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来到北海,与以往许多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不同,此次他们的主题只有一个——贝雕。摄制组携带了整套高清摄像设备,包括各种镜头、监控、录音和灯光设备,对北海贝雕技艺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跟踪式拍摄,同时还采访了一批贝雕艺人。导演李新是大连人,对于贝雕并不陌生,在北海贝雕的众多作品中,对于《门神》情有独钟,于是将《门神》作为该纪录片贯穿始终的一个主线。
新春伊始,每当大年三十(或二十九),中国人第一件事就是贴门神、对联。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公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鬼辟邪,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传统上,门神是木板年画的题材之一,说它是中国历史上销量最大的图画之一也丝毫不为过。木刻、玉雕、绢画、蜡染、石雕等许多传统中国手工技艺都选用过门神这个题材,但是用贝雕技艺表现门神,这在中国贝雕历史上也是没有过的。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林雄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著名国画家邓敦伟,邓敦伟擅长古典人物,并曾经创作过一幅《日月门神》。当时林雄开始考虑,“贝”从远古开始有着与财富相关联的寓意,又有着美丽化身之称,用贝壳来表现驱邪避祸的“门神”,无疑是一种最佳的组合,也是北海贝雕创新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尝试。
于是,设计师徐成承斌选择了的《日月门神》作为蓝本, 贝雕加工的特点将其修改为贝雕设计图,既保留了原图传神、精细的艺术特点,又能够展示贝雕特有的浮雕魅力。整幅作品由北海老艺人吴秀远来完成,选用了20余种天然贝壳做原料,精心打磨、雕琢了5000多个部件,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拼接而成。
在中央电视台编导李新看来,门神这幅作品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技艺相结合的完美产物,其选料之精、做工之细、弧线之美、色泽之亮丽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为了唤起各地对各种民间手工技艺,尤其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手工技艺的重视,2012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专门在全国精选30种具有特点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跟踪拍摄,北海贝雕是广西唯一入选的手工技艺。这也是北海贝雕第一次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成为中央电视台精品栏目中的主角,但愿这不是它最后一次担任主角,更不要成为最后一次演出。
视屏链接:http://v.ifeng.com/documentary/discovery/201206/448a3ed7-4040-4c8a-a5d2-be72590824fe.shtml

新春伊始,每当大年三十(或二十九),中国人第一件事就是贴门神、对联。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公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鬼辟邪,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传统上,门神是木板年画的题材之一,说它是中国历史上销量最大的图画之一也丝毫不为过。木刻、玉雕、绢画、蜡染、石雕等许多传统中国手工技艺都选用过门神这个题材,但是用贝雕技艺表现门神,这在中国贝雕历史上也是没有过的。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林雄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著名国画家邓敦伟,邓敦伟擅长古典人物,并曾经创作过一幅《日月门神》。当时林雄开始考虑,“贝”从远古开始有着与财富相关联的寓意,又有着美丽化身之称,用贝壳来表现驱邪避祸的“门神”,无疑是一种最佳的组合,也是北海贝雕创新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尝试。
于是,设计师徐成承斌选择了的《日月门神》作为蓝本, 贝雕加工的特点将其修改为贝雕设计图,既保留了原图传神、精细的艺术特点,又能够展示贝雕特有的浮雕魅力。整幅作品由北海老艺人吴秀远来完成,选用了20余种天然贝壳做原料,精心打磨、雕琢了5000多个部件,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拼接而成。
在中央电视台编导李新看来,门神这幅作品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技艺相结合的完美产物,其选料之精、做工之细、弧线之美、色泽之亮丽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为了唤起各地对各种民间手工技艺,尤其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手工技艺的重视,2012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专门在全国精选30种具有特点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跟踪拍摄,北海贝雕是广西唯一入选的手工技艺。这也是北海贝雕第一次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成为中央电视台精品栏目中的主角,但愿这不是它最后一次担任主角,更不要成为最后一次演出。
视屏链接:http://v.ifeng.com/documentary/discovery/201206/448a3ed7-4040-4c8a-a5d2-be72590824fe.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