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历史吧 关注:264贴子:2,132

西汉军事制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内容全部选自《中国全史》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楼2015-09-02 00:05回复
      (一)封建军事统御体系的初步完备
      汉承秦制,皇帝仍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军队的征集、调动,将领的任免、升黜等均由皇帝亲自下令。 三公 中的太尉为中央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但仍无实际统兵权,且时置时废,其属官也较少,有时甚至并入丞相府。武帝以后改太尉为大司马,为无印加授的加官,更加徒有虚名,其职权转移到大将军手中。 九卿 中的军事长官仍名为郎中令、卫尉及中尉,统御中央直辖军。其中,郎中令负责统领皇帝禁卫诸郎,并掌顾问参议及传达招待之官。因 领诸郎而为之长 ,故名。武帝时改称光禄勋。其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等。大夫"掌论议"①,有太中大夫、中大夫和谏大夫,多至数十人。武帝时中大夫改称光禄大夫。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②,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多至千人。谒者"掌宾赞受事"③,以谒者仆射为长,多至70人。卫尉负责统领守卫宫殿的南军。景帝初更名卫尉为中大夫令,不久复旧称。属官有公车司马令,"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书及阙下凡所征召者皆总领之"①;卫士令,负责管理卫士;旅贲令,主卫士之骁勇者,以备非常。中尉负责统领警卫京师的北军。属官有中垒令、武库令、都船令等。武帝时更名中尉为执金吾,不再直接统领北军,而派监军御史控制北军。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②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③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3楼2015-09-02 00:10
    回复
      2025-05-15 17:58:48
      广告
        汉时还有许多列将军及杂号将军,如有以征伐的地名、对象而定名号的将军,象贰师(大宛城名)将军、匈河(匈奴境内水名)将军、祁连(匈奴境内山名)将军、蒲类(匈奴境内泽名)将军、因杆(匈奴境内地名)将军等;有以所担负的特别职务而定名号的,象上将军、偏将军、游击将军等;有以其所统兵种而定名号的,象水军的将军有楼船将军、戈船将军,下濑将军等。杂号将军有虎牙将军、强弩将军等。这些将军大多也是临时设置,战事毕即归还朝廷,并不专兵。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5楼2015-09-02 00:15
      回复
          将军之下的军官称将,或称别将,有具体的职责,如重将,统领辎重兵;城将,统领筑城工兵;厩将,负责战马的管理;弩将,负责弓弩的制造及保养。别将以下是属于中级武官的校尉、都尉,他们与将军一样,平时居朝中,战时受命出征。
          西汉地方仍沿袭秦郡县制。郡的长官初称郡守,景帝后改称太守,其职掌以政务为主,兼管军事,故亦称郡将,地位与将军相当。其郡府列曹中,兵曹负责掌管兵丁的征集和输送等,另外兵马掾、监军掾等均为主兵事之官。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6楼2015-09-02 00:15
        回复
            西汉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并立王国侯国。受封为王、为侯的都是刘氏宗亲和功臣赫将。各王国名义上受中央节制,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相对独立性,诸王拥有军权和财政权。各王国的丞相均由中央直接任命,执掌王国的军政大权,对诸王有监督作用,地位高于太守,景帝后改称相(或称国相)。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8楼2015-09-02 00:16
          回复
              王国的最高军事长官为中尉,"中尉掌武职"①,负责统领王国军队,维持境内治安。诸王侍卫军则由郎中令统领,警卫王宫内部,并常与中尉一同参预军务。王宫外的警卫部队及宫门的把守由卫尉负责。这些军将均由诸王自行任命,故王国的军队较郡县军队有更大的独立性。吴楚七国之乱后,经景帝、武帝的削藩措施,诸王不再享有军权,辖境也大为缩小,与诸郡地位相当,诸王属下的重要官吏,包括中尉、郎中令、卫尉等军事长官也均须由中央直接任命,军队由中央直接控制。各侯国相当于县一级,亦各设令、长,直属郡太守。武帝时侯国令、长改称相,主持军政,由中央直接派遣,且不对列侯称臣,其属吏与县相同。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9楼2015-09-02 00:18
            回复
                汉武帝以后,西汉政府对边疆内附的少数民族实行属国制,其最高长官为属国都尉,统掌军政事务。另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西汉政府还派去持节领护 ,以加强控制,如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亦称领乌桓校尉、或乌桓校尉)、西域都护等,这些官吏往往都是武将,其地位相当于内地郡太守。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0楼2015-09-02 00:18
              回复
                  西汉基本承袭了秦代虎符发兵的制度,地方各级将领,包括郡守、诸侯王,没有皇帝的虎符均不得发兵。遇有战事,由皇帝命将置帅,调兵征讨。
                  若边郡遇紧急军情,地方官吏可以发兵应急,但事后也须立即上报备案。西汉除沿用秦之铜虎符外,还始创了一种竹制虎符,称竹使符,用法与铜虎符略同,上刻编号,半付郡守,半留中央,两半合榫,编号相符,才能生效。
                  二者区别在于,铜虎符多用于重大军事行动的兵力动员及征集,竹使符则主要用于一般的军队调动。实际上西汉时期并未严格执行虎符发兵制度。西汉初,制度草创,尚不严密,在虎符之外,还参用羽檄等征集、调发军队。檄,即写在单片木简上的皇帝命令或军情通报,在紧急情况下用以传达指示,或征召军队、调派将帅,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则在檄上或传檄人身上插上鸟羽,即称羽檄。文帝时各项制度逐渐健全,多用铜虎符、竹使符调兵遣将。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1楼2015-09-02 00:19
                回复
                  2025-05-15 17:52:48
                  广告
                    (二)军种与兵种的变化
                    西汉的军队分中央直辖军和郡国兵2部分。
                    中央直辖军是西汉军队的核心部分,最为精锐,兵力最多时曾达6万5千人,分为皇帝侍从郎卫①、南军、北军3部分。
                    皇帝侍从郎卫属禁军,负责把守宫殿门户及警卫殿内廊署,兼充仪仗,由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统御,无一定的员额,常多至千人。入选为郎者或为2千石以上官吏的子弟、或由文学、技艺进用、或因捐纳资财而入充。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3楼2015-09-02 00:20
                  收起回复
                      为郎者享有较高的俸禄,又因与皇帝接近,升迁调任他官的机会较多,所以是西汉仕途的主要来源,西汉前期文武大臣多由郎出身。
                      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对匈奴作战的需要,选拔陇西、天水、安定、上郡、北地、西河6郡所谓家世清白之良家的强壮勇武、精通武技并善骑射的子弟,增设建章营骑和期门。建章营骑因选6郡良家子弟宿卫建章宫而得名。后更名羽林骑,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分为左、右两骑,长官为羽林中郎将。其兵员额不定,随时有所增减。期门因武帝喜微服私行,特约定卫士在某门下等候扈从而得名,多时达千人。平帝时更名虎贲郎,言其甚猛,如虎之奔。长官为虎贲中郎将。武帝时还在羽林中附设羽林孤儿,由从军战死的将士子弟组成,不定编。孤儿幼时收养军中,教以五兵(矛、戟、弓、剑、戈),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长成后,编成部队,执行与羽林、期门相似的任务。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4楼2015-09-02 00:23
                    回复
                        羽林郎、期门郎和羽林孤儿统有郎中令领导,具有世袭兵性质,父死子代,不采取更代办法,其地位、待遇与郎相同,优秀者也可以转为他官,西汉中后期名将,多由此出身。
                        南军也属皇帝禁军,由卫尉统御,因其屯驻于长安城南的皇宫而得名。
                        指挥所设于宫墙内,卫士们沿宫墙内分若干屯驻扎,负责宫门禁卫及宫内的巡察。西汉前期南军卫士多达2万人,武帝时缩减至1万余人。其卫士均以京畿三辅地区以外的内地郡国中的正卒担任,役期1年,每年定期轮换,卫士的往返路费、服役期间的生活费用统由朝廷发给。西汉政府对南军卫士的迎送颇为重视,不仅卫士到京要由丞相亲自迎劳,而且岁终罢遣举行会餐时,皇帝还要亲临慰勉。南军卫士在执行任务时,与郎卫有协同关系,但互不隶属,各自独立。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5楼2015-09-02 00:24
                      回复
                          北军是守卫京师的常驻部队,由中尉统领,因其营垒多在长安城北部而得名。兵员较多,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超过南军。平时负责京师长安及三辅地区的警卫,每月3次徼行宫外,与南军相为表里,战时往往部分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北军的士兵征调自三辅地区(即京师附近的3个政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正卒,番期为1年。这是西汉皇帝亲自掌握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武帝时,北军得到进一步扩充,除北军原有兵力外,增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7部兵,每部1000人左右,各以校尉统领。新增7部兵,除长水、胡骑多为降汉的匈奴兵外,其余多为汉人,仍以募自三辅地区居多,他们终身为伍,不轮番服役,具有世兵性质。武帝时还增设城门校尉统领的城门屯兵,负责守卫京城12个城门,也归北军统辖①,其士兵来源与南军相同,征调自内地诸郡国。北军中还有一支装备华丽精强,被称为缇骑的骑兵部队,主要执行京城巡察的任务。新莽时,北军有精兵数万。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6楼2015-09-02 00:25
                        收起回复
                            南北军除文帝即位时曾以原代国(文帝即位前为代王)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一指挥南北军,和后来周亚夫以车骑将军身份统一指挥过南北军外,在多数情况下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甚至互相牵制。宋人山斋易氏曾论议道: 汉之兵制莫详于京师南北军之屯,虽东西两京沿革不常,然皆居重驭轻,而内外自足以相制,兵制之善者也。盖是时兵农未分,南北两军实调诸民。
                            犹古者井田之遗意。窃疑南军以卫宫城,而乃调之于郡国;北军以护京师,而乃调之于三辅,抑何远近轻重之不伦耶?尝考之司马子长作《三王世家》载公户满意之言曰:"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郡国去京师为甚远,民情无所适莫可,缓急为可恃,故以之卫宫城,而谓之南军;三辅距京师为甚迩,民精有闾里、墓坟、族属之爱,而利害必不相弃,故以之护京城,而谓之北军,其防微杜渐之意深矣。"②
                            ②   《文献通考?兵考二》。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7楼2015-09-02 00:28
                          回复
                              西汉郡国兵的训练、培养,多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西汉军队和秦军一样,仍分为轻车(车兵)、骑士(骑兵)、材官(步兵)、楼船(水军)4个兵种。一般说来,车兵主要由平原诸郡国训练;骑兵以西北、北方诸边郡及三辅地区最为精锐;步兵多出自西南山区及各平原地区;水兵主要出自东南沿海及水乡泽国地区。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9楼2015-09-02 00:29
                            回复
                              2025-05-15 17:46:48
                              广告
                                在西汉军队的诸兵种中轻车和骑士的变化最大。骑兵在楚汉战争时已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楚汉双方都曾大力发展骑兵部队。但是在西汉前期,骑兵和车兵基本上还是配合作战,车兵在汉军中仍然占有相当的地位。如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汉"发车千乘,骑十万"①御敌。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20楼2015-09-02 00: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