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易吧 关注:4,263贴子:43,017
  • 3回复贴,共1

《精校本草新编》和陈士铎生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士铎和梅花易数有关的人


1楼2015-09-28 21:50回复
    内容提要
    多数人认为,《本草新编》是清初被誉为“医圣”的傅青主的用药经验集,
    由陈士铎代为整理编撰。全书分宫集、商集、角集、徵集、羽集五卷,卷前有序
    五篇,又有凡例十八则、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
    二剂论、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入升降二剂论,对本书目的、医道、七方、十剂的内
    涵进行了论述。
    本书以药名为纲,列举了270 余味药物。对每一味药物,先叙功效,后发尚
    论,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禁忌的论述,均能略人所详,详人所略,
    见解独特,前无古人,尤其是对部分常用药的理解精深,实为“医圣”用药的不
    传之秘。对临床医生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药,提高治疗效果,均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次精校,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的稿本和康熙三十年(1691 年)本澄堂
    初刻完整版为底本进行整理,改正了原稿和国内同类出版物的诸多错误。全书篇
    目完整,内容精准无讹,更使许多散佚数百年的条文重新面世,可供中医科研人员、
    临床医生和中西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2楼2015-09-28 21:50
    回复
      2025-07-27 02:08: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书和傅青主的关系
      傅青主(1607年-1684年),本名傅山,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先世居山西大同,后徙于山西忻州。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等无所不通。在医学上,傅青主是中国医药史上一位“大师级”的医学家。傅山生前,“擅医之名遍山右,罔弗知者”(戴梦熊撰传 )。及其去世,社会评价更高,诸如“医术入神”(王士祯《池北偶谈》),“人称医圣”(蔡璜撰传),“至今晋人称先生为仙医”(刘绍攽撰传)。现在看来,以傅山在理、法、方、药上面所做出的突破,称他是中医300年来第一人是毫不过份的。
      傅青主,作为明末遗老,在政治上,终生拒绝和清zhengfu合作,私下甚至接受南明授予的官职并从事反清活动,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甲午朱衣道人案”发,被捕入狱,差点被清廷处决。作为政治危险分子,想保命的人都会敬而远之,更别说出版他的书了,这也是《傅青主女科》至道光七年(1827年),即傅青主去世近150年后,才有初刻本的原因。
      傅青主绝世聪明,早知这批医书难以公开出版,所以经人引荐,将这批书传给了陈士铎这个他眼里的可托付之人。这批书经陈士铎改编加工后,在公元1700年左右以陈士铎个人的名义出版了。


      4楼2015-09-28 21:50
      回复
        但陈士铎实在不是一个高明的医生,无法让人认识到这批医著的珍贵价值,人微书贱,只好说成“仙授”,一为避祸,二为提高价值便于流传,三为指明来源。“仙授”这个说法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试想一个根本不是职业医家的人,要写出200万字的医学著作,见解水平要远超前人,自身没有实务基础,随便怎么摘抄冥想,都是不可能的。
        在《洞天奥旨》这本讲治疗外科疮痈著作的《凡例》里,陈士铎说“然天师惟主内消,不喜外刺”,后人发现跟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傅青主亲笔广告招贴不谋而合:“世传儒医西村傅氏,善治男女杂症,兼理外感内伤。专长眼疾头风,能止心痛寒嗽。除年深坚固之沉积,破日久闭积之滞瘀。不妊者亦胎,难生者易产。顿起沉疴,永消烦苦。滋补元气,益寿延年。诸疮内脱,尤愚所长。不发空言,见诸实效。令人三十年安稳无恙,所谓无病第一利益也。凡欲诊脉调治者,向省南门铁匠巷元通观阁东问之。”
        这篇广告招贴经考古专家、历史学家、书法家的共同考证,一致认为是傅青主亲笔,把这段话的行文风格,和本书以及陈士铎的其他著作进行对比,可见极其相似!除此外,还有诸多证据证明这批著作和傅青主的关系,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展开考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陈士铎的这批著作的真正作者是傅青主!当然亦有部分研究者持其他观点。
        本书特色
        本书的学术思想,主要还是对张景岳的“温补”学说的继承发扬,“人生于火,而不生于寒”,强调必须重视养护肾中真火真水,对朱丹溪的以“降火滋阴”为核心的寒凉派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坚决反对世人动辄即用黄柏、知母以伐害肾火。并创造性提出了“胃为肾之关门”这一观点,将后天和先天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草》一编,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考《纲目》,辨疑诸善本,惟探注方与真赝与甘温凉热治病炮制而已。兹则一药必悉其功用,权其损益,入某经通某脏,人能言之;入某经而治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通某脏而补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人不能言也。至或问辨疑,茧抽蕉剥,愈入愈细。举《灵枢》以上诸书,后世有误解误用者,必引经据史,以辨明之。”金以谋的这段话,已经将本书特点说得淋漓尽致。
        当然,陈士铎也不是一概反对施用寒凉,他的真实意思是:“余非尽恶寒凉也,恶错用寒凉者耳。医道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倘单喜用热而不喜用寒,止取用补而不用攻,亦一偏之医,何足重哉?吾所尚者,宜用热则附子、肉桂而亟投;宜用寒则黄柏、知母而急救;宜用补则人参、熟地而多加;宜用攻则大黄、石膏而无忌。庶几危者可以复安,死者可以重生,必如此,而医道始为中和之无弊也。”
        对于新观点,如果大家有所怀疑,陈士铎经常义正辞严地自证清白,以消除大家对他装神弄鬼的怀疑,比如泽泻里有一段,这一段很生动,却在刻本里被删除,其实这段话很能体现陈士铎的心情:“欺人者,必有利于市,而后欺之也。誉泽泻之有功,何利于铎哉?铎阐扬泽泻,言人之所不言也,是世之所难言者,而铎言之,世得铎之言,而知泽泻有如此之微义也。世利铎耳,岂铎利于世哉?铎无利于世,又何欺于世乎?况铎之阐扬,皆阐其义之可信,而非阐其义之可疑,扬其理之所有,而非扬其理之所无,何一语是欺世之谈哉?”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所赵怀舟等人研究发现,在体例上,每味药的气味、归经、功效、主治、毒性中部分内容,直接抄自《本草蒙筌》,并且对历代《本草》中的药物功效主治,录其可信者,去其不可信者,并根据自身的医疗实践,对部分药物的功效主治进行了扩充。在药物的编排体例、先后顺序上,跟《本草蒙筌》也很接近。所以尚论 部分,才是本书的真正特色。对一些重要药味,比如六味地黄丸中的每一味,都进行了茧抽蕉剥般的论述,细致入微。


        5楼2015-09-28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