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解放儿童的旗帜 让教育告别灌输式
寻找春天,播种梦想,一场主题鲜明、亮点多多的野外大课堂已经结束,但是孩子们的笑声和记忆,仍将萦绕在鹿门寺森林公园,让山更秀,让水更绿。回想本次野外大课堂,我们不会忘记,爬山比赛时同学们尽管气喘吁吁,也要奋勇向前,终于登临绝顶,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拼搏精神;不会忘记,趣味游戏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竭尽全力,爽朗的笑声,灿烂了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驱散了山野的流岚,感染了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不会忘记,孩子们面对大自然,就像初出翅膀的鹰隼,跃跃欲试,美丽的梦想飞上了蓝蓝的天空,纯真的目光沐浴了青青的麦苗;不会忘记,老师们为了孩子的安全,忙前跑后,歇斯底里,忍着树枝杂草划破胳膊的疼痛,不顾炙热的太阳晒出的满头大汗;不会忘记,孩子们对野外大课堂的期待和喜爱化成一声声嘹亮的口号……
造物主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创造了精灵般的孩子,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带来了桃红柳绿的春天!晋级的孩子又是多么的幸福啊,有天底下最具爱心童心和责任心的老师陪伴、教导,有全中国最快乐、最科学的课堂任他自由翱翔。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安全地回家了,现在也许正做着香甜的梦,平静的呼吸声,安详的脸庞,夜空似乎也在春风的吹拂中变得温柔。
当然,在晋级教师宣传野外大课堂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学中玩,玩中学”的益处,觉得参加野外大课堂是一种浪费。这些家长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我可以亲自带孩子去野外游玩,没必要和你们一起去。事实真的如此吗?熟不知现在很多孩子都患有“独生子女病”,原因就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伙伴,缺少陪伴。野外大课堂,就是一个让孩子们一起学习,学会合作与竞争的舞台。再则,由老师带孩子出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在野外上课,心胸开阔,生机盎然,学到了岂止是知识!由此可知,让全社会意识到孩子快乐成长的意义,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笔者突然觉得,晋级教育主张的“玩出一片艳阳天”,依然任重而道远。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关于教育学原理的论述,此刻就像一柄永不生锈的神器,穿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面对苍茫夜空,进入我脑海的首先是卢梭。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教育学巨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教育观点——自然主义教育观,这一观点为全世界儿童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因此被誉为“儿童教育的旗帜”。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主张让儿童主动探索学习,把儿童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教育,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学说得到了众多教育学家的一致认可和赞扬,他们继承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并把它发扬广大,形成了一个自然教育学说理论体系。包括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内,很多人都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有一句被教育界奉为圭臬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就把“教”与“学”的根本性问题做了回答。“求真”、“真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斯宾塞是继卢梭之后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一生在社会学、自然科学、文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建树,在教育学领域,他最先提出了“兴趣教育”和“体验式学习”的观点,对现在社会的教育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这样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尽管只有一字之差,结果却出现了天壤之别。课堂的主体应该是谁?毫无疑问,应该是学生,老师只能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
让我们穿越到两千多年前,来看看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好一个“欲罢不能”,透过这个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没有直接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循循善诱,举一反三,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学到了终身难忘的知识。摒弃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育,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起来,才能培养出有思想,能创造的人才。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斯宾塞说过的一句很经典的话: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传统的想法认为教育似乎只能在封闭的教室里进行,学生就像古印度寺庙中的修行者一样,“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直至长大成人都没有体验过“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寻找春天,播种梦想,一场主题鲜明、亮点多多的野外大课堂已经结束,但是孩子们的笑声和记忆,仍将萦绕在鹿门寺森林公园,让山更秀,让水更绿。回想本次野外大课堂,我们不会忘记,爬山比赛时同学们尽管气喘吁吁,也要奋勇向前,终于登临绝顶,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拼搏精神;不会忘记,趣味游戏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竭尽全力,爽朗的笑声,灿烂了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驱散了山野的流岚,感染了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不会忘记,孩子们面对大自然,就像初出翅膀的鹰隼,跃跃欲试,美丽的梦想飞上了蓝蓝的天空,纯真的目光沐浴了青青的麦苗;不会忘记,老师们为了孩子的安全,忙前跑后,歇斯底里,忍着树枝杂草划破胳膊的疼痛,不顾炙热的太阳晒出的满头大汗;不会忘记,孩子们对野外大课堂的期待和喜爱化成一声声嘹亮的口号……
造物主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创造了精灵般的孩子,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带来了桃红柳绿的春天!晋级的孩子又是多么的幸福啊,有天底下最具爱心童心和责任心的老师陪伴、教导,有全中国最快乐、最科学的课堂任他自由翱翔。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安全地回家了,现在也许正做着香甜的梦,平静的呼吸声,安详的脸庞,夜空似乎也在春风的吹拂中变得温柔。
当然,在晋级教师宣传野外大课堂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学中玩,玩中学”的益处,觉得参加野外大课堂是一种浪费。这些家长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我可以亲自带孩子去野外游玩,没必要和你们一起去。事实真的如此吗?熟不知现在很多孩子都患有“独生子女病”,原因就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伙伴,缺少陪伴。野外大课堂,就是一个让孩子们一起学习,学会合作与竞争的舞台。再则,由老师带孩子出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在野外上课,心胸开阔,生机盎然,学到了岂止是知识!由此可知,让全社会意识到孩子快乐成长的意义,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笔者突然觉得,晋级教育主张的“玩出一片艳阳天”,依然任重而道远。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关于教育学原理的论述,此刻就像一柄永不生锈的神器,穿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面对苍茫夜空,进入我脑海的首先是卢梭。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教育学巨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教育观点——自然主义教育观,这一观点为全世界儿童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因此被誉为“儿童教育的旗帜”。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主张让儿童主动探索学习,把儿童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教育,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学说得到了众多教育学家的一致认可和赞扬,他们继承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并把它发扬广大,形成了一个自然教育学说理论体系。包括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内,很多人都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有一句被教育界奉为圭臬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就把“教”与“学”的根本性问题做了回答。“求真”、“真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斯宾塞是继卢梭之后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一生在社会学、自然科学、文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建树,在教育学领域,他最先提出了“兴趣教育”和“体验式学习”的观点,对现在社会的教育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这样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尽管只有一字之差,结果却出现了天壤之别。课堂的主体应该是谁?毫无疑问,应该是学生,老师只能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
让我们穿越到两千多年前,来看看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好一个“欲罢不能”,透过这个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没有直接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循循善诱,举一反三,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学到了终身难忘的知识。摒弃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育,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起来,才能培养出有思想,能创造的人才。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斯宾塞说过的一句很经典的话: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传统的想法认为教育似乎只能在封闭的教室里进行,学生就像古印度寺庙中的修行者一样,“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直至长大成人都没有体验过“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