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双重国籍居民的幸福生活--------------作者:吴钩
【摘要】一千年前,宋辽两朝在订立和平协约之后,承认现状,将边境一部分地带划为“两属地”,由此形成一种竞争性的治理秩序。宋辽表现出的政治智慧不差于现代欧美国家在边境设“共管地”的务实做法。

北宋时,在宋朝与辽朝接壤的雄州(今河北雄县)容城县、归义县边境线上,存在着一段特殊的区域,叫做“两属地”,宋朝与辽朝政府都认为对它拥有主权与治权,有点类似于现代国际社会中的“共管地”——今天欧洲的雉岛,是法国与西班牙的共管地;摩泽尔河区域,是德国和卢森堡的共管地;而邻近北极圈的汉斯岛,则是丹麦与加拿大的共管地。许多政治学者都会赞赏说,欧洲国家设立共管地,体现出务实、理性、妥协的政治智慧。但他们对一千年前的宋辽“两属地”却甚少注意。
生活在宋辽“两属地”的居民,叫做“两属户”,有点类似于现代国家中那些具有双重国籍的人。当然,国籍是民族国家的概念,宋朝那时候,似乎还没有国籍的观念。不过,许多历史学者也相信,宋代中国已经发展出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在与辽朝的外交关系论述中,疆界、领土、国使、条约等概念已经清晰地出现。所以将“两属户”理解成具有双重国籍的居民,也不算荒谬。
北宋时代的“两属地”、“两属户”,其实是五代战乱的历史遗留问题。五代时,王朝频繁更替,割据政权并立,后晋向大辽割让燕云地区,容城、归义两县也在割让范围内。后周又收复容城县南境与归义县南境,并设立雄州,统辖容城、归义两县。赵宋立国后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在雄州拒马河与辽朝对峙。
辽朝也在拒马河之北重置归义、容城两县,侨借涿州新城为治所。于是在拒马河两岸出现了两个归义县、两个容城县。河北岸的容城县与归义县归辽朝实际控制,河南岸的容城县与归义县归宋朝实际控制。但双方都宣称对完整的容城县与归义县拥有主权,有点“燕云只有一个容城县、一个归义县;拒马河两岸同属容城、归义”的意思。
宋辽相互征伐多年,一方要北伐,收复燕云故土;一方要南征,抢回雄州失地、进而问鼎中原,各有胜负,相持不下,最后双方终于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遂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拒马河为界,河之北疆土归辽朝,河之南疆土归宋朝。同时承认既成事实,将拒马河两边划为缓冲区,默认为“两属地”。南岸“两属地”的范围,大致为拒马河以南、雄州城以北宽约四十余里的狭长地带。北岸“两属地”的情况,由于史料匮乏,今人了解极有限,想来应该是涿州新城以南、拒马河以北的狭长地带。

【摘要】一千年前,宋辽两朝在订立和平协约之后,承认现状,将边境一部分地带划为“两属地”,由此形成一种竞争性的治理秩序。宋辽表现出的政治智慧不差于现代欧美国家在边境设“共管地”的务实做法。

北宋时,在宋朝与辽朝接壤的雄州(今河北雄县)容城县、归义县边境线上,存在着一段特殊的区域,叫做“两属地”,宋朝与辽朝政府都认为对它拥有主权与治权,有点类似于现代国际社会中的“共管地”——今天欧洲的雉岛,是法国与西班牙的共管地;摩泽尔河区域,是德国和卢森堡的共管地;而邻近北极圈的汉斯岛,则是丹麦与加拿大的共管地。许多政治学者都会赞赏说,欧洲国家设立共管地,体现出务实、理性、妥协的政治智慧。但他们对一千年前的宋辽“两属地”却甚少注意。
生活在宋辽“两属地”的居民,叫做“两属户”,有点类似于现代国家中那些具有双重国籍的人。当然,国籍是民族国家的概念,宋朝那时候,似乎还没有国籍的观念。不过,许多历史学者也相信,宋代中国已经发展出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在与辽朝的外交关系论述中,疆界、领土、国使、条约等概念已经清晰地出现。所以将“两属户”理解成具有双重国籍的居民,也不算荒谬。
北宋时代的“两属地”、“两属户”,其实是五代战乱的历史遗留问题。五代时,王朝频繁更替,割据政权并立,后晋向大辽割让燕云地区,容城、归义两县也在割让范围内。后周又收复容城县南境与归义县南境,并设立雄州,统辖容城、归义两县。赵宋立国后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在雄州拒马河与辽朝对峙。
辽朝也在拒马河之北重置归义、容城两县,侨借涿州新城为治所。于是在拒马河两岸出现了两个归义县、两个容城县。河北岸的容城县与归义县归辽朝实际控制,河南岸的容城县与归义县归宋朝实际控制。但双方都宣称对完整的容城县与归义县拥有主权,有点“燕云只有一个容城县、一个归义县;拒马河两岸同属容城、归义”的意思。
宋辽相互征伐多年,一方要北伐,收复燕云故土;一方要南征,抢回雄州失地、进而问鼎中原,各有胜负,相持不下,最后双方终于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遂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拒马河为界,河之北疆土归辽朝,河之南疆土归宋朝。同时承认既成事实,将拒马河两边划为缓冲区,默认为“两属地”。南岸“两属地”的范围,大致为拒马河以南、雄州城以北宽约四十余里的狭长地带。北岸“两属地”的情况,由于史料匮乏,今人了解极有限,想来应该是涿州新城以南、拒马河以北的狭长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