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艺术作品类似于生命现象,是浑然一体的。我们对于艺术典型的审美把握,也应当是整体的把握。上文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其前提都是要求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因为机械的分解容易斫伤艺术生命,总体的直观则有助于提高艺术感受能力。
比方说,龙的丰采,具有一种华贵、狰狞和神秘的美,一种综合美,千百年来给人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狮虎鹰隼是凶猛的,鲁迅说过这样的活,“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因为“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里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旺” (见《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半夏小集》)。
可见局部的抽象无益于审美,狰狞令人恐怖,凶猛使人惧怕,一旦销熔于审美对象的整体之中,却能焕发出异采。
凤姐号称“凤辣子”。“辣”可以说是凤姐这个形象给人的一种总体感受。前文提到“我赏其辣”,正是一种审美感受的描述。所谓“不见凤姐想凤姐”,也有一种怕辣又嗜辣的意味。因为“凤辣子”的“辣”实在也有令人“神旺”这样的美感效应。辣,很难用固定的逻辑概念来规范,比方说到底是好还是坏,是此还是彼,是高还是下,它本寓于形象,而不是一个概念。
凤姐之辣,决不是通常所谓厉害、泼辣、狠毒、奸险之类可以穷尽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比方说它包含着杀伐决断的威严,穿心透肺的识力,不留后路的决绝,出奇制胜的谐谑等等。有时辣得使人可怖,毛骨悚然;有时辣得令人叫绝,痛快淋漓。凤姐这个人,不论她干坏事还是干好事,还是好坏参半的事,都脱不了辣的特色。凤姐的辣,永远给人以新鲜感和动态感。
俗话说,“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凤姐的心狠手毒,倒有丈夫气概,未见什么“妇人之仁”。她对于自己的怨敌.从不讲宽恕容忍。如果说,贾雨村对于知道自己底细的门子,最终不过寻出不是来,远远的充发就罢了;那么,凤姐对落有把柄的张华父子,定要赶尽杀绝、斩草除根才放心。《红楼梦》中同凤姐相关的几条人命包括金哥夫妇、鲍二媳妇、贾瑞、尤二姐,不管凤姐自觉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从法律上难以追究凤姐的直接责任,单看她竟能心安理得这一点,就令人吃惊。不要忘了,王夫人在金钏投井之后是落了眼泪,于心不安的。而凤姐则连这样的“恻隐之心”都没有。这股辣劲,在别的人物上是感受不到的。
这股辣劲,用以治家,也有特色。中国传统的“牧民”之法,有“王道”和“霸道”两种。在凤姐,是取“霸道”而不取“王道”的。协理宁府,上台伊始,便宣布“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果然令出如山,过失不饶,放下脸来,责打处罚,惩一儆百。素常整治丫头的办法是,只叫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连饭也别给吃,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如果没有平儿的宽和作为补充调节,凤辣子的统治恐怕难以维持。探春宝钗辈的“施小惠全大体”,则近乎王道仁政,作风同凤姐大异其趣,虽则精明过之,而辣味消失了。
连凤姐的承欢取乐,也常带辣味。一上来似乎叫人受不了,回过味来不由得气顺心开,比那一味奉承的更加高明。凤姐在贾母跟前说笑,表面看去,出言放诞,似乎越礼犯上,骨子里总能讨得贾母喜欢。为贾赦讨鸳鸯之事,贾母正在气头上,众人噤声,气氛紧张,连本无干系的王夫人也被怪罪,还埋怨上凤姐。当此之际,凤姐不慌不忙地回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众人称奇,倒要听听老太太有什么不是。凤姐说出理由来:“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这真有点奇兵突出,立即奏效。吃凤辣子这一刺激,先贬后奖。贾母气也消了,心也开了,空气也缓解了,又有说有笑的了。对于尊亲长辈,只有凤姐会用这种方式取笑,常常对大人物说小家子话。清虚观的张道士是有职法官,达官贵人都尊为老神仙,独有凤姐见了,竟说张道士托了盘子,象是化布施来了,唬了自己一跳。众人听说,哄然大笑。再如说贾母到园中赏雪是“躲债”,要赖薛姨妈的银子等,都属此类。凤姐嘲笑戏谑,看似失调少教,粗俗冒失,实际效果却总能使对方开心大笑。这种笑谑总伴随着某种新鲜的刺激,提人精神。如果老是平平淡淡,早就令人昏昏欲睡了。
人们的审美实践证明了,审美对象是以它的总体影响于人的。可以说,没有了辣味,也就失去了凤姐。不从艺术典型的整体上着眼,对于“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样比较复杂的审美现象,是难以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从最初到最后,都在于把握整体的能力。“对于事物有总体观,是高级才智的标志”(丹纳《论巴尔扎克》)。努力提高我们对艺术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应当是提高审美修养,探求凤姐以及《红楼梦》中各个典型美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艺术作品类似于生命现象,是浑然一体的。我们对于艺术典型的审美把握,也应当是整体的把握。上文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其前提都是要求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因为机械的分解容易斫伤艺术生命,总体的直观则有助于提高艺术感受能力。
比方说,龙的丰采,具有一种华贵、狰狞和神秘的美,一种综合美,千百年来给人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狮虎鹰隼是凶猛的,鲁迅说过这样的活,“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因为“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里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旺” (见《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半夏小集》)。
可见局部的抽象无益于审美,狰狞令人恐怖,凶猛使人惧怕,一旦销熔于审美对象的整体之中,却能焕发出异采。
凤姐号称“凤辣子”。“辣”可以说是凤姐这个形象给人的一种总体感受。前文提到“我赏其辣”,正是一种审美感受的描述。所谓“不见凤姐想凤姐”,也有一种怕辣又嗜辣的意味。因为“凤辣子”的“辣”实在也有令人“神旺”这样的美感效应。辣,很难用固定的逻辑概念来规范,比方说到底是好还是坏,是此还是彼,是高还是下,它本寓于形象,而不是一个概念。
凤姐之辣,决不是通常所谓厉害、泼辣、狠毒、奸险之类可以穷尽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比方说它包含着杀伐决断的威严,穿心透肺的识力,不留后路的决绝,出奇制胜的谐谑等等。有时辣得使人可怖,毛骨悚然;有时辣得令人叫绝,痛快淋漓。凤姐这个人,不论她干坏事还是干好事,还是好坏参半的事,都脱不了辣的特色。凤姐的辣,永远给人以新鲜感和动态感。
俗话说,“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凤姐的心狠手毒,倒有丈夫气概,未见什么“妇人之仁”。她对于自己的怨敌.从不讲宽恕容忍。如果说,贾雨村对于知道自己底细的门子,最终不过寻出不是来,远远的充发就罢了;那么,凤姐对落有把柄的张华父子,定要赶尽杀绝、斩草除根才放心。《红楼梦》中同凤姐相关的几条人命包括金哥夫妇、鲍二媳妇、贾瑞、尤二姐,不管凤姐自觉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从法律上难以追究凤姐的直接责任,单看她竟能心安理得这一点,就令人吃惊。不要忘了,王夫人在金钏投井之后是落了眼泪,于心不安的。而凤姐则连这样的“恻隐之心”都没有。这股辣劲,在别的人物上是感受不到的。
这股辣劲,用以治家,也有特色。中国传统的“牧民”之法,有“王道”和“霸道”两种。在凤姐,是取“霸道”而不取“王道”的。协理宁府,上台伊始,便宣布“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果然令出如山,过失不饶,放下脸来,责打处罚,惩一儆百。素常整治丫头的办法是,只叫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连饭也别给吃,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如果没有平儿的宽和作为补充调节,凤辣子的统治恐怕难以维持。探春宝钗辈的“施小惠全大体”,则近乎王道仁政,作风同凤姐大异其趣,虽则精明过之,而辣味消失了。
连凤姐的承欢取乐,也常带辣味。一上来似乎叫人受不了,回过味来不由得气顺心开,比那一味奉承的更加高明。凤姐在贾母跟前说笑,表面看去,出言放诞,似乎越礼犯上,骨子里总能讨得贾母喜欢。为贾赦讨鸳鸯之事,贾母正在气头上,众人噤声,气氛紧张,连本无干系的王夫人也被怪罪,还埋怨上凤姐。当此之际,凤姐不慌不忙地回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众人称奇,倒要听听老太太有什么不是。凤姐说出理由来:“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这真有点奇兵突出,立即奏效。吃凤辣子这一刺激,先贬后奖。贾母气也消了,心也开了,空气也缓解了,又有说有笑的了。对于尊亲长辈,只有凤姐会用这种方式取笑,常常对大人物说小家子话。清虚观的张道士是有职法官,达官贵人都尊为老神仙,独有凤姐见了,竟说张道士托了盘子,象是化布施来了,唬了自己一跳。众人听说,哄然大笑。再如说贾母到园中赏雪是“躲债”,要赖薛姨妈的银子等,都属此类。凤姐嘲笑戏谑,看似失调少教,粗俗冒失,实际效果却总能使对方开心大笑。这种笑谑总伴随着某种新鲜的刺激,提人精神。如果老是平平淡淡,早就令人昏昏欲睡了。
人们的审美实践证明了,审美对象是以它的总体影响于人的。可以说,没有了辣味,也就失去了凤姐。不从艺术典型的整体上着眼,对于“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样比较复杂的审美现象,是难以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从最初到最后,都在于把握整体的能力。“对于事物有总体观,是高级才智的标志”(丹纳《论巴尔扎克》)。努力提高我们对艺术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应当是提高审美修养,探求凤姐以及《红楼梦》中各个典型美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