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何谓
——《神史》与《故乡面和花朵》比较阅读
徐兴正
相对来说,我比较熟悉云南已故作家孙世祥,尽管在他健在时,他的作品我只读过一首诗,叫做《滇东北的雪》,在他逝世之后、《神史》出版之前,我仅仅读到他另一首诗——《发拉》。滇东北的雪,大多数冬天都会在我故乡的天空飘零——“故乡”这一词条由我说出来是不太应当的,原因是直到现在,我谋生和写作的地方与我出生的地方同属于一个县份,一个是叫做“鲁甸”的狭小县城、一个是被我个人叫做“姑娘草坡”的闭塞乡村,而且我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昆明,仍属省内,也就是孙世祥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孙世祥是这样写的:“十二月的/滇东北的山/是静的山/在较静的天空下面/是无声的河/被封冻着//无声的山之间/是无声的村庄/有几间草房/有几间瓦房/傍晚时分/房上会有炊烟/村庄的四周/是庄稼/平时有小孩/喝斥鸟雀/现在那些庄稼/已被收割//滇东北的山林/肃森森/从村庄/往上面/是山林//滇东北的山林/时黄时青/在秋天/那些树叶/往下落//滇东北有很多沟/那些树叶/落在沟里/有时飘着飘着/落在沟下面的/大峡谷里//十二月的/滇东北的雪/总是在黄昏/在一切都/平静后/才飘落//那些雪/在山林不觉的时候/往下落/开始落下的/会被化掉/接着又有雪/无声地飘落//那些雪/有的落在沟里/有的落在雪里/有的落在村里/还有的会/无声地/轻轻地/落在山里”。在我的感觉里,“故乡”——滇东北的雪,是最卑微的雪,不敢乱飘,是不知所措的雪,飘到哪里都不合适。我把这首诗全文引了下来,是因为我发现“故乡”的雪,只有在孙世祥这九节、五十五行诗歌中,才是正常、正当地飘落下来的。而且,“故乡”——滇东北的山、村庄、草房、瓦房、山林、树叶,本来就像一个个弃儿,在这首诗里终于有了处所,有了归宿,哪怕是冷死,或者是饿死。一切都是上天自有安排,滇东北、孙世祥及他本人的这首诗(诗歌写作),也属于上天安排中的一部分。滇东北是一个小地方,不仅是小,而且,是一个连雪也不可能正常、正当地飘落,山、村庄等万事万物都像弃儿的地方,孙世祥更小,更不像样,但就是他这个人,仅凭一首诗,就让一个死去的地方复活,就为这个地方找到了位置,位置就在他自己的内心。孙世祥在《发拉》一诗中反复咏叹“那时我看见你的山”、“那时我看见你的风”、“那时我看见你的雪”、“那时我看见你的水”后,突然写道:“爱过恨过之后离开你/在以后的人生时时将此忆及/滇北海拔2600多米的孤寂之村/几多飘摇的时光/十二月 地里蔓菁拔尽/三两株白杨独吊斜影/老鸹归飞的凄厉/暗示你未来抱雪守缺的岁月”。发拉这个村庄是孙世祥的出生地,作为真实的地名,它隶属于云南巧家县某乡镇,它的人文地理和贫穷落后,非常完整、精确地保留在一篇长文里,这篇长文叫做《巧家有个发拉村》。相传,作者孙世祥曾将此文寄给某中央首长,但情况与给朱镕基总理寄《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李昌平很不一样,不过,这已经是题外话了。所有虔诚的基督徒,都永远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孙世祥不是基督徒,但他一直背负着一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就是发拉。发拉是孙世祥的原罪、命运和信条。发拉是孙世祥的背景、底色和序幕。发拉是孙世祥的泪水、血液和心脏。对于孙世祥的身世,昭通的杨昭是这样概括的:“这位早逝的天才,他三十二岁的一生仿佛一段凭空虚构出来的传奇:1969年11月生于巧家县一个名叫发拉的穷山村,1991年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在乡村中学教书没几年,因与校长大人关系极僵,一怒之下辞职跑到《昆明报》去打工。不久考上公务员,做了云南省委保密局的一名小吏,云蒸霞蔚地弄出了许多故事,大拽得匪夷所思。2001年10月6日病逝,留下诗文数百万字,其罕见的才气令人目瞪口呆,生前却几乎从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过作品。”我对孙世祥的熟悉,一是在孙世祥逝世后,我因为在昭通的一张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叫做《读神史的感受》的短文,而与其弟孙世美有了交往和接触,从孙世美那里得到并阅读了作家的几乎所有的文稿,包括冒着血泡的《新孙子兵法》、《中国的世界战略》,虚妄的《回从扬子大江头》、《百年马楠》,狂放的古体诗词和恣睢的日记;二是孙世祥出生的村庄发拉,与我所在的村庄姑娘草坡大同小异,我甚至发现《神史》里带有自传性质的一些章节,好像也有我这类人的影子。孙世祥是一个建立在“故乡”之上的作家,没有故乡发拉,就没有孙世祥。在孙世祥的作品中,你很难说哪一部、哪一些是他的重要作品,他留下的所有作品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景观,当然,现在还不是描绘和展示这种景观的时候。这种景观提供了太多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事实,具有社会百科全书的性质,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有某种相似之处。孙世祥和巴尔扎克不同,也决不可能相同的是,他一点也不高雅,他的句子就像滇东北的小事物(比如雪、落叶)一样,似乎都不正常、正当,仿佛根本不能那么写似的——只是这个世界还算宽容,居然准许他暂时那样写。巴尔扎克把小事物写大、把短故事写长,寄希望于把文稿写得高一点,债台就会降矮一点,待到彻底从经济困境中摆脱出来,才开始他真正的写作;孙世祥虽然穷得惊人,经常在日记中记着在“县委食堂吃饭”,“3块2角” ,甚至厚起脸皮赖着不付钱, “一块钱买了一包花生米”之类,但此人的真正理想并不在于要当一个作家,更不在于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实现一些愿望,所以他的写作是非常自由的,可以说是既无所顾忌,又几乎没有功利目的。
——《神史》与《故乡面和花朵》比较阅读
徐兴正
相对来说,我比较熟悉云南已故作家孙世祥,尽管在他健在时,他的作品我只读过一首诗,叫做《滇东北的雪》,在他逝世之后、《神史》出版之前,我仅仅读到他另一首诗——《发拉》。滇东北的雪,大多数冬天都会在我故乡的天空飘零——“故乡”这一词条由我说出来是不太应当的,原因是直到现在,我谋生和写作的地方与我出生的地方同属于一个县份,一个是叫做“鲁甸”的狭小县城、一个是被我个人叫做“姑娘草坡”的闭塞乡村,而且我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昆明,仍属省内,也就是孙世祥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孙世祥是这样写的:“十二月的/滇东北的山/是静的山/在较静的天空下面/是无声的河/被封冻着//无声的山之间/是无声的村庄/有几间草房/有几间瓦房/傍晚时分/房上会有炊烟/村庄的四周/是庄稼/平时有小孩/喝斥鸟雀/现在那些庄稼/已被收割//滇东北的山林/肃森森/从村庄/往上面/是山林//滇东北的山林/时黄时青/在秋天/那些树叶/往下落//滇东北有很多沟/那些树叶/落在沟里/有时飘着飘着/落在沟下面的/大峡谷里//十二月的/滇东北的雪/总是在黄昏/在一切都/平静后/才飘落//那些雪/在山林不觉的时候/往下落/开始落下的/会被化掉/接着又有雪/无声地飘落//那些雪/有的落在沟里/有的落在雪里/有的落在村里/还有的会/无声地/轻轻地/落在山里”。在我的感觉里,“故乡”——滇东北的雪,是最卑微的雪,不敢乱飘,是不知所措的雪,飘到哪里都不合适。我把这首诗全文引了下来,是因为我发现“故乡”的雪,只有在孙世祥这九节、五十五行诗歌中,才是正常、正当地飘落下来的。而且,“故乡”——滇东北的山、村庄、草房、瓦房、山林、树叶,本来就像一个个弃儿,在这首诗里终于有了处所,有了归宿,哪怕是冷死,或者是饿死。一切都是上天自有安排,滇东北、孙世祥及他本人的这首诗(诗歌写作),也属于上天安排中的一部分。滇东北是一个小地方,不仅是小,而且,是一个连雪也不可能正常、正当地飘落,山、村庄等万事万物都像弃儿的地方,孙世祥更小,更不像样,但就是他这个人,仅凭一首诗,就让一个死去的地方复活,就为这个地方找到了位置,位置就在他自己的内心。孙世祥在《发拉》一诗中反复咏叹“那时我看见你的山”、“那时我看见你的风”、“那时我看见你的雪”、“那时我看见你的水”后,突然写道:“爱过恨过之后离开你/在以后的人生时时将此忆及/滇北海拔2600多米的孤寂之村/几多飘摇的时光/十二月 地里蔓菁拔尽/三两株白杨独吊斜影/老鸹归飞的凄厉/暗示你未来抱雪守缺的岁月”。发拉这个村庄是孙世祥的出生地,作为真实的地名,它隶属于云南巧家县某乡镇,它的人文地理和贫穷落后,非常完整、精确地保留在一篇长文里,这篇长文叫做《巧家有个发拉村》。相传,作者孙世祥曾将此文寄给某中央首长,但情况与给朱镕基总理寄《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李昌平很不一样,不过,这已经是题外话了。所有虔诚的基督徒,都永远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孙世祥不是基督徒,但他一直背负着一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就是发拉。发拉是孙世祥的原罪、命运和信条。发拉是孙世祥的背景、底色和序幕。发拉是孙世祥的泪水、血液和心脏。对于孙世祥的身世,昭通的杨昭是这样概括的:“这位早逝的天才,他三十二岁的一生仿佛一段凭空虚构出来的传奇:1969年11月生于巧家县一个名叫发拉的穷山村,1991年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在乡村中学教书没几年,因与校长大人关系极僵,一怒之下辞职跑到《昆明报》去打工。不久考上公务员,做了云南省委保密局的一名小吏,云蒸霞蔚地弄出了许多故事,大拽得匪夷所思。2001年10月6日病逝,留下诗文数百万字,其罕见的才气令人目瞪口呆,生前却几乎从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过作品。”我对孙世祥的熟悉,一是在孙世祥逝世后,我因为在昭通的一张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叫做《读神史的感受》的短文,而与其弟孙世美有了交往和接触,从孙世美那里得到并阅读了作家的几乎所有的文稿,包括冒着血泡的《新孙子兵法》、《中国的世界战略》,虚妄的《回从扬子大江头》、《百年马楠》,狂放的古体诗词和恣睢的日记;二是孙世祥出生的村庄发拉,与我所在的村庄姑娘草坡大同小异,我甚至发现《神史》里带有自传性质的一些章节,好像也有我这类人的影子。孙世祥是一个建立在“故乡”之上的作家,没有故乡发拉,就没有孙世祥。在孙世祥的作品中,你很难说哪一部、哪一些是他的重要作品,他留下的所有作品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景观,当然,现在还不是描绘和展示这种景观的时候。这种景观提供了太多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事实,具有社会百科全书的性质,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有某种相似之处。孙世祥和巴尔扎克不同,也决不可能相同的是,他一点也不高雅,他的句子就像滇东北的小事物(比如雪、落叶)一样,似乎都不正常、正当,仿佛根本不能那么写似的——只是这个世界还算宽容,居然准许他暂时那样写。巴尔扎克把小事物写大、把短故事写长,寄希望于把文稿写得高一点,债台就会降矮一点,待到彻底从经济困境中摆脱出来,才开始他真正的写作;孙世祥虽然穷得惊人,经常在日记中记着在“县委食堂吃饭”,“3块2角” ,甚至厚起脸皮赖着不付钱, “一块钱买了一包花生米”之类,但此人的真正理想并不在于要当一个作家,更不在于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实现一些愿望,所以他的写作是非常自由的,可以说是既无所顾忌,又几乎没有功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