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第一洞天吧 关注:1,672贴子:14,076

[道教经典类]刘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 刘子   经名:刘子。北齐刘书撰,明袁孝政注。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本:《四库全书》 文渊阁本(简称文渊本)。


IP属地:湖南1楼2015-09-13 19:35回复
    清神第一  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本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  心静无劳汝形。问静不扰其性情者,去尘远秽。故天清而白日昭,河清而圣人出,时清即太平,水清即鱼跃,神清即无累,心清即影直。神者,深智之名。清者,不浊之称。若能清洁其身,则垢不染秽焉。能静其心神,身无损累。故孔子以伯夷叔齐可言清矣。  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於内,清虚栖心则不诱於外。神恬心清,则形无累矣。虚室生白,吉祥至矣。  人心内若生白而不浊,则吉祥至矣。瞻彼不阕者,虚室生白。人心若空虚,则纯白独生。司马彪曰:阕,空也,止也。  人不照於昧金而照於莹镜者,以莹能明也。不鉴於流波而鉴於静水者,以静能清也。镜水以明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由此观之,神照则垢灭,形静则神清;垢灭则内欲永尽,神清则外累不入。今清歌奏而心乐。  韩娥善歌,欲之齐。唱歌行至雍门,大雨雪,粮尽,欲唱歌乞食,雍门人不识,以杖击之。韩娥乃悲哭,雍门人闻其哭,尽皆悲泣,三日为之不食。有智者谓娥曰:子既善歌,可止哭而歌。韩娥即唱歌,其歌清畅可动梁尘,雍门人闻之,三日忘其食也。  悲声发而心哀,神居体而遇感推移。以此而言,则情之变动自外至也。夫一哀一乐犹塞正性,况万物之众而能拔擢以生心神哉。故万人弯弧以向一鹄,鹊能无中乎。  鹊是奸点之乌,故人皆之於射,比喻人心万端,情乱心荡,如彼鹊中箭也。  万物眩曜,以惑一生,生能无伤乎。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诱於声色,鼻口之於芳味,肌体之於安适,其情一也,则精神驰骛而不守。志气摩於趣舍,则五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於外,心腑壅塞於内,蔓衍於荒淫之波,留连於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是以圣人清目而不视,静耳而不听,闭口而不言,弃心而不虑,贵身而忘贱,故尊势不能动。  昔尧让位与许由,许由不受,洗耳於河也。  乐道而忘贫,故厚利不能倾。容身而处,适情而游,一气浩然,纯白於衷。故形不养而性自全,心不劳而道自至也。


    IP属地:湖南3楼2015-09-13 19:36
    回复
      2025-05-11 11:55:15
      广告
      防欲第二  人之禀气,必有情性。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  欲者,贵爱之原,奢淫之本也。故夏癸商辛以欲亡国,庆封智伯以欲亡家,皆由不防微虑远,积小成大枚。太公《六韬》曰:两叶不去,将寻斧一柯;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此为小之不除,祸之大也。  情出於性而情违性,欲由於情而欲害情。情之伤性,性之妨情,犹烟波之与水火也。烟生於火而烟郁火,冰出於水而冰遏水。故烟微而火盛,冰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是以珠莹则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故林之性静,所以动者风摇之也;水之性清,所以浊者土浑之也;人之性贞,所以邪者欲眩之也。身之有欲,如树之有竭,树抱竭则还自凿,身抱欲而返自害。故竭盛则木折,欲炽则身亡。将收情欲,先敛五关。五关者,情欲之路,嗜好之府也。目爱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口贪滋味,命曰腐肠之药;  肥肉美酒,腐肠之药。  鼻悦芳馨,命曰熏喉之烟;身安舆驷,命曰召蹙之机。  疏受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叉履机危。於是挂冠东都门外,辞老归家,群公送者千人。庾信曰:群公别二疏。二疏者,疏受两兄弟也。故曰:两疏见机,解组谁逼。《书》曰:居宠思危,罔弗惟畏。  此五者所以养生,亦以伤生。耳目之於声色,鼻口之於芳味,肌体之於安适,其情一也。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为贤智,或为庸愚,由于处之异也。譬由愚者之养鱼乌也,见天之寒,则内鱼於温汤之中,而栖乌於火林之上。水木者所以养鱼乌也,养之失理必至憔烂。色声芳味所以悦人也,悦之过理还以害生。故明者剖情以遣累,约欲以守负,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靡丽之华不以滑性,一辰乐之感不以乱神,处於止足之泉,立於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夫蜂姜螫指则穷日烦扰,蚊虻嗜肤则通宵失寐。蜂蚊小害,指肤外疾。人入山则避蜂姜,入室则驱蚊虻。何者?以其害於体也。嗜欲攻心,正性颠倒。嗜欲大害,攻心内疾,方於指肤亦以多也。外疾之害,轻於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於太山,而莫之避,是弃轻患而负重害,不亦倒乎。人有牛马放逸不归,必知收之;情欲放逸而不知收之,不亦惑乎。将收情欲,必在脆微。情欲之萌,如木之将蘖,火之始荧,手可掣而断,露可滴而灭,及其炽也,结条陵云,煽嫖章华。  熛者火焰飞也,煽者火然也。楚有章华之台,甚高大。楚王好勇,放火烧此台,令士卒救之,有功者一准陈头赏劳。於是士卒乃以泥涂其身,争入火救之。故曰:煽漂章华之台者也。  虽穷力运斤,竭池灌火而不能禁,其势盛也。嗜欲之萌,耳目可关而心意可钥;至於炽也,虽襞情卷欲而不能收,其性败也。如能塞兑於未形,  兑者,眼也。老子日塞其兑,闭其门。不见色欲也。  禁欲於脆微,虽求悔憎,其可得乎。


      IP属地:湖南4楼2015-09-13 19:37
      回复
         去情第三  情者,是非之主,而利害之根。情者,利害之根,是非之主。非情,则物无所疑。有情,则应而成碍,故须去之也。  有是必有非,能利亦能害。是非利害存於衷,而彼此还相疑。故无情以接物,在遇而恒通;有情以接人,触应而成碍。由此观之,则情之所处,物之所疑也。是以媒扬誉人  媒扬,为媒之人,不知何代人也。  而受誉者不以为德,身肤强饭而蒙饱者不以为惠,婴儿伤人而被伤者不以为怨,侏儒嘲人而获嘲者不以为辱。何者。挟利以为己,有情於誉饱,虽蒙惠而非德,无情於伤辱也。虽获毁而无憾,鱼不畏网而畏鸿,  鹈,鹧鹅乌,亦名胡污,泽乌是也。  复伟者不怨锁邹  镆铘,剑名也。闻鱼肠、属镂、子将、芙蓉、流彩、莲花,明月、七星,皆剑名也。  而怨其人。网无心而乌有情,剑无情而人有心也。使信士分财,不如投策探钩;  令人分财物者,财动足也。  使廉士守藏,不如闲局全封。何者。有心之於平,不若无心之不平也;有欲之於廉,不若无欲之不廉也。今人目若骊珠,  骊珠,黄帝时明目人也,百步之外视於秋毫。秋毫者,兔毫端末也。  心如权衡,  权衡者,秤是也。  评人好丑,虽言得其实,彼必嫌怨。及其自照明镜,摹倒其容,丑状既露,则内暂而不怨。向之评者与镜无殊然而向怨,今之暂者以镜无情而人有心也。三人居室,二人交争,必取信於不争者,以辩彼此之得失。夫不争者未必平,而交争者未必偏,而信於不争者,何也。以争者之心并挟,胜情故也。飘瓦击人虚心,触己虽有恢心而不怒者,以彼无情於击触也。是以圣人弃智以全真,遣情以接物,不为名尸,  尸,主也。虽然若以愚,然不为此名中,亦不为此图谋之府,故无际也。  不为谋府,混然无际,而俗莫能累矣。  


        IP属地:湖南6楼2015-09-13 19:39
        回复
          崇学第五  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夫茧噪以为丝,织为缣执,绩以鲔敝,则王侯服之;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茧之不噪,则素丝蠹於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於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  黄帝使伶伦氏於昆仑山西解谷之曲,探竹为律管。其竹黄似金,吹之,声合凤音无异。故言凤音不彰者也。  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苞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惠发矣。青出於蓝而青於蓝,染使然也;冰生於水而玲於水,寒使然也;镜出於金而明於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  戎在西,夷在东,其人言语各异。一同初生之时,孩子啼之声无有别异。及其长大,言语各别。乃是教习使之学教然异者也。  山抱玉而草木润焉,川贮珠而岸不枯焉,口纳滋味而百节肥焉,心受典诰而五性通焉。故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源。远而光华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故昊算质劲,非苦羽而不美;  吴者,东吴。会稽出竹,质正坚紧,堪为箭艺。虽复端直,须要括羽镞之也。  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钴;人性谖惠,非积学而不成。洽浅以及深,披间而睹明,不可以传闻称非得以泛滥善也。夫还乡者,心务见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学者,情缠典素,不可以一读能也。故为山者基於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灵珠如豆,  初如小豆粒,长大径寸,光明一室。人能读学,及成明,神智自明如斯也。  不见其长,迭岁而大,铙舌如指,  以铜为之,以木为舌。  不觉其损,累时而折。悬岩滴溜,终能穴石;规车牵索,卒至断轴。水非石之钻,绳非木之锯,然而断穴者,积渐之所成也。耳形完而听,不闻者聋也;目形全而视,不见者盲也;人性美而不监,道者不学也。耳之初窒,目之始昧,必不悟百金,遭医千里。人不涉学,犹心之聋盲,不知远祈明师,以攻心卫性之蔽也。故宣尼临没,手不释卷,仲舒垂卒,口不辗诵;  董仲舒,广川人,下帷读书,七年不窥园圃,弟兄不面,乘马三年,不知牡牝。  有子恶卧,自碎其掌;  有子,是有若也。读书恶睡,自划碎其掌也。  苏生患睡,亲锥其股。以圣贤之性,犹好学无倦,蚓伊佣人而可息哉!


          IP属地:湖南8楼2015-09-13 19:40
          回复
            专学第六  学者出於心,心为身之主。  心禀五常,嗜好不一,或谋经史,或爱琴书。时慕游俗,乍希恬静,莫不由心。故出心也。  耳目候於外,若心不在学,则听讼不闻,视简不见。如欲炼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夫两叶掩目,  目主明,耳主听。两叶掩目,则无所睹也。  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  耳主闻,若双珠塞之,则寂寞无闻也。  必寂寞无闻。叶作目蔽,珠为耳粳,二关外拥,视隔内听。  心在於内,物在於外。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既无视听,心隔於内。故云视听内隔。  固其宜也,而离娄察秋毫之末,  离娄,是黄帝时人,目明,百步视见秋毫。秋毫者,兔毫端末毛也。  不闻雷霆之声;季子听清角之韵,不见嵩岱之形。  季子,是吴之公子,善能别音听乐识存亡。清角,声角,是木声,雍和养育之声。乐中有此声,其国宁也。若无此声者,其国亡也。季子入外国听乐求此声,专用心於耳,不用其目,则不见嵩山岱山之形也。  视不关耳而耳不见,  目主见而耳不能见。专心驻於目,铃忘其耳,则听不闻,故也。  听不关目而目不闻者,何也?  耳主闻而目不能闻。专心於耳,铃忘其目,则视不见,由心不能两用也。  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  离娄用心则弃耳,用耳则弃心。心溺者,没溺於视听者也。  是以心驻於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於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划劂之手  剟,方刀也,今之划像矩。劂,圆刀也,今之刻镂刀曲也,像规。规者圆,矩者方。虽执方圆之手,运而不能成也。一云剧攘是黄帝时律疾能走人也,俗云剧攘律疾也。  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弈秋,是古之善棋人名也。因善博弈,乃得姓弈。  当弈之思,有吹笙过者,乍而听之,则弈败矣。非弈道暴深,情有堑间,笙猾之也。猾,乱狡之。隶首,天下之善算也。有呜鸿过者,弯弧拟之,将发未发之问,问以三五,则不知也。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弈秋之弈,隶首之算,穷微尽数,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鸿而弈败,等挠者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於听也;鳖无耳而目木以闻,专於视也。以瞽鳖之微而听察聪明,审者用心一也。夫蝉之难取而黏之如剟,  剟,急也。仲尼适楚,见偃楼者捕蝉,黏如攘。孔子曰:巧哉!巧哉。  卷耳易采而不盈倾筐,专与不专也。  后妃叹曰:若得君子将共治国。不知祭祀之时以过,专与不专,则斯见也。  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以入於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於耳而不谛於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於口则越散矣。


            IP属地:湖南9楼2015-09-13 19:40
            回复
              慢慢发吧~有点长,不过看过之后受益良多。


              IP属地:湖南10楼2015-09-13 19:42
              回复
                看完有点回味无穷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9-13 20:37
                回复
                  2025-05-11 11:49:15
                  广告
                  先收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9-13 21:38
                  回复
                     刘子卷之二  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  辩乐第七  乐者,天地之声,中和之纪,  乐有五声之节,缓急相及,须使得中和之声也。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心喜则笑,笑则乐,乐则口欲歌之,  乐则有歌有舞。歌则咏其词以声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歌者与乐器同而词数不一,乐随词变曲奏而更歌。故谓之歌词,今亦谓  之歌雅也。  手欲鼓之,足欲舞之。歌之舞之容发於音声  歌则听其音声,舞则观其容也。  形发於动静,而入於至道。音声动静,性术之变,尽於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则不能无道,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


                    IP属地:湖南13楼2015-09-14 19:36
                    回复
                      师旷骤歌知南风之不竟,季子听乐识陈国之先亡。审官商,察音律,五降既止,不使手烦,淫声乱起而乱正声。先王恶其乱,则制雅乐以道之。其曲弹了,手烦不止,为之淫声。正声为雅乐。烦手乱声,为之淫乐。淫是亡国乱世之音声也。  故制雅乐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淫;使其音调,伦而不诡;  诡,诈也。先王之为乐也,所以有限节。故乐者有五音之节,为声有迟速,从本至末,缓急相及,使得中和之声。其曲既了,则罢退。五声既成,中和罢退,不容更复弹作,以为淫声。故日:五降不息,则非正声;手烦不已,则杂声并奏。杂声者,则是郑卫之声。此声是亡国乱世之声音。故云使其声和,音伦而不诡也。  使其曲繁,省而廉均。  先儒所说繁,多也;省,喊也;康,少也。乐,有淫乐,有雅乐。作之者须辩别识之,使其音伦而不诡,使其乐声而有伦贯,比次不使有诡诈也。其音繁多,乃须减省。遣康直均平,感人心善恶,辩贵贱,定尊卑,易人情,移风俗,每一舞各有於数。故以舞为文,即不言为舞也。  是以感人之善恶,不使放心邪气,是先王立乐之情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  先王舞云门以祀天,舞咸池以祭地,舞箫韶以祭四望,舞大夏以祭山川,舞大濩以亨先妣,舞大武以享先祖。黄帝、颛顼、帝誉、尧、舜,是谓五帝。


                      IP属地:湖南14楼2015-09-14 19:38
                      回复
                        故夏甲作破斧之歌,  夏甲时,天子作破斧之歌。歌者,呜呼,皆丧命矣夫。  始为东音;  东音者,东方木主角音也。其角音是雍和,治性育养之音也。  殷辛作靡靡之乐,  殷辛者,纣王也。靡靡者,是长夜之曲名也。此是桀纣王时,淫乐之名也。  始为北声。  北声,是纣王淫乐之声。  郑卫之俗好淫,故有漆洧桑中之曲;  溱洧者,是郑卫两国二水之问。桑中,是君王淫荒之地,君王淫荒化被人问,遂使二国男女奔淫野合契会之处。《诗》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  楚越之俗好勇,则有赴汤蹈火之歌。  楚王好勇,放火烧焚甘泉官,令士卒救火如战阵,有功者赏,无功者罚。士卒以泥涂身,争救火,被烧杀三千余人也。  各咏其所好,歌其所欲作之者哀,  薄哀者,近於忧愁。此哀而不愁也。  听之者泣。由心之所感,则形於声;声之所感,必流於心。故哀乐之心感,则憔杀哔缓之声、应濮上之音作,  纣王无道,乐师抱琴投濮水而死。卫国乐人名师涓,从濮水过,闻濮水上有乐声,乃听而取之,至晋乃作此乐。晋国乐师名师旷,启王曰:此是濮水上乐,是亡国之乐。后乃废不用也。  则淫泱邪放之志生。故延年造倾城之歌,汉武思靡慢之色;  靡馒者,有妖冶之色。延年者,李延年也,姿颜色艳。汉武妻之,任为协律都尉。帝令造新声,延年於是起舞而歌曰:南国有佳人,美者颜如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惜倾城国,佳人不再得。武帝宠之,问左右曰:天下更有美人乎。对曰:延年有一妹,极端正,姿容绝代。帝即诏之,美貌无匹,遂纳为夫人。时人语曰:一雌一雄,双飞入紫官也。


                        IP属地:湖南18楼2015-09-14 19:44
                        回复
                          雍门作松相之声,齐愍愿未寒之服。  雍门乐人者,齐人也。为齐王弹秋风入松桥,曲声极惨凄。奏曲之时,王寒思着绩服也。  荆轲入秦,宋意击筑歌於易水之上,  荆轲,卫人也,往秦与太子燕丹报仇,欲杀秦王。去至易水上,太子送之,与其执别。宋如意为击筑,荆轲技剑起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感得白虹为之贯日。杀秦王不得,判轲身死於秦官,遂再不得还也。  闻者瞋目,髡直穿冠。赵王迁於房陵,  赵武,灵王之子,犯事贬於房陵之地,心常思忆故乡也。  心怀故乡,作山水之枢,  坐唱日谣,行唱日枢。其歌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思君兮,君岂知!  听者呜咽,泣涕流连。此皆淫泱凄怆愤厉哀思之声,非理性和情德音之乐也。桓帝听楚琴,慷慨叹息,悲酸伤心,  汉桓帝也。楚琴者是楚琴,曲曲有楚姬怨曲辞。桓帝听之,闻其哀怨惨凄。帝遂乃悲酸也。


                          IP属地:湖南19楼2015-09-14 19:50
                          回复
                             曰:善哉。为琴若此,岂非乐乎。夫乐者,声乐而心和,所以非为乐也。今则声哀而心悲,洒泪而献歌,是以悲为乐也。若以悲为乐,亦何乐之有哉。今怨思之声施於管弦,听其音者不淫则悲。淫则乱男女之辩,悲则感怨思之声,岂所谓乐哉。故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乐不和顺,则气有蓄滞;气有蓄滞,则有悖逆诈伪之心,淫泱妄作之事。是以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声慝礼,不接心术。使人心和而不乱者,雅乐之情也。故为诗颂以宣其志,锺鼓以节其耳,羽旎以制其目,听之者不倾,视之者不邪。耳目不倾不邪,则邪音不入;邪音不入,则情性内和;情性内和,然后乃为乐也。


                            IP属地:湖南20楼2015-09-14 19:51
                            回复
                              2025-05-11 11:43:15
                              广告
                              履信第八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人无信不立,故曰:去食存信。《论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信之行於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於行,犹舟之待橄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概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橄而行舟也。


                              IP属地:湖南21楼2015-09-14 1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