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嘎跟星”,设计考究,工艺精巧,华而不俗,素而不简。其衣后片镶嵌繁多的挑花图案,图案布局讲究对称性和规整性,所以繁而不杂,整件衣服为深紫红色,用青、红、黄、紫、绿为主丝线挑花成四方形的花朵,嵌于后衣片偏上中部,有的则为紫红底色四方形。方形之上的三组挑花布接至后衣领,与四方形下方至衣摆的四组挑花布图案形成对称。四方形左右各有三组相对称的条形挑花布接至腰身。双袖嵌以整块挑花布,其边镶小条浅红色、浅蓝色绸条,后衣领下方至两胸襟是一组条形图案,左襟中嵌一组“蚕娘图”一般为七、九条或十一条,以示先民养蚕业绩,两襟配以织锦花带作系衣用。
挑花图案的表现形式,具有极端的抽象性。图案常把表现的事物高度抽象化,具有明显的超实性,有的图案只具备事物原形的基本轮廓特征,有的只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然而妇女们能认出,且呼出其各,表现了黄平妇女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追求美好的愿望。
织锦后衣片“两”是机织,其花纹多种多样,诸如蜘蛛花、虎头花、豆豆花等。清晰悦目,工艺精细,极其美观大方。
苗族女子的百褶裙过去用自纺织自染土布制作。解放后,在国家商店购丝绸、缎子为料,几经以紫色、黄色颜料染之,再以香柏树叶烟熏后,放在石砧上,用木棰轻敲细打,使经纬线平整,显现出光亮的深紫红色,缝上已挑好花纹图案的裙边。倒悬挂于竹竿上,用手指将布料裙边的花纹逐个折皱,用棉线逐个串连起来,拉紧,使折皱固定,共穿棉线十几道之多。这种操作方法叫“腔墩”(苗族音译,“腔”是“穿”之意,“墩”是“裙子”)。
过段时间,折皱基本定型,抽去棉线,平置于席上,用白芨汁喷洒于上,晒干,使折皱更加固定,再根据各人腰围缝上裙腰即成。虽曰百褶裙,其褶之多不胜枚数。百褶裙种类多,以裙边绣“宝号”(小园点花)或横向层次多少分为:三层宝号百褶裙;四层“宝号”百褶裙;五层“宝号”百褶裙三种;又可根据裙边绣花图案分为:以绣小人图案均多者称“花裙”;以绣“宝号”图案多者叫“墩善”。
一条百褶裙,用布料十三至十八米。裙边花纹有小人形花、圆点花、浮萍花、鸟翅膀花等。裙穿至小腿。秋冬裹腿。中老年妇女裙子与上述百褶裙大同小异。仅区别于裙边花纹少而光泽暗些。有的老年妇女制作裙子时,不用倒悬挂于竹竿上棉线串连折皱法,而是将布料放于席上,用两手指两脚踏逐个折皱,用白芨加以固定皱纹。这种制作法称“档墩”(“档”苗语,意为用脚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