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有什么关系
在《黄帝内经》中,经筋与经脉是对应存在的,有十二经脉,就有十二经筋,它们的走行也大体相似。
简单地说,十二经筋是包裹十二经脉的一些组织。用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大家就明白了。十二经脉相当于火车和汽车通行的隧道,十二经筋则是隧道周围的路基和穹顶等辅助的部分。如果隧道周围的山体有塌方,比如发生了地震或者塌陷,那么就会影响到隧道的通畅。就像汶川大地震,其中有一个隧道因为塌方所以整条道路都不通了,物资也没有办法及时运进去。这就相当于身体的十二经筋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塌方”了,那隧道(经络)就不通了,气血也阻滞了。长此以往,身体某些部位的营养供应得不到保证。所以说,通道固然很重要,但是通道周围的组织一旦有异常,通道也会出问题。反之,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假如经脉中气血亏虚或者其本身出问题了,那么经筋就得不到濡养,它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经脉与经筋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十二经脉能否发挥正常功能有赖于十二经筋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
《灵枢·经筋》篇中每条经筋有关治疗原则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中的“燔针劫刺”指的是用火针快速针刺, “以知为数”说的是以患者出现针感为标准。关于 “以痛为输”,唐代医家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释道:“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故曰:筋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以候痛也。《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说明治疗经筋病“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说明经筋病主要是在有病变的经筋也就是“筋结”局部治疗,而不用像内科病一样去寻找远端腧穴。
相同的观点还见于《素问·长刺节论》篇,其中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如明代医家张景岳论述道:“善刺者不必待诊,但听病者之言,则发无不中,此以得针之神者为言,非谓刺家概不必诊也。今后世之士,针既不精,又不能诊,则虚实补泻,焉得无误。故《九针十二原篇》又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易剧,乃可以治,其义为可知矣。”针刺手法及内功修炼到了一定境界,也就是达到了张景岳所说的“得针之神者”,可以不必摸脉及其它触诊,知道患者的症状主诉就可以直接针刺治疗解除其痛苦,因为在针刺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体察患者的病灶及病气,并用针具松解筋结疏通经脉驱除病气,治疗经筋病如此,内科病也是如此。以前笔者境界不到,通过文字考据,在故纸堆里作功夫,曾认为“刺家不诊,听病者言”中的“不”字当作语助词或“尚未”解比较恰当,故认为其含义是:“刺家诊,先听病者言。”可见做学问之难,《黄帝内经》之难懂,境界不同,对同样经典语言的理解会完全相反。
上文中所说的的“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是和经脉相对而言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经脉是“中有空,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的,这就是经筋和经脉的本质区别。因为经脉“中有空,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在当时是个常识。
关于 “以痛为输”,不仅仅是个取穴问题,在针刺及点穴按摩治疗时,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刺激量,说白了就是要有一定的痛感。这是学生李亚勤写的临床随笔:
2011年,在御源堂的第二次研讨会上,胥老师强调《灵枢·周痹》篇的“痛则神归之!”。老师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常通过强烈刺激令其回神。去年冬天,湖北远道赶来一位杨女士,来到老师的诊室就开始不住的落泪,其家属甚是苦恼。杨女士情志受到刺激,自责情绪泛滥,困在自我的围城之中无法自拔,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老师调其背部经筋,另外用三寸长针强刺激其双足涌泉、太冲、太白、公孙,杨女士几次呼痛难忍,唯有此时,杨女士会停止哭泣,停止对自我的抱怨,这便是“回神”。
前日,身边的朋友不慎将手划破,流血不止,周围的人为其手忙脚乱的止血,包扎未定,朋友即感晕厥,脸色、口唇苍白,周身冷汗,随即瘫倒在众人怀中,于是有一阵忙乱,众人将其扶倒在床,去枕平卧,我猛掐内关,病人并无反应,后用力按其合谷,病人始称痛出声,朋友后取针刺其人中,病人再次称痛,口唇颜色逐渐回转,思维意识慢慢清晰,复交流如初。
在《黄帝内经》中,经筋与经脉是对应存在的,有十二经脉,就有十二经筋,它们的走行也大体相似。
简单地说,十二经筋是包裹十二经脉的一些组织。用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大家就明白了。十二经脉相当于火车和汽车通行的隧道,十二经筋则是隧道周围的路基和穹顶等辅助的部分。如果隧道周围的山体有塌方,比如发生了地震或者塌陷,那么就会影响到隧道的通畅。就像汶川大地震,其中有一个隧道因为塌方所以整条道路都不通了,物资也没有办法及时运进去。这就相当于身体的十二经筋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塌方”了,那隧道(经络)就不通了,气血也阻滞了。长此以往,身体某些部位的营养供应得不到保证。所以说,通道固然很重要,但是通道周围的组织一旦有异常,通道也会出问题。反之,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假如经脉中气血亏虚或者其本身出问题了,那么经筋就得不到濡养,它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经脉与经筋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十二经脉能否发挥正常功能有赖于十二经筋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
《灵枢·经筋》篇中每条经筋有关治疗原则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中的“燔针劫刺”指的是用火针快速针刺, “以知为数”说的是以患者出现针感为标准。关于 “以痛为输”,唐代医家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释道:“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故曰:筋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以候痛也。《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说明治疗经筋病“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说明经筋病主要是在有病变的经筋也就是“筋结”局部治疗,而不用像内科病一样去寻找远端腧穴。
相同的观点还见于《素问·长刺节论》篇,其中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如明代医家张景岳论述道:“善刺者不必待诊,但听病者之言,则发无不中,此以得针之神者为言,非谓刺家概不必诊也。今后世之士,针既不精,又不能诊,则虚实补泻,焉得无误。故《九针十二原篇》又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易剧,乃可以治,其义为可知矣。”针刺手法及内功修炼到了一定境界,也就是达到了张景岳所说的“得针之神者”,可以不必摸脉及其它触诊,知道患者的症状主诉就可以直接针刺治疗解除其痛苦,因为在针刺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体察患者的病灶及病气,并用针具松解筋结疏通经脉驱除病气,治疗经筋病如此,内科病也是如此。以前笔者境界不到,通过文字考据,在故纸堆里作功夫,曾认为“刺家不诊,听病者言”中的“不”字当作语助词或“尚未”解比较恰当,故认为其含义是:“刺家诊,先听病者言。”可见做学问之难,《黄帝内经》之难懂,境界不同,对同样经典语言的理解会完全相反。
上文中所说的的“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是和经脉相对而言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经脉是“中有空,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的,这就是经筋和经脉的本质区别。因为经脉“中有空,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在当时是个常识。
关于 “以痛为输”,不仅仅是个取穴问题,在针刺及点穴按摩治疗时,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刺激量,说白了就是要有一定的痛感。这是学生李亚勤写的临床随笔:
2011年,在御源堂的第二次研讨会上,胥老师强调《灵枢·周痹》篇的“痛则神归之!”。老师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常通过强烈刺激令其回神。去年冬天,湖北远道赶来一位杨女士,来到老师的诊室就开始不住的落泪,其家属甚是苦恼。杨女士情志受到刺激,自责情绪泛滥,困在自我的围城之中无法自拔,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老师调其背部经筋,另外用三寸长针强刺激其双足涌泉、太冲、太白、公孙,杨女士几次呼痛难忍,唯有此时,杨女士会停止哭泣,停止对自我的抱怨,这便是“回神”。
前日,身边的朋友不慎将手划破,流血不止,周围的人为其手忙脚乱的止血,包扎未定,朋友即感晕厥,脸色、口唇苍白,周身冷汗,随即瘫倒在众人怀中,于是有一阵忙乱,众人将其扶倒在床,去枕平卧,我猛掐内关,病人并无反应,后用力按其合谷,病人始称痛出声,朋友后取针刺其人中,病人再次称痛,口唇颜色逐渐回转,思维意识慢慢清晰,复交流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