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瓢
文/夏俊山
给学生讲《智取生辰纲》,文中有刘唐要兜半瓢酒,白胜将半瓢酒夺来倾在桶里的情节。我让见过瓢的学生举手,不料全班仅有几人见过。而我,上小学时却常常使用瓢。
瓢可以用来舀酒,也用来舀水。舀水的叫水瓢。几十年前,我生活在海安乡下,水瓢是生活的必需品。记忆中,我家厨房里一年四季都有一只跟帽子差不多大的水瓢。这只水瓢是用奶奶种的葫芦做成的,经常放在水缸的木盖上,或者漂在缸里的水面上。一日三餐,母亲用它添水做饭,用它将刷锅的脏水舀进潲桶。年深月久,水瓢的颜色已经转为深黄,有一侧已经磨损,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缺口。因为它是天然的,发出的光泽很柔和,让人觉得暖暖的,不像后来出现的铝的或白铁皮的勺子,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不小心掉进水缸,还会沉入缸底。
夏日里,大人干活累了,满头大汗地回到家,走进厨房,没有现成的开水,就揭开水缸,拿起水瓢,舀上半瓢冷水,直接灌进肚子里解渴。那时的河水很少被污染,可以直接饮用,而水缸里的水加过明矾,杂质沉淀,显得是那样清澈,那样透凉。大人喝水,口渴的我也会跟着喝上小半瓢,啊,一种畅快淋漓的清爽直透肺腑,回味起来,至今难忘!
在乡村,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过日子也不讲究,用水瓢舀生水喝,也没见谁喝出病来。水瓢是那样的亲切,不可缺少。为了得到制作水瓢的材料,有些人就种起了葫芦。
葫芦有不同的品种,制作水瓢的葫芦我们叫大葫芦、葫芦瓢。其形状是一头大而圆,正好盛水;一头窄而长,正好做握的手把。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三月三,种葫芦」。农历三月,正是清明前后,在房前屋后种下葫芦籽,经过一个夏天,大葫芦由青变黄并逐渐成熟。立秋后,从变黄的藤蔓中摘下葫芦,摇一摇,听到籽粒在葫芦里「咔啦、咔啦」响,说明这是老葫芦,可以沿中间锯开了。刚锯开的葫芦还含有较多水分,这时要掏出里面的瓤子,放些草木灰进去,放在阴处晾晒。几天后,葫芦已经坚硬,用手指一弹,「咣、咣」作响,于是,两只瓢儿就此诞生。
奶奶曾教我一则绕口令:「一瓢儿焦屑泡瓢儿半」,海安人把炒面叫做「焦屑」,说这则绕口令语速一快就会出错,逗得奶奶笑弯了腰。当然,这则绕口令也告诉我们:瓢儿不仅用于舀水,也用来装焦屑等干货。母亲就向邻居借过一平瓢米(装满一瓢米用筷子刮平)。后来,我走出乡村,进了大学。读庄子的《逍遥游》才知道:很多学生没见过的水瓢,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在使用了。《逍遥游》中写道:「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一把好的葫芦瓢如果不摔不碰,不用手掰,可用上好几年。可是,如果不小心掉在坚硬的地上,也可能开裂成为破瓢。清代郑板桥在《题兴化蜈蚣湖》中写道:「老屋挂藤连豆架,破瓢舀水带鯈鱼。」破瓢也舍不得丢弃,还用来舀水,怎么舀?这又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水缸,缸上的水瓢。那只水瓢也曾开裂,奶奶不肯丢弃,像缝合布片一样,用麻线把裂口处缝了起来,又凑合着使用过一段时间。
如今,水瓢已被白铁皮勺或塑料勺子代替,但往事依然像一瓢凉水,在我心间荡漾,而伴过我的童年的水瓢,则是一种永不磨灭的记忆。
* 选自《三角洲》。
文/夏俊山
给学生讲《智取生辰纲》,文中有刘唐要兜半瓢酒,白胜将半瓢酒夺来倾在桶里的情节。我让见过瓢的学生举手,不料全班仅有几人见过。而我,上小学时却常常使用瓢。
瓢可以用来舀酒,也用来舀水。舀水的叫水瓢。几十年前,我生活在海安乡下,水瓢是生活的必需品。记忆中,我家厨房里一年四季都有一只跟帽子差不多大的水瓢。这只水瓢是用奶奶种的葫芦做成的,经常放在水缸的木盖上,或者漂在缸里的水面上。一日三餐,母亲用它添水做饭,用它将刷锅的脏水舀进潲桶。年深月久,水瓢的颜色已经转为深黄,有一侧已经磨损,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缺口。因为它是天然的,发出的光泽很柔和,让人觉得暖暖的,不像后来出现的铝的或白铁皮的勺子,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不小心掉进水缸,还会沉入缸底。
夏日里,大人干活累了,满头大汗地回到家,走进厨房,没有现成的开水,就揭开水缸,拿起水瓢,舀上半瓢冷水,直接灌进肚子里解渴。那时的河水很少被污染,可以直接饮用,而水缸里的水加过明矾,杂质沉淀,显得是那样清澈,那样透凉。大人喝水,口渴的我也会跟着喝上小半瓢,啊,一种畅快淋漓的清爽直透肺腑,回味起来,至今难忘!
在乡村,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过日子也不讲究,用水瓢舀生水喝,也没见谁喝出病来。水瓢是那样的亲切,不可缺少。为了得到制作水瓢的材料,有些人就种起了葫芦。
葫芦有不同的品种,制作水瓢的葫芦我们叫大葫芦、葫芦瓢。其形状是一头大而圆,正好盛水;一头窄而长,正好做握的手把。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三月三,种葫芦」。农历三月,正是清明前后,在房前屋后种下葫芦籽,经过一个夏天,大葫芦由青变黄并逐渐成熟。立秋后,从变黄的藤蔓中摘下葫芦,摇一摇,听到籽粒在葫芦里「咔啦、咔啦」响,说明这是老葫芦,可以沿中间锯开了。刚锯开的葫芦还含有较多水分,这时要掏出里面的瓤子,放些草木灰进去,放在阴处晾晒。几天后,葫芦已经坚硬,用手指一弹,「咣、咣」作响,于是,两只瓢儿就此诞生。
奶奶曾教我一则绕口令:「一瓢儿焦屑泡瓢儿半」,海安人把炒面叫做「焦屑」,说这则绕口令语速一快就会出错,逗得奶奶笑弯了腰。当然,这则绕口令也告诉我们:瓢儿不仅用于舀水,也用来装焦屑等干货。母亲就向邻居借过一平瓢米(装满一瓢米用筷子刮平)。后来,我走出乡村,进了大学。读庄子的《逍遥游》才知道:很多学生没见过的水瓢,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在使用了。《逍遥游》中写道:「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一把好的葫芦瓢如果不摔不碰,不用手掰,可用上好几年。可是,如果不小心掉在坚硬的地上,也可能开裂成为破瓢。清代郑板桥在《题兴化蜈蚣湖》中写道:「老屋挂藤连豆架,破瓢舀水带鯈鱼。」破瓢也舍不得丢弃,还用来舀水,怎么舀?这又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水缸,缸上的水瓢。那只水瓢也曾开裂,奶奶不肯丢弃,像缝合布片一样,用麻线把裂口处缝了起来,又凑合着使用过一段时间。
如今,水瓢已被白铁皮勺或塑料勺子代替,但往事依然像一瓢凉水,在我心间荡漾,而伴过我的童年的水瓢,则是一种永不磨灭的记忆。
* 选自《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