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并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52年自北大独立,1985年升格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5月4日与北大重新合并,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她获得大奖之后,引发社会对于中国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的组长,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团队在寻找能有效对抗疟疾的物质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分析研究了众多药用植物,最后在中国晋代成书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录,并以此从黄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
当时屠呦呦刚参加“523”项目时,女儿才几岁,丈夫正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她为项目的成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2011年: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金人民币100万元
2012年:中国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201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52年自北大独立,1985年升格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5月4日与北大重新合并,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她获得大奖之后,引发社会对于中国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的组长,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团队在寻找能有效对抗疟疾的物质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分析研究了众多药用植物,最后在中国晋代成书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录,并以此从黄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
当时屠呦呦刚参加“523”项目时,女儿才几岁,丈夫正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她为项目的成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2011年: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金人民币100万元
2012年:中国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201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