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墟卜辞的研究中,专家们发现过一个难以辨识的字形“ⅰ保硬反悄谌莘治觯馐且桓龇焦矣敕植荚谏轿髂喜康牟健⑻啤⒊さ确焦哟テ捣保释贫掀涞赝υ谏轿髂喜俊A硗猓飧鲎衷诓反侵谢棺鞫视茫汀胺ァ薄ⅰ疤ⅰ钡茸忠谎S糜诩窃卣髡降男形U馐歉鍪裁醋帜兀咳米颐瞧姆巡孪辍R庀氩坏降氖牵缭谇骞庑髂昙洌床反茄芯炕刮闯鱿种埃轿鞯慕鹗д弑愣愿米纸辛苏肥投痢5笔保歉莩鐾恋氖种战国“襄垣”布币的币面文字,了解到古文字中“襄”的不同写法和演变情况。其中有一种“襄”的写法和卜辞中那个无法辨识的字形完全一样。金石专家杨笃认为,这个字是“襄”的省文,在编写《山西通志》时,他把这一解读载入《金石略》中,可惜没有引起后世卜辞学者的注意。
由此推定,卜辞中的那个方国就是“襄”,它的地望应该在今襄垣县一带。又因“襄”古通“攘”,义为侵夺,所以,它在卜辞中作为动词,用于记载表述征战的行为。再说“垣”字,垣,古作“亘”,其含义为河流回转。其字形从二从回,上下二横像两岸之形;中间回像河流环转之形。我们知道,浊漳西源由西北向东南流入襄垣县西境,在甘村与浊漳南源交汇后,遂折往东北,形成一个大河湾,这便是“垣”,襄垣故城就位于这一河湾内。“襄垣”一名正是古人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最概括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