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吧 关注:16,381贴子:78,944
  • 20回复贴,共1

【秦建山河】15-11-06蒋亚星:秦国战时体制略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壮哉我秦始皇帝陛下~~


IP属地:北京1楼2015-11-06 21:00回复
    二楼表示,此文转自中国知网,鉴于近来吧里学术贴不多,为活跃吧内学术氛围,特转此帖。
    此文虽然不是楼主手打,但是由于下载文章时的格式错误,楼主不得已只能逐字校验核对,尽管文章较长,也请看在楼主的苦劳份上把它读完。。。


    IP属地:北京2楼2015-11-06 21:01
    收起回复
      【摘 要】 秦国战时体制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应运而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农耕为本”的经济体制、“厚赏重刑”的军事体制及“抑儒弱民”的思想文化体制融为一体,构建起了秦国战时体制体系。战时体制适应了战时的特殊环境,开创了新型的统治模式,最大效用地整合了秦国资源进进而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但同时也为秦国二世而亡打下了伏笔。
      【关键词】 秦国;战时体制;弊端
      【中图分类号】 K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4)05-0005-5
      秦国战时体制略论 ※◎ 蒋亚星 邹芙都
      〔作者简介〕 蒋亚星,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邹芙都,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30),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1CZS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ECT-0707)成果。6FORUM ON CHINESE CULTUREZHONGHUA WENHUA LUNTAN


      IP属地:北京3楼2015-11-06 21:02
      回复
        战时体制是指战争频繁时期国家为应对存亡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从而形成一种由上而下、全方位的将国家及人民生活置于高压紧张状态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统治模式。“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政治制度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1〕就国体言,秦孝公之前秦国以奴隶主旧贵族为主导;就政体言,在经历献公为恢复穆公霸业的穷兵黩武之后,秦国已衰弱不堪,其国家组织、国家结构和国家治理形式仍保留秦人的一贯传统。为应对东方诸国的入侵与吞并,秦国不得不在国体与政体上进行适时改革,战时体制应运而生。
        本文从战时体制这一视角对秦国这一特殊时期的国情作一观照,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IP属地:北京4楼2015-11-06 21:03
        回复
          【参考文献】
          〔1〕〔36〕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38.〔2〕〔4〕〔5〕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M].中华书局,1959.201,201,202.〔3〕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中华书局,1959.289.〔6〕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史[M].三联书店,1997.10.〔7〕〔37〕 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23,235,280.〔8〕〔9〕〔11〕 张仲立.法家政治与秦的兴衰——兼论战争环境是法家政治的适合土壤[A].秦文化论丛·第二辑[C].1993.65,66,68.
          〔10〕〔12〕〔13〕 杨宽.商鞅变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12,13.〔14〕〔21〕 高亨译注.商君书·农战第三[M].中华书局,1974.37,31.〔15〕〔29〕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M].中华书局,1959.2232,2230.〔16〕 高亨译注.商君书·垦令第二[M].中华书局,1974.28.〔17〕 高亨译注.商君书·战法第十[M].中华书局,1974.92.〔18〕 高亨译注.商君书·立本第十一[M].中华书局,1974.96.〔19〕 吴起.吴子·料敌第二[M].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影印本.〔20〕 杨宽.战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76.〔22〕〔28〕 高亨译注.商君书·去强第四[M].中华书局,1974.45,50.〔23〕 高亨译注.商君书·弱民第二十[M].中华书局,1974.155.〔24〕 高亨译注.商君书·赏刑第十七[M].中华书局,1974.133.〔25〕 张荫麟.中国史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2.〔26〕〔27〕 战国策·卷三·秦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15,78.〔30〕 陈直.秦始皇六大统一政策的考古资料[A].秦文化论丛·第一辑[C].1993.202.〔31〕 刘宝才.秦代政治文化断想[A].秦文化论丛·第一辑[C].1993.132.〔32〕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中华书局,1998.452.〔33〕 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34〕〔35〕 钱穆.国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1996.129,127.〔38〕 林剑鸣.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A].秦文化论丛·第一辑[C].1993.10.(责任编辑 邹一清)1912014年第 5 期 


          IP属地:北京8楼2015-11-06 21:05
          回复
            THE END
            ★★★★★★★★★★★★★★★★
            我的深情,
            镌刻在百里咸阳的城墙上,
            寄托在英魂常驻的秦俑内,
            倾注于潺潺湲湲的银水中,
            幻化于穿越千年的月光里。
            任时光轻擦,岁月磨砺,此心不改。
            ——来自蒹葭原创专属小尾巴客户端


            IP属地:北京9楼2015-11-06 21:09
            回复
              路过留名


              10楼2015-11-06 21:22
              收起回复
                还是那句话,秦朝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转这篇文章,不是因为我完全赞同作者的那些论述,而只是我赞同秦帝国战时体制的不完全转换弊端对于秦亡的影响,希望大家能深入分析全面思考♡♡♡♡♡♡♡♡♡♡♡♡♡♡♡♡♡
                与其说秦帝国覆灭,不如说它永存。
                它傲岸身躯的残骸早已彻底渗透在这片土地中,永不消逝。
                这不生不灭的状态正符合一句佛语:涅槃。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1-06 21:26
                收起回复
                  顶帖


                  IP属地:山西12楼2015-11-06 23:22
                  回复
                    秦军最厉害的莫过于秦军箭阵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11-07 20:38
                    回复


                      14楼2015-11-09 23:06
                      回复
                        说得很好,其实归根到底一句话: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制宜,要符合具体的客观需求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2-26 15:50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6-05-06 17:06
                          回复
                            注34很有用,抽那些骂秦朝吹汉朝的脑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5楼2016-06-03 09:50
                            回复
                              焚书坑儒,我看谈不上对“士”的不信任吧,犯法的术士,杀了,没犯法的没杀,处理得合适。焚书的时候,恰恰规定了博士们可以保存禁书,这正是对他们的信任啊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3楼2016-07-03 2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