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吧 关注:1,607贴子:148,093
  • 29回复贴,共1

高欢死后宇文泰与高澄看不见的战略较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件事要从王思政为什么会成为宇文泰的弃子说起。
王思政是元修的好友,当年尔朱家到处抓人做傀儡,弄得元氏宗室纷纷外逃,元修躲在王思政家里,高欢入洛阳后听说,于是叫王思政请元修出来做皇帝。
元修后来与高欢交恶,逃去西边被宇文泰毒死,应该说王思政也是迁怒高欢的。且王思政眼里高欢是窃国之贼,自然厌恶,肯定不会投东。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9-06 22:46回复
    他是元修的朋友,心中怨恨宇文泰,宇文泰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救援不力,最后干脆把他放弃了。
    “思政初入颍川,士卒八千人,城既无外援,亦无叛者。”
    宇文泰认为侯景请求合作根本就是个骗局,或者打算拿他当垫脚石,故意把河南之地割让给他,好挑起两魏大战,从中渔利。而后来侯景把两淮割让给南梁,果然引发梁魏大战,他跑去梁国,最后乱梁这个结果,恰好证实了宇文泰的远见。
    王思政不是宇文泰的嫡系,因为元修被杀,心中不会忠于宇文泰,这一点宇文泰很清楚。
    王思政主动去河南接收地盘,其实是想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宇文泰可以下令召回的,但他会想,制止之后王思政只怕会更加不忠心,留着也是祸患。不如任由王思政自己出去,让王思政牵制东魏。何况王思政已经出发了,不如顺水推舟。
    而王思政带出去的人马,是他自己麾下的一万多部曲,这些将士忠心于他,也正是他后来率领这些人坚守长社一年的原因。王思政明知道宇文泰不打算接收侯景,仍然自作主张把队伍拉出去接收。宇文泰也没办法,只能派人接应。
    后来侯景和宇文泰闹掰,宇文泰也就不管王思政了,任由他带那么点人留在河南牵制东魏,也不给王思政增兵。后来高澄屡次给高岳增兵,围困长社一年,宇文泰也不怎么认真营救。最后以水淹了颍川道路阻隔的理由干脆放弃救援。
    这件事说明宇文泰认为河南是他吞不下的,与其浪费时间在河南,还不如趁南梁大乱趁机吞西南。
    应该说,宇文泰的战略眼光太毒辣。既利用王思政牵制了东魏十万大军,令东魏无暇大举南顾,渡江击溃侯景占据建康。又趁机借刀杀人,把王思政这个不忠心的棋子消灭掉,解除隐患,可谓一举两得,不费吹灰之力。
    而高澄急于解决王思政,显然也是为了消除后患,好集中兵力南下侵入江东。高澄准备了萧渊明为傀儡,作为将来东魏在南梁的傀儡,好控制南朝为自己的臣属国,再等时机成熟彻底吞掉。可惜高澄突然死了,计划不得实施。
    宇文泰又令柔然突厥牵制高洋主力,令高洋没法南下亲征, 反而替宇文泰牵制了南朝主力,给了西魏侵吞西南的大好机会。到了宇文泰死时,西南已并入西魏版图,高洋百忙一场一无所获,还在南朝损兵折将吃了大亏,也难怪高洋在宇文泰死后开始发疯了呢。
    应该说东西魏的战略天平,从此倾斜到西边了,以后东边再难以西征,败局已定,只是时间问题。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5-09-06 23:10
    回复
      颍川北边是邺城,南边连接江淮,西边连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王思政占据这里,如同在东魏腹心打入一枚楔子,令高澄坐卧不宁,务必要将其拔除,否则西征南下都是空谈。这也是高澄一年来屡次增兵颍川的原因。
      不解决颍川这个后顾之忧心腹之患,他接下来的战略大计就无法进行,他更无心篡位登基,唯恐宇文泰和王思政兵分两路,以征讨篡魏者为由来打他。他在长社之暴躁残酷,也是这个原因所在。哪怕是用笨方法,也要尽快拿下长社。
      高澄因大堤屡筑屡溃,大怒之下令人推民夫下决口处用身体去堵,果然成功,其实是有道理的。
      要这样看:民夫不够拼命,就筑不成大堤,筑不成大堤,就没法蓄水淹长社,长社不破,他就进退维谷,严重影响到对西魏的收复失地计划,难道不是阻碍于他的军事大计吗?
      不推人进去,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筑成堰塞湖的河堤,二十万大军,一日消耗多少物资?何况高岳在这里耗了一年了,高澄不断给他增兵,又不知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孙子兵法开头就说,打仗耗资惊人,没钱打不起,何况这种屯兵城下一年的持久战 。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也就是说,宁可用笨一点的方法速战速决,也不要用巧计打持久战。高澄的手法,正是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里教的东西。所以他组织敢死队,亲自冒着矢雨在堰下督战,包括用民夫堵缺口,就是想用笨方法速战速决。
      王思政的失策之处在于,他不应该以颍川为治所,因为这里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很容易被围困。当时有人劝他以襄城为行台治所,设颍川为州派兵驻扎。宇文泰采纳,也叫他按照这个人的方法办,他不听,还说大话,说自己能坚守三五年不需要宇文泰来救,骄矜自负,以致最后失败。


      IP属地:黑龙江9楼2015-09-06 23:50
      回复
        王思政很尴尬,高欢和宇文泰都是他眼里的国贼,但为了生存只能跟着宇文泰,后来他擅自带兵跑去接收颍川也是想自立门户,结果因为太自负而战略失误,陷自己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也就是他是名将却不能为统帅的原因。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9-06 23:56
        回复


          从这两张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颍川的重要位置,属于三国版图交汇处。可以直接威胁洛阳,进逼邺城。而西南与西魏连接,西魏走这条路攻打洛阳也方便许多。
          再看图一东边,南梁入侵的寒山等地所在位置,大家可以想象当时高澄两面受敌,河南沦陷之后他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和困局,东魏版图已经沦丧四分之一,邺城又后院起火,元善见又联合保皇派谋杀他,他不崩溃才怪,难怪跪地大哭。
          高澄最初派韩轨这个打仗一般的人统兵进河南对付侯景,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当时勋贵群情汹汹,逼他杀崔暹,他暂时用高官厚禄安抚众将,但他仍然怀疑很多人不会真正听话,他甚至害怕有人勾结侯景反叛,甚至骗他去捕捉然后杀掉,这也是他巡抚各州郡之前,拉着赵隐的手含泪托付母亲和弟弟的原因。
          也正因为多疑,他不敢用慕容绍宗,因为慕容绍宗非高欢嫡系且被弃用多年,怕他和侯景勾结,这样东魏将会遭遇灭顶之灾。他又信不过那些被他打击过得罪过的勋贵,可信的勋贵又多数庸才,矮子里面拔将军,他只能选择韩轨了。韩轨也确实是高欢临死前明确告诉他忠厚老实的人选之一。
          武定五年这大半年,高澄过得极其艰难,心理煎熬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被责任重担压得透不过气了,元善见还招惹他,也难怪会有“狗脚朕”一事了。
          他又特别害怕保皇派把他当尔朱荣刺杀,所以草木皆兵,疑心曾经参与谋杀尔朱荣的温子升,在元善见和保皇派谋杀他的阴谋败露后,高澄因疑而杀温子升,也是不得已之举。
          高澄这时候非常怕死,因为他认为这个时候高家要是没了他,母亲和弟弟很难在强敌环伺,内忧外患中守住江山,高家就覆灭了,所以他绝不能死。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15-09-07 02:09
          收起回复
            没了?


            IP属地:浙江16楼2016-02-01 15:15
            收起回复
              是现代文我看得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2-06 00:15
              回复
                宇文泰之妻,作为一个中年(二十四五岁在当时算中年吧)的离婚妇女,手上还间接有前夫的人命官司,
                有可能重新生活开始的丈夫和唯一的而且资质优秀的儿子对她更重要,哥哥是外人……
                宇文泰没有抛弃她,保证了她儿子的世子地位和未来。


                IP属地:广东18楼2016-02-07 16:02
                收起回复
                  王思正也是一悲剧人物。


                  IP属地:河南19楼2016-02-20 20: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