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399贴子:10,030,964
  • 51回复贴,共1

关于贾宝玉形象的一点个人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纯属个人观点…希望各位多多指正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8-15 23:48回复
    可见大观园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由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两个基本点,以互文的方式存在的,彼此互相解释、互相补充,而黛玉和宝钗之间又有着微妙的关系。庚辰本第四十二回的回前批说:“钗、黛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而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脂批中所说的“名虽两个,人却一身。”笔者认为这是说林黛玉和薛宝钗同为一个人的两个副本,是这个人物形象特点的解释说明,而这个人物便是贾宝玉。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的转世,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投胎,神瑛侍者因浇灌仙草而使其有灵,仙草投胎成为黛玉便是为了以还泪的方式报恩。李劼的《红楼十五章》中这样解读这个神话:“神瑛侍者的浇灌,则以虚空的笔法点出一个恢弘的象征——历史的创造。这叫虚情实写,实我虚点。在此,浇灌意象的象征性与做爱和受精相连,受精又意味着繁殖,繁殖则暗示着创造。[②]”也就说是贾宝玉创造了林黛玉,林黛玉则是贾宝玉的分化。同时又可以根据“钗黛合一”推理出黛玉和宝钗实则为贾宝玉的副本,是贾宝玉所具有的特点的两个方面的形象化、具体化。
    在贾宝玉的身上显然具有着叛逆的特点,他喜欢亲近巾帼女子,视须眉男子为浊物,把出嫁的年长女性称之为死鱼眼睛,称追求功名的读书人为“禄蠹”等等,无不表现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一面。他的这些特点具体化、形象化之后便是林黛玉的高洁、傲岸、出尘,也无怪乎宝玉和黛玉视彼此为知己。但相较于林黛玉,贾宝玉似乎还是多了几分世俗气。他在礼教制度的威逼下也会读些子曰诗云,也会与薛蟠这等纨绔子弟喝酒行令。宝玉世俗的一面具体化、形象化便是薛宝钗了,宝钗才高八斗却并没有黛玉的出尘脱俗,她身上更多的则是圆滑世故、老成持重。可见,宝钗和黛玉是宝玉性格特点中两个不同方面的具体化、形象化,与宝玉形成相互解释、相互依赖、相互生成的互文关系,而大观园中的群芳又围绕黛玉和宝钗形成互文关系。在众多互文关系中可以看到,这些形象其实都是以宝玉为轴心所展开,成辐射状四散开来。
    除大观园群芳之外,笔者认为贾宝玉与女娲补天所遗之石即通灵宝玉也存在互文的关系。众所周知,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的化身,而他出生时所带的通灵宝玉便是大荒上的石头。神瑛侍者的“瑛”字《说文解字》中训为“玉光也”,而贾宝玉名字中也带有玉字,显然这是作者在暗示贾宝玉与通灵宝玉的关系非同一般。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贾宝玉在睡梦中突然喊出:“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贾宝玉所谓的“木石姻缘”指的是他和林黛玉,可是他为何称呼自己为“石”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石头与贾宝玉之间也存在着互文的关系,他们之间互相解释、互相补充。石头本是补天之用,却因为补天所用的石头正好多出一块而被遗弃在大荒山,其被世俗所抛弃的特征正好与贾宝玉的性格特征相互补充、互为诠释,贾宝玉这一形象则是石头的“人化”。石头在书中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叙事者的角色来讲述故事,全书便是石头所记,所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而贾宝玉与石头互文,也与石头一样起到了统摄全书的作用。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曾称贾宝玉是秉正邪二赋之人,这也是在说贾宝玉所具有的包容性,既包容《红楼梦》中群芳众艳,也包容天地正邪之气。这大概源于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贾宝玉在书中正是扮演了“一”的角色,以他为中心辐射开来,构成了《红楼梦》的所描绘的世界。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8-15 23:49
    收起回复
      二、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内涵
      贾宝玉与无才补天而被弃的石头一样,也具有与世不容的特质。但与黛玉的傲岸出尘不同的是,宝玉亦十分迷恋着直感生活,像化为通灵宝玉的石头一样,在花花世界“历劫”。笔者认为贾宝玉的形象内涵可以分为三层,一是情痴,二是博爱者,三是守护者。
      (一)情痴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子称宝玉为“第一淫人”,这个称呼着实吓了宝玉一跳,也让许多读者不解。周汝昌认为“第一淫人”是“第一情痴”之意[③],笔者认为周先生所言不虚。
      “痴”有呆傻的意味,而宝玉对他人之情何尝不是“似傻如狂”。晴雯发脾气,撕扇子,他拍手大喊“响的好听”。龄官在雨中画“蔷”,他竟然看得痴了,甚至只想到下雨淋湿了龄官,而忘记了自己也在雨中。撞见茗烟和卐儿云雨,他竟不责问,却因茗烟不知道卐儿的年龄而连连感叹其可怜,甚至还追赶出去冲卐儿喊:“你别怕,我是不会告诉人的。”巧遇香菱和丫头们嬉闹而弄脏了裙子,他便赶忙替她借一条裙子替换。刘姥姥为了讨贾母等人欢心而杜撰了神女的故事,宝玉竟然信以为真,派茗烟前去寻找.……
      他的痴情率真却不被世人理解,小说中第三十五回几个婆子在背后议论宝玉:
      “怪道有人说他们家宝玉是相貌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疼不疼”……“大雨淋的落汤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去避雨罢!’你说可笑不可笑?”
      宝玉似乎也明白自己的特立独行不为世所容,与补天所遗的石头一样,深感人生没落的悲哀,自贬为“浊玉”,主动与世间的纷繁划上一条界限,甘愿做这为世所遗的“千古情痴”。
      (二)博爱者
      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兴趣,此则皮肤滥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情痴,吾辈推之为‘意淫’。”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8-15 23:52
      收起回复
        而大观园的离散败落,也是由宝玉所宣告的。小说第七十九回晴雯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以祭晴雯。在他念过长文之后,林黛玉建议将其“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中的“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宝玉经过一番斟酌竟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后忡然变色。其中的“我”自然指宝玉,那“卿”又指谁呢?所以,《芙蓉女儿诔》既是晴雯的祭文,又是黛玉的祭文,也是大观园的祭文。宣告这纯真洁净的女儿王国,即将消散,宝玉所守护的纯真洁净,即将消散。
        《红楼梦》一书是对灵魂本真的探求,对纯净世界的向往。而贾宝玉作为全书的轴心人物,统摄全书,是作者灵魂的化身,作为情痴、博爱者和守护者,在《红楼梦》的世界中寻找着、守护着灵魂的本真。
        参考文献
        [1]杨矗.《论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N].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2
        [2]李劼.《红楼十五章》[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42
        [3]周汝昌.《红楼夺目红》[M]. 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24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 湖南:岳麓书社,2010:239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5-08-15 23:53
        收起回复
          好评,有理有据,可以发到红楼梦学刊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8-15 23:54
          收起回复
            喜欢他对女人的尊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8-15 23:54
            收起回复
              关于贾宝玉守护者这个提法感到很新颖,而大观园建立前后,人物的关系,分析的也不错。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8-15 23:56
              收起回复
                贾宝玉是花王嘛,爱着园子里的每一株花。


                IP属地:北京10楼2015-08-16 00:02
                回复
                  顶…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8-16 00:20
                  回复
                    还可以借这个题目谈一点,宝玉和曹雪芹本人是否有映照关系


                    12楼2015-08-16 00:43
                    收起回复
                      给学术性文章点赞,虽然我个人对你的看法持保留态度。
                      红楼梦中使用人物副本这是无可置疑的,正如你说的袭人晴雯迎春探春等等,这样的副本方式创造了红楼梦中浩如烟海的人物,而且是人物之间互相照应,方便了人物形象的对比,也方便了塑造人物形象。
                      关于贾宝玉,贾宝玉的性格形成在红楼梦开头写的十分明确,秉清浊二气而生。他身上既有清气(儒家道德),又不可避免地有浊气(仁爱只能用于闺房之中),如果说钗黛二人是贾宝玉的副本,而你又认为宝钗圆滑世故,那么是不是可以推出宝钗是秉浊气而生?那么在红楼梦中还有一个人物,宝玉在太虚幻境里遇到的仙女,乳名兼美,很显然这是钗黛二人的合体,如果宝钗真的是秉浊气而生,又怎么能叫兼美?我需要澄清的是,红楼梦此处的清浊是真正具有褒贬意味的清浊,而不是像道家学说里的阴阳那样没有高低之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8-16 08:42
                      收起回复
                        八级会员休的胡言乱语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8-16 11:02
                        收起回复
                          八级会员言之有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5-08-20 12:25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5-08-21 16:42
                            回复
                              对于互文一说深有同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08-21 20: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