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吧吧 关注:232贴子:241
  • 0回复贴,共1

“虎妈”“狼爸”从何而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教育部日前下发的一纸“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见引发广泛讨论。该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对孩子因材施教。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规劝家长不做“虎妈”“狼爸”,教育部的这则指导意见显然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了诸如“缺教少护、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问题,这是真真切切的现实。这些问题究竟源于何处?除了家长本身对家庭教育认知不足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在家庭之外。
剖析教育部下发的这则指导意见,指向之一是,家长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减负工作,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拔苗助长。问题是,现实中那么多“虎妈”“狼爸”,他们到底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呢?
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而言,他们都指望通过教育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教育是实现阶层上升的主流渠道。现实的遗憾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显现。有“门路”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择校进入教育资源更好的学校,而大部分家长只能通过不断给孩子上课外辅导班来增强孩子的竞争力。现实的残酷在于,如果没有更优秀的成绩,就无法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没有更优质的教育,可能很难有更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面临的教育环境,也是现实的社会环境。所以,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减负”,但这些年减负的效果并不明显。
教育理念和教育现实的脱节,让更多家长选择做“虎妈”“狼爸”。道理很简单,教育部门呼吁减负,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判断很简单:如果所有人都减负,大家站在同一条线上;如果其他人减负你增负,你将取得相对优势;其他人增负你减负,你就会处于弱者地位。权衡利弊之后,家长还会让孩子减负吗?家长们比谁都清楚,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相对少数,差异化永远存在,所以减负令天生不足。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让学校“减负”,却无法“命令”家长,只能规劝,而家长宁可相信增负可以保证孩子的竞争优势,情愿扮演“虎妈”“狼爸”。如此一来,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也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的兴趣、心智,以及人格培育,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家长们也都明白,成绩之外的这些元素都是孩子的软实力。然而,在现实教育中,这些“软实力”又很难真正转化成升学的砝码。于是,学习成绩便被优先考虑了。
喊了多年的“减负”始终无法真正落地,反而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虎妈”和“狼爸”,吊诡窘境背后的真正根源还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应试教育不曾被瓦解。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始终不能正视现实社会中那么多“虎妈”“狼爸”到底从何而来,为何而去,那么,这一纸“减负”意见最终不过只是一纸意见,雁过无痕,叶落无声。除了舆论喧嚣争论一番,别无他用。


1楼2015-10-21 16: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