·卢马克思(Alan Lomax,1915—2002)父子的田野采风工作。他们从1933年开始,陆续地在美国各州的乡村、田野、街道甚至监狱里,为民间歌手录音,几乎是单枪匹马的完成了搜集美利坚各类民间音乐的浩大工程。这工程最早的一部分叫《牛仔歌曲和其他边疆叙事曲》(1910),是一本书,记录了约翰搜集来的一些牛仔歌曲,出版时只有学术界感兴趣。在这本书的基础上,约翰把他的工作扩展到实地的录音。


      5楼2015-11-07 11:35
      回复
        据说,汉克·威廉斯(Hank Williams,1923—1953)早年曾跟黑人乐师“鲁弗·佩恩”一起在各地游荡,这使他学会了拉格泰姆。后来他自组乐队“漂泊牛仔”(Drifting Cowboys),专辑《阿卡夫罗斯》(Acuff-'Rose)中有一曲《再向前》(Move it On Over),从中可以感受到改良传统乐队提琴在其中的作用;而作品《很容易看见》(Easy To See)直接影响了“埃弗利兄弟”(Everly Brother)的风格,后者因此视威廉斯为史上第一位“摇与滚”(Rock 'n' Roll)艺人,而《很容易看见》(Easy To See)就是威廉斯作为“摇与滚”开拓者的明证。当然,汉克还影响了身边的乐手如坎南保·尼克尔斯(Cannonball Nichols)、罗伊·阿卡夫(Roy Acuff),影响了乡村音乐的传统大师摩尔·哈格德(Merle Haggard),影响了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民谣革新,影响了更后面的80—90年代的乐队“这这”(The The)、R.E.M.“黑乌鸦”(the Black Crows)。正因为始于汉克·威廉斯的改良分化,50年代的民谣城市化才称为可能,并使以后的民谣创作日趋多元、动态、精致和成熟。
        60年代初,城市民谣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众多民谣演唱组风起云涌,盛极一时。这是经伍迪·格思里、皮特·西格、马尔维纳·雷诺兹(Malvina Reynolds)等人在40、50年代的持续活动后,水到渠成的一个结果。格思里作品《这土地是你的土地》,西格作品《花飞何处》(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雷诺兹作品《小盒子》(Little Box)都并非传统民歌而是当代的“创作民歌”,这给民谣演唱组以启示:歌曲创作来于民歌高于民歌,创造源于传统又超乎传统,正是这些概念,打开了声音题材和歌词题材的广阔包容性。新的演唱组带来多种乐器的丰富组合,多层次和声的丰富变化,更主要的是,带来了自己的歌。“金斯顿三重唱”(the Kingston Trio)的专辑《逍遥》(At Large)、《我们来了》(Here We Go),“聚光灯”(the Limeliters)的同名专辑,“高地族长“用多种语言演唱的作品,一时之间红遍全美,进而影响全球音乐市场。甚至日后的鲍勃·迪伦,也是靠这类民谣演唱组如“彼得、保罗和玛丽”(Peter,Paul&Mary)的翻唱,才得以迅速扩大名声、扬名天下。总体来看,这些演唱组取材于欧陆传统民谣但又辅以黑人布鲁斯和垃格泰姆风格,这一创作特色,构成了这一时期美国民谣的主体风格。


        10楼2015-11-07 11:38
        收起回复
          在60年代,音乐创作上的黑白界限,在绝大多数民谣歌手和词曲创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消失。这些歌手大都会同时受到“铅肚”、波尔·艾夫斯(Burl Ives),然后是伍迪·格思里、金·里奇,再后是汉克·威廉斯的老式大剧院表演的启迪。女歌手卡罗琳·赫斯特(Carolyn Hester)首张专辑邀请鲍勃·迪伦做伴奏乐手,并用绝非甜美的嗓音征服了听众,被视为新时期的金·里奇。赫斯特广阔的歌曲来源也是一个成功因素,布鲁斯、西班牙民谣以及传统欧陆民谣,在同一张专辑甚至同一首作品里出现了,这种多民族音乐的广泛融合,预示了此后民谣发展的方向。
          在整个60年代,鲍勃·迪伦(1941—)成为引领新民谣发展的主导。他在大学时期开始接触当代欧美诗人作品,此后逐步融入左翼民谣圈子。与他交往的既有著名民歌手伍迪·格思里,也有杰出的嚎叫派诗人艾伦·金斯堡。迪伦的第一张专辑是一些12小节的标准布鲁斯,收录的尽是一些黑人们传统的老歌,据说这是一张连民间布鲁斯老艺人都会肃然起敬的唱片。两首创作歌曲中,有一首是(献给伍迪之歌》,一方面是向伍迪·格思里致敬,另一方面则向世人宣布:要成为新时代的民歌手,必须拥有像伍迪那样的人格精神。随后五年中,迪伦出版了一系列的经典专辑,包括《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1963)、《时代在变》《The Time They Are A-Changin',1964)、《席卷而归》(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1965)、《重返61号高速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1965)、《无数金发女郎》(Blonde on Blonde,1966)等等,这些作品几乎影响了当时所有门类的艺术家,奠定了迪伦在民谣复兴运动中的旗手地位。我们可以从强烈抨击时弊的菲尔·奥克斯(Phil Ochs)的作品《不过是运气》(There But For Fortune)中感到鲍勃·迪伦与伍迪·格思里、鲍勃·吉布森(Bob Gibson)、汤姆·帕克斯顿(Tom Paxton)的影响,还可以从擅长演唱情歌的题目·哈丁(Tim Hardin)及提姆·巴克利(Tim Buckley)身上发现鲍勃·迪伦的作用。后来,迪伦放弃原声民谣,转向电声摇滚,又创造了民谣摇滚流派;此时,他早期优美且不失激烈的歌词和诗篇,却在大西洋两岸唤醒了众多摇滚歌手,包括约翰·列侬和米克·贾格尔。迪伦使他们从狭隘的情爱题材中醒来,视线转向更宽广的社会、政治、文化领域。如果没有这后来的变化,“甲壳虫”和“滚石”,将不会成就其在摇滚史上的伟名。


          11楼2015-11-07 11:39
          收起回复
            迪伦的歌词一直是象征性的,早期是枝叶分披的隐喻和意象,后期是大量的《圣经·旧约》典故,这与传统民谣截然不同。迪伦将晦涩多义的现代诗与民间歌唱质朴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60年代民谣成为知识分子的先锋艺术。他在歌词上的创作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影响,歌词中充满广阔的暗示和哲理性的意象。这时,民谣已不单是民间传统的代名词,更是时代象征、民间思想的代言。
            但迪伦始终并不把自己视为抗议歌手,而坚持歌曲只是他个人内心的自我独白。正是这可贵的真实性原则,接通了个人生命与时代命运的秘密脉络。在迪伦辉煌的音乐生涯开始之前,也就是1962年底,他曾到英国去住过一段时间。英国的传统民谣叙事曲是美国民谣的根,迪伦去那里正是为了体验传统民谣的深境,上一堂非正规的民谣音乐课。在那儿,迪伦结识了英国民歌手马丁·卡西(Martin Carthy,1940—)。卡西教给迪伦许多有关传统英国民歌的知识。在卡西推荐的曲目中,有两首给迪伦留下了深刻印象,一首是《弗兰克林勋爵》,一首是《斯卡布罗市场》。后来,迪伦改编了这两首曲子,前者成为了著名的《鲍勃·迪伦之梦》,后者则成了旋律优美的两首情歌的素材,一首是《从北方来的女孩》,一首是《西班牙皮靴》。在卡西与其他许多民谣乐手的影响下,迪伦创作了近十首英国传统民歌形式的歌曲,其中流传广远的曲目包括《战争头子》、《上帝在谁那边》、《只是个流浪汉》、《永无休止的再见》。这些作品,大多收录于《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和《时代在变》两张专辑中。


            12楼2015-11-07 11:39
            回复
              英国之行成为迪伦个人创作的一个加油站。迪伦曾说,民谣音乐给人带来的亲切感,是任何别的音乐形式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民谣真正的魅力所在。1963年初,迪伦回到纽约开始进行他将震惊世界的创作。这一创作一开始表现为对传统全神贯注的吸收和改编,其后表现为对这些传统规则和限制的一一打破——这是最有力量的打破,比一切现代派的胡作非为都更为惊人,它是来自传统内部的颠覆,并最终成为传统自身无比强大的发展和新生。迪伦是多变的,他以自己的激烈变动紧紧抓住了周遭世界的激烈变动。正像后来我们所看到的,这是一个变化剧烈的年代。而迪伦的每一次转向,都恰当的成为时代转向的一个敏感标志。
              不过值得提出和令人警醒的是,恰恰是迪伦的那些封闭的个人作品,而不是更有名的、红色抗议歌曲、力图捕捉时代脉搏的战歌,才更好的抓住了迪伦的敏感才情,纪录了他身处时代的痛苦与纠缠。迪伦的作品,特别是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毫无疑问,已经成为美国60年代编年史的一部分。
              迪伦一直在变。对这一点,有人激赏,有人批评,有人扼腕叹息。这时,反倒是他影响下的另外一个歌手,完整的坚持了伍迪·格思里和迪伦早期的抗议立场,这个歌手就是菲尔·奥克斯。


              13楼2015-11-07 11:40
              回复
                前排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11-07 13:52
                回复
                  2025-05-29 05:50:07
                  广告
                  @马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1-08 16:08
                  回复
                    更完了吗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5-12-24 12:31
                    收起回复
                      有 河畔明月 弹唱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6-02-14 16:56
                      回复
                        帮忙下载转发一下 谢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6-02-14 16:58
                        回复
                          顶起来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6-03-18 00:41
                          回复
                            质量很高,不过民谣的流派分支太多,这篇文章也只能讲个概况。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6-09-25 1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