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万多个经过评审审批获得文号的保健食品,只有5000多个在市场上真正上市,一万多个批文都白批了,这是保健食品行业内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2015年“保健食品行业新食局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无奈地感叹道。
一方面是大量批文浪费,另一方面则是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的极度匮乏,目前国家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功能只有27项,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力、缓解疲劳等。这种现状导致我国保健食品企业申请注册的批文越来越同质化。
由于功能声称限制原因,企业生产的保健食品不断互相抄袭,价格战盛行在保健食品行业里已属常态,因此几十年以来该行业难以诞生规模性企业。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一个新研发的保健食品在上市前,仅行政审批时间就需半年以上,再加上此前的试验和排队时间,企业取得批文至少需要两年。除了漫长的候审时间,企业为获得批文还要有不少财力付出。据估算,企业为了获得一款产品的批文,需投入的成本约为20万元至30万元。
尽管如此,企业仍然愿意雪藏着大量的批文,而只使用少量的批文进行生产。“你永远不知道保健食品市场上什么产品会突然火起来,正当市场大热时你再去申请批文早已经错过了时机。因此还不如提前准备好各类批文。”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