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391贴子:421,360

东坡入仕第一站——凤翔东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湖在陕西省西部凤翔县县城东部,渭河支流湋河上游。有内外二湖,内湖为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疏浚,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开凿,统称东湖。湖中建有洗砚亭、君子亭、春风亭、鸳鸯亭等,外湖建有山庄、苗圃、荷塘等。系城区风景湖。
  凤翔在夏代以前称雍州,唐代时改为凤翔府。东湖和凤翔的历史一样悠久,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周人认为是祥瑞之兆,故名“饮凤池”。北宋时,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倡导修筑扩建饮凤池,植细柳,栽莲藕,修筑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又改名为东湖,延续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苏东坡在修凤翔东湖之后二十年,苏东坡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东湖与西湖称姊妹湖,人言西湖的水,东湖的柳。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22 08:05回复
    门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8-22 08:07
    回复
      正门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8-22 08:10
      收起回复
        入内——简介,西侧,东侧,正中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8-22 08:13
        回复
          东湖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见长,苏东坡修筑的凤翔东湖,既给东湖留下了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在东湖和为东湖而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凌虚台诗》等。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8-22 08:15
          回复
            凌虚台凌虚台原址在凤翔府内,为北宋时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修。他出任凤翔后,逢逢在府内闲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鸡峰山等景,可总是看不到,于是他在府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后人将凌虚台迁入东湖。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1)。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2);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3)。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4)。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此凌虚之所为筑也(6)。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7)。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8)。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9)。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10)。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11)。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抓虺之所窜伏(12)。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13)?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14)。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15)。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16)?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17)!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18)!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19)。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20)。”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21)。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8-22 08:21
            回复
              喜雨亭喜雨亭是东湖最为有名的景点之一,为苏东坡所修,原址凤翔府内,后搬到凤翔东湖。为什么要用“喜雨”两字作为亭的名字,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关中地区的春旱由来已久。宋嘉祐七年春,又逢大旱,作为府判官的苏东坡,当时的习惯,必须代替太守四出求雨,“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之间,颇为辛苦。他眼看着“五日不雨则无麦,平日不雨则无禾”可怕景象就在眼前,不由日夜焦虑。正在这时,冬天忽然降下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灭了旱象。有了这场喜雨,人们喜形于色。这时,苏东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为亭名。而且还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喜雨这迁入东湖之后,成为游湖人的必揽之胜,必看之景。
              全文为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⑴不忘也。周公得禾⑵,以名其书;汉武得鼎⑶,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⑷。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1]予至扶风⑸之明年⑹,始治⒅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⑺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⑻月不雨,民方⑼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⑽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⑾于野,忧者以⑿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⒅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⒀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⒁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⒂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⒃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⒄。吾以名吾亭。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8-22 08:28
              收起回复
                好帖,多谢分享!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8-22 11:07
                回复
                  太赞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8-26 13:39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5-08-26 13:40
                    回复
                      好贴子,可申请精品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8-26 15:51
                      收起回复
                        去年来过,还去了凤翔博物馆 可惜没相关东西,旁边是秦穆公墓,但也没啥东西


                        IP属地:上海14楼2015-08-26 16:52
                        收起回复
                          有这么多历史遗迹,有机会去看看


                          IP属地:云南15楼2015-08-26 18:57
                          收起回复
                            嘛 暖 棒棒哒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08-26 19:46
                            回复
                              手机拍摄的对吗?非常珍贵照片!


                              17楼2015-08-28 11: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