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历史吧 关注:43贴子:1,255
  • 4回复贴,共1

南北朝的三国时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牝鸡司晨的年代
北魏王朝有一条严酷的宫廷制度:子贵母死。
虽然中国的历代王朝都非常担心君主的大权旁落,为防止出现牝鸡司晨的局面定了很多铁的制度,但如此严酷,又被严格执行的“杀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条制度的制定者是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他提出的理由史书上记载是仿效汉武帝刘彻立汉昭帝刘弗陵而赐死其母钩弋夫人的做法,为的是防止主少母壮,引起乱权。其实道武帝是个粗人,哪想得到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帮他想出这理由的应是那批刚刚聚集到道武帝身边的汉族士人。而更深一步的缘由在于道武帝以前的百年之中拓跋族是“母强子立”的局面,新君继位往往依靠母舅族的力量,而道武帝自己之所以取得政权便在于取得母族贺兰部落的支持。而为了使日后新君的继立不受外族干扰,维持拓跋族至尊无上的地位,道武帝才不得已立下了如此严酷的制度。
但这样的制度就有效嘛,能防止出现主少母壮和内宫干政的局面嘛?不会的,任何一项完美的制度都有它的漏洞,尽管在设计之初显得是多么地天衣无缝,但终究会被聪明的人利用。而将这制度玩弄在鼓掌之中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冯太后。
献文帝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即位,当时献文帝还非常年幼(献文帝的母亲早由于“子贵母死”被赐死),所以文成帝的皇后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冯太后执政后,在孤儿寡母的危难关头诛杀了专权跋扈的丞相乙浑,完全控制了朝政。由于献文帝非冯太后所生,而冯太后又风流成性,玩弄朝政,于是日渐长大的他与冯太后的矛盾与日俱增。冯太后当时将献文帝的太子(孝文帝)收养在身边,即使是献文帝本人都很少有机会接近太子。而孝文帝的母亲李皇后早由于孝文帝被立为太子而被冯太后下令赐死,孤苦无依的孝文帝此时只能依赖祖母,以期获得稳固的地位。
在权力斗争的紧要关键时刻,于是冯太后便逼迫献文帝内禅,将皇位传给孝文帝,而当时的孝文帝才5岁。被架空权力的献文帝与冯太后的矛盾终于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乘机诛杀了冯太后的情夫李弈泄愤。为情所困的冯太后变得极为心狠手辣,寻找机会害死了献文帝。如此一来,所有的权力又重新集中到了冯太后手中。而孝文帝的第一任皇后林氏更惨,刚刚生下皇子拓跋恂(便是在孝文帝迁都后想跑回平城老家的那位太子),便被冯太后赐死。而当时的孝文帝早已想废除这条残酷的宫廷制度,但迫于冯太后的淫威而无可奈何。而冯太后之所以接连赐死孝文帝的母亲、太子拓跋恂的母亲,主要是将这些储君的抚养权抢在手中,以便自己长期控制朝政。冯太后利用子贵母死的制度害死异己,从而专朝达25年之久,是对道武帝这位野蛮人的良苦用心的最大讽刺。
而除了风流成性的冯太后外,北魏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太后执掌朝政达13年之久,而强大的北魏王朝正是在她的手里几乎走到了尽头,而那时英明神武的孝文帝死了还不到30年。


1楼2015-09-05 15:14回复
    贴吧太冷,我来水经验


    8楼2015-09-05 15:20
    回复
      那个叛族的千古明君——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汉化的先行者崔浩
      北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几近疯狂、不遗余力地汉化。
      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是位粗人,他手下的兄弟们比他更粗,他们只喜欢过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生活。虽然手下人如此粗野,道武帝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种近乎黑社会的生活方式,但对自己部族未来的担忧和恐惧让他还是想尽快把手下人洗白。于是他开始努力结交那些自永嘉丧乱后留在中原的衣冠巨族,让他们进朝做官,想用他们文明的生活方式来熏陶自己的手下。但榜样的力量并不是无穷的,他努力的效果并不明显,他的手下依然过着野性十足的日子。而道武帝也被这群文明人带来的“资产阶级生活”污染了,迷上了嗑药(服用寒石散),结果变得喜怒无常,搞得众叛亲离,最后竟然被自己的儿子杀死。
      于是追求文明的重任渐渐转移到了魏道武帝的孙子——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身上,就是那位最终统一北方的赫赫英雄。这位皇帝很懂得“江山易得,本性难移”的道理,于是他把这难活交给了手下的一位重臣崔浩。崔浩是事实上比诸葛亮还神奇的人物,真正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崔浩的家族清河崔氏是中原第一盛门。出身上流社会的崔浩觉得先得净化这些鲜卑粗人的心灵,于是他选择了从宗教信仰入手。当时全国上下都非常迷恋佛教,脑子愚昧的鲜卑族人尤甚。而崔浩和皇帝却崇拜道教。崔浩劝太武帝让大家别信佛教了,改信道教。结果,全国和尚被杀无数,佛寺尽数被毁,那批鲜卑粗人也只好忍气吞声地接受了(此是中国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中的一武)。
      在思想领域作出杰出成就后,心血来潮的崔浩又开始搞家族排行榜了,他的说法叫“齐整人伦,分明姓族”。这下那些鲜卑人实在受不了,这不是不给他们活路吗?因为这排行榜不考虑什么打斗、砍杀的功底,那两大打分要点全是有利于汉人大族的:家庭背景、儒学功底。那些鲜卑人想想自己的祖上全是放羊的,或许连个名字都没有,哪有什么好背景;自己斗大的字不识一筐,有什么狗屁学问?而且更可恨的是如果上不了这个排行榜,不仅平时低人一等,而且自己的子孙很难被举荐为官了。信仰终是虚的,放弃一下无所谓;仕途可是关系到荣华富贵、举族兴旺的东西,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鲜卑人对崔浩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正干得起劲的崔浩却全然不觉这些危险,他又开始想在历史领域做出一番事业。他把自己总编的历史书刻在石碑上,全公布在交通路口,而上面恰恰记载了很多这些鲜卑人祖先偷鸡摸狗的事。这时,鲜卑人的愤怒终于爆发了,接连向太武帝告状。野蛮人的毒素再次在太武帝身上爆发(因为那石碑上肯定也有他祖上的丑事),他下令将清河与崔浩同宗的崔氏全部灭族。但这还不够,崔浩的亲家——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得灭族。仅此一案,被诛杀者有近两千人,北方的名门几乎为之一空。
      崔浩的用心其实非常良苦,他欲借助鲜卑武力的外壳,将华夏文明注入其中,达到华夷融合的效果,以期重振汉人的荣光。可惜当时拓跋鲜卑族的野蛮力量非常强盛,而他的改革又过于激进。改革最好要给别人留一条活路,当然,这条路其实最终也是留给自己的。
      胡化的潮流在北方大地又占据了上风,华夏文明的复兴似乎又开始遥遥无期。


      13楼2015-09-22 14:48
      回复
        山雨欲来——洛阳的暴动
        上文在孝文帝元宏改革时提到过,孝文帝亲自制定的门第排行榜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危机。当时孝文帝的目的是尽快让迁到洛阳的鲜卑族融入华夏衣冠之中,但这个排行榜也严重地抑制了下层武人上进清途的机会。而在孝文帝的继任者宣武帝元恪、胡太后执政期间,由于汉化的加深,那些来自北边(代地)的鲜卑武人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完全被摒弃一边(当时北魏王朝的军队主要由鲜卑族、高车族等组成,汉人基本不当兵)。
        如此一来,下层武人和朝廷的剧烈矛盾就爆发了。
        公元519年,一位叫张仲瑀的官员上奏,要求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这不是要人命吗?以后升官发财的机会都被断绝了。于是当时京城里的羽林、虎贲这些卫士天天聚在路上吵闹,宣称要杀了张仲瑀全家。过了不久,又有近千卫士气势汹汹地跑到尚书省诟骂,往尚书省里头扔石头,里面的官员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18楼2015-10-12 01:14
        回复
          当时一位来自北方六镇的小函使(邮递员)也目睹了这场暴乱。他见朝廷如此无能,知道这天下将要乱了。他赶紧把家里的资产全部变卖,来结交各路豪杰,为将来的浑水摸鱼做好准备(史书的原话是“澄清天下”)。谁也没想到,他后来竟然几乎成功了,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功亏一篑。他便是本书的主人公、北齐的开国之主高欢,一位相当于三国时代曹操之类的人物。
          所谓英雄,便是在事情未萌发时便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人,高欢即是如此。


          20楼2015-10-12 0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