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372贴子:96,170

回复:印迹 光辉(94老三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尝试论之曰:夫百司而可以总百司,非君道如何情动〔一〕,动而非已也。虚无以应其变,变而非为也。夫以天下之事,而为以一人,即精神内竭,祸乱外作。故明者为之视,聪者为之听,能者为之使,惟三者为之虑,不行而可以至,不为而可以治,精神平粹,万物自得,斯道家之大旨,而人君自处之术也〔二〕。夫爱之者,非徒美其车服,厚其滋味,必将导之训典,辅其正性,纳之义方,闲其邪物。故仁而欲其通,爱而欲其济,仁爱之至,于是兼善也。然则百司弘宣,在于通物之方,则儒家之算,先王教化之道。居极则玄默之以司契,运通则仁爱之以教化。故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其可知也矣。
〔一〕 “百司”,“非居道如何情动”九字,乃据黄本而补。
〔二〕 袁宏所论,乃时人儒道合流说之滥觞。张湛列子说符篇注:“自贤者即上所谓孤而无辅;知贤则智者为之谋,能者为之使,物无弃才,则国易治也。”又仲尼篇注:“不能知众人之所知,不能为众人之所能,群才并为之用者,不居知能之地,而无恶无好,无彼无此,则以无为心者也。故明者为视,聪者为听,智者为谋,勇者为战,而我无事焉。”此与袁宏之论道家,可谓一源之水。
    夫大道行,则仁爱直达而无伤;及其不足,则抑参差而并陈。患万物之多惑,故推四时以顺,此明阴阳家之所生也。惧天下扰扰,竟故辩加位以归真〔一〕,此名家之所起。畏众寡之相犯,故立法制以止杀,此法家之所兴也。虑有国之奢弊,故明节俭以示人,此墨家之所因也。斯乃随时之迹,总而为治者也。后之言者,各演一家之理,以为天下法,儒道且犹纷然,而况四家者乎!夫为棺椁,遂有厚葬之弊;丧欲速朽,亦有弃尸之患。因圣人之言迹,而为支辩之说者,焉可数哉?故自此以往,略而不论。
〔一〕 “竟故”二字据黄本补。
元和元年(甲申、八四)
  春正月,日南献白雉。
  夏四月己卯,封东平王子尚为成都王〔一〕。
〔一〕 范书东平王苍传及章帝纪均作“任城王”。袁纪恐误。
  六月辛酉,沛王辅薨。谥曰献王。辅好经书,矜严有法度,在国终始可观,称为贤王。
  秋八月甲子,太尉邓彪以老病罢,大司农郑弘为太尉。
  彪字智伯,南阳新野人。〔少〕(父)以孝行称,〔父〕(及)薨,让国与异母弟〔一〕。明帝高其节,诏听之。辟府掾,稍迁太仆卿。遭后母丧,固疾乞身,以光禄大夫行服。服竟,迁大司农。数月,为太尉。彪以礼让帅下,在位为百寮规诫。以疾上书乞骸骨。策曰:“惟君以曾闵之行,礼让之高,故慕君德礼,以属黎民。贪与君意,其上太尉印绶,赐钱三十万,俸二千石,禄终厥身。君专精养和,以辅天年。”诏太常四时致祭宗庙之胙〔二〕;河南尹常以八月旦奉羊、酒〔三〕。
〔一〕 据范书本传及东观记改。及父形近而讹。
〔二〕 李贤曰:“胙,祭庙肉也。礼,凡预祭,异姓则归之胙,同姓则留之宴。彪不预祭而赐胙,重之。”
〔三〕 李贤曰:“东观记曰‘赐羊一头,酒二石’也。”
  癸酉,令天下系囚减罪一等,死罪徙边戍。
  九月,行幸陵〔一〕,祠旧宅园庙。
〔一〕 陵,章陵也。疑纪文有脱。
  故临淮太守朱晖为尚书仆射。


56楼2015-10-31 08:13
回复

    晖字文秀〔一〕,南阳人也。少以节操闻。初,帝舅信阳侯阴就方贵,慕晖名,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闭门不受。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以事干晖,晖不从;及卒,晖厚送其家〔二〕。左右咸怪之,晖曰:“前阮君有求于我,恐以货污君,故不与言。今重送者,欲以明吾心。”骠骑将军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一〕 东观记、范书均作“文季” 。
    〔二〕 类聚卷三五引东观记曰:“ 朱晖为郡督邮,太守阮况当嫁女,欲买晖婢,晖不与。及况卒,晖送金三斤。”
      正月朔旦,苍应奉璧入贺〔一〕。故事,少府给璧。阴就骄贵,吏傲不奉法,求璧不可得。苍坐朝堂,漏且尽而璧不至,不知所为,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晖望见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闻璧而未曾见,试观之。”主簿以璧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惊曰:“少府当以朝。”晖叱之曰:“将归,晖独不朝也!”〔二〕主簿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更以他璧朝。”苍罢,谓晖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邪?”
    〔一〕 周寿昌曰:“案:礼仪志: ‘岁首朝贺,公侯璧。’蔡邕独断曰:‘三公奉璧上殿。’又决疑要注曰:‘古朝会皆执贽,侯伯执珪,子男执璧。汉公卿以下,所执如古礼。’兹云公侯璧,则无所为珪,但有璧而已。公侯三公之璧,想皆自备,惟藩王则由少府给之也。续汉百官志:‘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珍宝货珍膳之属。’藩王亦与中服御诸物等,故少府所掌也。”又周寿昌曰:“东平王朝正,当是章帝建初七年。”杨树达曰:“苍传:显宗即位,拜骠骑将军,永平五年归藩就国。据下文,阴就为少府,就自杀于永平二年。则此朝正当是永平二年事。周说殆误。”
    〔二〕 惠栋引此语,改“晖”为“ 将军”,当是。
      明帝幸长安,欲严宿卫,以晖为卫士令。稍迁临淮太守。晖好节概,其所拔用,皆厉行士。其诸报怨,以义犯法者,率皆为求门户而生宥之〔一〕。其不义者,即时僵仆,不以污狱门,故吏民畏爱之。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故所在数被劾。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二〕。南阳人大饥,晖尽其家货,分宗族故旧,不问余焉。初,同县张堪素有名,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晖以其先达,未敢当也。后俱为二千石,绝不复通。及南阳饥,而堪已卒,晖闻其妻子贫穷,乃自往候视,赡赈之。其子颉怪而问之,晖曰:“吾以信心也。”〔三〕其信义慎终皆此类也。
    〔一〕 王先谦集解引苏舆曰:“谓以私人之义,犯国家之法。如郅恽为友人董子张报父仇杀人,诣县自首,令趣出狱。陈公思以叔父仇,格杀王子佑,汝南太守胡广特为原遣,并其事也。张敏传载,建初中有侮辱人父,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刑,遂定轻侮法。敏驳议不可,盖吏生之,为权宜,律赦之,则长奸耳。”
    〔二〕 李贤曰:“介,特也,言不与众同。”
    〔三〕 御览卷四七六引东观记曰: “堪至把晖臂曰:‘欲妻子讬朱生。’晖举手不敢答。 ”李贤曰:“以堪先讬妻子,心已许之,故言信于心也。”
      冬十月,行幸江陵。
      十二月,除诸禁固不得仕者,令得仕。
    二年(乙酉、八五)
      春正月,初令妇人怀胎者,当以二月赐谷三斛,复夫勿算一岁。
      二月,凤皇集于肥,行幸太山。
      丙子,大赦天下。复博、奉高、嬴三县,无出租赋。
      三月,行幸鲁,祠东海恭王。庚寅,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壬辰,行幸东平(王),幸〔王〕苍宫〔一〕,谓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存,其人亡。”因泣下沾襟。上幸苍陵,为备虎贲、鸾辂、龙旗,以章显之,赐御剑于陵前。初,苍所将骠骑时吏丁周栩〔二〕,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三〕。引见,嗟叹之,择为议郎。
    〔一〕 据黄本改。
    〔二〕 范书东平王苍传作“丁牧、周栩”,袁纪恐脱“牧”字。
    〔三〕 胡三省曰:“献王及子怀王忠及今王敬。”
      遂幸魏郡、河内,登太行。


    57楼2015-10-31 08:21
    回复
      〔二〕 见书皋陶谟。注曰:“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
        民多贫困者急,急则致寒,寒则万物多不成,去本就末,奢所致也。制度明则民用足,刑罚不中则于名不正。正名之道,所以明上下之称,班爵号之制〔一〕,定卿大夫之位也。
      〔一〕 困学纪闻卷十三翁元圻注引袁纪,“爵号”作“爵禄”,不知所据何本。
        狱讼不息,在争夺之心不绝。法者,民之仪表也,法正则民悫。吏民凋弊,所从久矣。不求其本,浸以益甚。吏政多欲速,又州官秩卑而任重,竞为小功,以求进取,生凋弊之俗。
        救弊莫若忠,故孔子曰:‘孝慈则忠。’〔一〕治奸诡之道,必明慎刑罚。孔子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二〕〔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三〕。死且忘之,况使为礼义乎?”
      〔一〕 见论语为政。
      〔二〕 见孝经三才章。
      〔三〕 据严可均校补。
        丕后为青州刺史,迁拜赵相,门徒数百人,吏民爱之。赵王尝欲避疾便时,止于学宫〔一〕,丕不听。王上书自言,诏下丕。丕上言曰:“礼,诸侯薨于路寝,大夫卒于适室〔二〕,死生有命,本无偏旁可避者。学宫传先王之礼乐,教化之处,不宜妨塞之。”诏书从之。
      〔一〕 便时,杨树达曰:“前书外戚传云‘便时上林延寿门’。颜注:‘取时日之便也。 ’潜夫论浮侈篇云:‘巫祝鼓舞事神,以欺诬细民,荧惑百姓。疾病之家皆易恐惧,至使奔走便时,去离正宅。’‘便时’或称‘避时’,史记吕不韦传:‘太后诈卜,当避时徙居宫雍。’汉书天文志:‘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是也。或称‘避疾’,汉书游侠原涉传:‘ 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是也。或称 ‘避衰’,论衡辨崇篇:‘宅盛即留,衰则避之。’晋书庾翼传:‘自武昌移镇襄阳,议者谓其避衰也。’范书来历传:‘皇太子惊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圣舍。’皆‘避疾便时’之事。故‘避疾’下不连‘便时’为读,非也。”又“学宫”,王先谦言官本范书作 “学官”是,黄本亦作“学官”,而汲古阁本范书与蒋本同。恐当以王说为是,今存其异文。李贤曰:“学官者,学舍也。”下同。
      〔二〕 礼记丧大记曰:“君、夫人卒于路寝,大夫、世妇卒于适寝。”注曰:“言死者必皆于正处也。寝、室通耳,其尊者所不燕焉。君谓之路寝,大夫谓之适寝,士或谓之适室。”
        丕每论难,称曰:“〔说〕经者〔一〕,传先师之言,非从己出,不可相让;相让则道不明,若规矩权衡之不可枉也。难者必明其据,说者务力其义,浮华无用之言不陈于前,故精〔思〕不劳而道术愈彰也〔二〕。”
      〔一〕 据范书补。
      〔二〕 据范书补。
        夏四月丙寅,大鸿胪夏勤为司徒。
        以用度不足,令吏人入钱谷为关内侯。以上林、广成苑可垦辟者与贫民。
        五月丙申,立乐安侯子延平为清河王〔一〕。
      〔一〕 乐安侯,范书安帝纪作“乐安王”章帝八王传曰:“千乘王伉薨,子宠嗣。永元七年,改国名乐安,是为夷王。”袁纪作“侯”,误。


      89楼2015-11-01 07:29
      回复
        据钮永建校改。
          秋八月,徐、扬州盗贼群起,遣御史中丞冯放督州郡兵讨之〔一〕。
        〔一〕 范书顺帝纪作“冯赦”。惠栋曰:“滕抚传:九江范容、周生等相聚反乱,屯据历阳,为江淮巨患。遣御史中丞冯绲将兵,督扬州刺史燿、九江太守邓显讨之。案此则冯赦当作冯绲。袁宏纪作冯放,亦误。”惠说是。通鉴即作“冯绲”。
          庚午,帝崩于玉台。遗诏:“无起寝庙,衣皆以故,珠玉玩好皆不得下。”
          是日,太子即皇帝位,年二岁。太后临朝,以太尉赵峻录尚书事。
          九月丙午,葬孝顺皇帝于宪陵。尚书栾巴坐谏作陵不欲坏民冢下狱,免为庶人。
          丙午〔一〕,京都地震。诏公卿、持进、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
        〔一〕 范书作“是日”。时除京师外,太原、雁门亦地震。
          皇甫规对策曰:“陛下圣德钦明,闻灾责躬,咨 ●群僚,招延敢谏。臣得践天庭,承大问,此诚臣写愤毕命之期也。臣伏见孝顺皇帝初勤王事,纲纪四方,天下欣然,几以获治。自后中常侍、小黄门凡数十人,同气相求,如市贾焉。竞思作变,导上以非,因缘嬖幸,受赂卖爵,分赃解罪,以攘天威。公卿已下,至于佐吏,交私其门,终无纪极。顽凶子弟,布列州郡,并为豺狼,暴虐群生。天下扰扰,从乱如归,至令风败俗坏,招灾致寇。今宜庭问百寮,常侍以下尤无状者,亟便绌遣,与众共之,披埽其党,荡涤其贿,以答天诫。大雅曰:‘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此之谓也。大将军、河南尹,处周、邵之任,为社稷之镇,加与王室旧有姻族,今日立号,虽尊可也。而天下区区,愿其霈然增脩谦节,省去游娱不急之费,减庐第无益之饰,近儒术考论经书,辅佐日月,宜有至效。夫〔君〕(朝)者〔一〕,舟也;民者,水也;朝之群臣,乘舟人也。大将军兄弟,操楫者也。虽曰众也,在所欲之。苟能卒志毕力,守遵常轨,以度元元,所谓福也;或乃怠弛中流,而捐楫放桌,将沦波涛,归咎受愆,可不慎乎!臣生长边远,希步紫庭〔二〕,怖慑失守,言不尽心。”梁冀忿其间己,以规对下第。拜郎中,讬疾免归。
        〔一〕 语出荀子王制篇。其文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亦见孔子家语。范书正作“君”,故据改。
        〔二〕 文选宋孝武宣贵妃诔李善注曰:“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王宫亦称紫宫、紫庭,其意一也。
          冬十一月,九江盗贼徐凤称上将军〔一〕杀掠吏民。
        〔一〕 范书冲帝纪作“无上将军” 。
          己酉,令郡国死罪系囚减死一等,徙边戍。
          于是殇帝庙次在顺帝下,鸿胪周举议曰:“春秋鲁闵公无子,庶兄僖公代立,跻僖公于闵公上,孔子讥之〔一〕。经书曰:‘大事于太庙,跻僖公。’传曰: ‘逆祀也。’至定公正而下之,孔子是之。经曰:‘从祀先公。’为万代法也。殇帝在先,于亲为父;顺帝在后,于亲为子。先后之义不可改,昭穆之序不可乱。” 上不从〔二〕。
        〔一〕 文公二年左传曰:“仲尼曰:‘臧文仲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礼记礼器曰:“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忌逆祀而弗止也。’”
        〔二〕 范书周举传作“太后下诏从之”。按袁纪以梁太后诏系于永嘉元年五月,则范书遗漏“上不从”一事。
          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也。聪敏多识,善属文。学者为之颂曰:“五经纵横周宣光。”初辟司徒掾,稍迁〔并〕州刺史〔一〕。尚书令左雄荐举为尚书。俄而雄为司隶,诏书选武猛任将帅者,选故冀州刺史冯直。直卒坐罪减死,又无猛验,举劾奏雄。后复为尚书令,雄谓举曰:“诏书使我选武猛,不使选清高。”举曰: “诏书选武猛,不使君选贪污也。”雄曰:“进君实所以自伐也。”举曰:“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厥以军法戮宣子仆。宣子谓大夫曰:‘可贺我矣!选厥也,任其事。’〔二〕今君不以举之不才,误升诸朝,不敢阿君,以为君羞,不悟君之与宣子殊也。”雄谢而服之〔三〕。举公亮不挠,皆此类也。
        〔一〕 据范书周举传补。
        〔二〕 见国语晋语五。
        〔三〕 范书左雄传曰:“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以为将帅。而直尝坐臧受罪,举以此劾奏雄。雄悦曰:‘吾尝事冯直之父,而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乃是韩厥之举也。”由是天下服焉。明年,坐法免,后复为尚书。”与袁纪异。
        后汉孝质皇帝纪卷第二十  袁宏
        元嘉元年〔一〕(乙酉、一四五)
        〔一〕 按范书冲帝纪及通鉴均作“永嘉”,“元嘉”乃汉桓帝年号,故通鉴考异曰“袁纪作 ‘元嘉’误”。然钱大昕三史拾遗曰:“史绳祖学齐占毕,记淳熙二年邛州蒲江县上乘院僧,辟地得古竁,封石有文二十九字云:‘永□元年二月十二日,蜀郡临邛汉安乡安定里公乘校官掾王幽字珍儒。’绳祖大父勤斋先生子坚跋之。略云:永□之号,不见于史汉,冲帝即位改元,史传相承,以为永嘉,□嘉文字易乱,一年而改,见于它文者几希,非此刻出于今日,孰知冲帝永嘉之为永□也。”王先谦曰:“按左雄传中,有‘迄于永 □,察选清平’之文,则永嘉者,永□之误也。”标点本范书据集解引钱说及惠栋说改“永嘉”为“永□”。按左雄传之文,一作“永□”,一作“永嘉”。又太平御览卷九二引东观记亦作“永嘉”,袁纪又作“嘉”。于文献中“永□”仅一见,焉知非误?且石刻多有误刻,又系孤证,亦不可尽信。故袁纪“元嘉”实为“永嘉 ”之误,录“永□”说以存疑。
          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


        116楼2015-11-01 07:55
        回复
              袁宏曰:光武之系元帝,可谓正矣。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然则名教之作,何为者也?盖准天地之性,求之自然之理,拟议以制其名,因循以弘其教,辩物成器,以通天下之务者也。是以高下莫尚于天地,故贵贱拟斯以辩物;尊卑莫大于父子,故君臣象兹以成器。天地,无穷之道;父子,不易之体。夫以无穷之天地,不易之父子,故尊卑永固而不逾,名教大定而不乱,置之六合,充塞宇宙,自今及古,其名不去者也。未有违夫天地之性,而可以序定人伦;失乎自然之理,而可以彰明治体者也。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于事用,以惑自然之性,见君臣同于父子,谓兄弟可以相传为体,谓友于齐于昭穆,违天地之本,灭自然之性,岂不哀哉!夫天地灵长,不能无否泰之变;父子自然,不能无夭绝之异。故父子相承,正顺之至也;兄弟相及,变异之极也。变则求之于正,异则本之于顺,故虽经百世而高卑之位常崇,涉变通而昭穆之序不乱。由斯而观,则君臣父子之道焉可忘哉!
            董卓问司徒王允曰:“欲得快司隶校尉,谁可者?”允曰:“唯有盖京兆耳。”卓曰:“此人明智有余,然则不可假以雄职也。”乃以勋为越骑校尉。卓又畏其司戎,复出为颍川太守。顷之,征还京师〔一〕。公卿见卓皆拜谒,勋独长揖,与卓争论,旁人皆失色,而勋意气自若。初,河南尹朱隽数为卓陈军事,卓曰:“ 我为将百战百胜,卿勿妄说,且污我刀锯。”勋曰:“ 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二〕,明公犹未及武丁也。” 卓谢曰:“戏之尔。”勋强直而内惧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遗令惭无以报先帝,勿受赙赠。卓心虽憾勋,然外示宽厚,表赐东园秘器,送之如礼。
          〔一〕 按范书盖勋传作“未及至郡,征还京师”。然北堂书钞卷七十六引谢承书曰:“勋迁颍川太守,民吏叹咏,不容于口。”则勋非未及至郡也,实居职未久,即复征还矣。袁纪近是。
          〔二〕 胡三省曰:“贤曰:‘武丁,殷王高宗也,谓傅说曰:“启乃心,沃朕心。”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余谓盖勋忠直之士,时卓方谋僭逆,不应以武丁之事为言。据国语,楚左史倚相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毋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道我。”及其没也,谓之睿圣武公。’勋盖以卫武公之事责卓也。史书传写,误以‘公’为‘丁’耳。”胡说甚是。


          173楼2015-11-05 17:20
          回复
            附录三:历代着录及杂论
              隋书经籍志(唐魏征等撰):
                后汉纪三十卷,袁彦伯撰。
              旧唐书经籍志(后晋刘昫撰):
                后汉纪三十卷,袁宏撰。
              新唐书艺文志(宋欧阳修等撰):
                袁宏后汉纪三十卷。
              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编):
                后汉纪三十卷,袁彦伯撰。
              遂初堂书目(宋尤袤撰):
                袁宏后汉纪。
              通志艺文略(宋郑樵撰):
                后汉纪三十卷,袁宏撰。
              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撰):
                袁宏后汉纪三十卷。
              文渊阁书目(明杨士奇等编):
                袁宏后汉纪一部六册,阙。
              ●竹堂书目(明叶盛撰):
                袁宏后汉纪五册。
              世善堂藏书目录(明陈第编):
                袁宏后汉纪三十卷。
              绛云楼书目(清钱谦益撰):
                袁宏汉纪。陈景云注曰:三十卷。晋末人,桓宣武幕客。
              述古堂藏书目录(清钱曾撰):
                袁宏后汉纪三十卷,十本。
              季沧苇藏书目(清季振宜撰):
                后汉纪三十卷(列宋元杂版书目)。
              文瑞楼藏书目录(清金星轺撰):
                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
              孙氏祠堂书目(清孙星衍撰):
                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一明刊本,一蒋国祥刊本。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撰):
                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
              带经堂书目(清陈征芝撰):
                两汉纪六十卷,明万历刊本,先大父照宋本校。后汉纪,晋袁宏撰。


            210楼2015-11-06 06:55
            回复
                (一)宋王铚两汉纪后序
                右荀悦前汉纪三十卷,袁宏后汉纪三十卷,祥符中刊版于钱塘。版废几百年,今始合二书,用诸家传本校其异同,拨其讹误,稍条然可读,遂再刻之。
                夫两汉之事最备者,繇司马迁、班固、范晔与夫荀悦、袁宏之书俱存故也。其事咸萃于编年,故曰纪;其事分于传、表、纪、志,故曰书。读荀袁之纪,如未尝有班范之书;读班范之书,亦如未尝有荀袁之纪也。各以所存,自达于后世。荀悦之作,后于班固;而袁宏之作,先于范晔。或先或后,或略或详,其体制凡例,则犹黑白之不相乱,河汉之不相涉也。荀袁二纪,于朝廷纪纲、礼乐刑政、治乱成败、忠邪是非之际,指陈论着,每致意焉。故其词纵横放肆,反复辩达,明白条畅,既启告当代,而垂训无穷,其为书卓矣。然比班范二史,缺裂不传,仅存篇目,盖因缘世故自有次第,而显晦若有时也。
                编修王公,敦阅古训,博极群书。其出使浙东也,既刻刘氏外纪,以足资治通鉴,又重刻旧唐书。至刻此两汉纪,其艰其勤,尤为尽力。诸书咸备,然后绸绎上下数千载间,侵寻相接矣。其发挥兴废,用心高远,以加惠学者,非异时刻一书集之比。仆尝谓校雠是正文字,固儒者先务,然执一而意改者,所当慎也。盖一字之疑,后或得善本正之,若率以意改,即疑成实,传世行后,此字繇我而废,故学者贵于弛张变通也。公闻仆语,欣然有取,辄敢载之篇末,因论公覃思。此二纪谓与汉书不同,使并传于后,未易以彼废此,而一字不可相杂之本意,其不苟如此,抑以见瑰奇伟丽之观,必待人而后彰也。
                绍兴十二年六月甲子日汝阴王铚序。


              213楼2015-11-06 06:55
              回复
                逸周书 古今逸史本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撰 商务印书馆本
                楚辞 四部丛刊本
                文选 梁萧统编 中华书局影印本
                蔡中郎集 汉蔡邕撰 四部丛刊本
                隶释 宋洪适撰 清刻本
                金石文字记 清顾炎武撰 借月山房本
                袁安碑 河北第一博物馆半月刊一九三三年第二期
                秦汉史の研究 日本栗原朋信着 吉川弘文馆本
                史书考 日本富谷至撰 西北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校辑 中华书局影印本
                晋书 唐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隋书 唐魏征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新唐书 宋欧阳修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声无哀乐论 晋嵇康撰 人民音乐出版社吉联抗译注本
                中国音乐史纲 杨荫浏着 万叶书店出版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着 香港版
                廿史朔闰表 陈垣撰 中华书局本
                四库全书总目 清永瑢等编 中华书局排印本
                藏园群书经眼录 傅增湘撰 中华书局出版
                东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218楼2015-11-06 06:57
                回复
                  逸周书 古今逸史本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撰 商务印书馆本
                  楚辞 四部丛刊本
                  文选 梁萧统编 中华书局影印本
                  蔡中郎集 汉蔡邕撰 四部丛刊本
                  隶释 宋洪适撰 清刻本
                  金石文字记 清顾炎武撰 借月山房本
                  袁安碑 河北第一博物馆半月刊一九三三年第二期
                  秦汉史の研究 日本栗原朋信着 吉川弘文馆本
                  史书考 日本富谷至撰 西北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校辑 中华书局影印本
                  晋书 唐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隋书 唐魏征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新唐书 宋欧阳修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声无哀乐论 晋嵇康撰 人民音乐出版社吉联抗译注本
                  中国音乐史纲 杨荫浏着 万叶书店出版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着 香港版
                  廿史朔闰表 陈垣撰 中华书局本
                  四库全书总目 清永瑢等编 中华书局排印本
                  藏园群书经眼录 傅增湘撰 中华书局出版
                  东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219楼2015-11-06 06: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