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吧 关注:228,603贴子:412,176

分享下喜欢的图片吧,希望大家可以找到灵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美文,故事与图片


1楼2015-07-31 14:17回复
    感伤的旅程


    2楼2015-07-31 14:29
    回复
      什么是摄影?


      3楼2015-07-31 14:36
      回复


        4楼2015-08-01 11:42
        收起回复


          5楼2015-08-01 11:42
          回复


            6楼2015-08-01 11:42
            回复


              7楼2015-08-01 11:43
              回复
                史亿刀,张滇老师关于买第一台单反的几个常见问题,原论坛链接http://bbs.fengniao.com/forum/1489347.html


                8楼2015-08-02 16:47
                回复
                  问题一、套头是不是都很差?
                  答:不是。肯定不是。
                  事实上,厂家在决定用什么样的头来作为“套头”、跟机身组成“套机”一起销售的时候,的确就已经先考虑好了、用户最可能需要的镜头会是哪一个。这往往跟机身的“气质”是配套而来的。比如,500D的套头是18-55IS,这个塑料壳子的18-55IS焦段正好是多数业余拍拍照片的人们最常用的,更重要的是跟同样工程塑料机身的500D正好组成了小巧轻便的一套,以此用户可以非常容易随身携带。50D的套头17-85的尺寸、重量则正好跟50D机身大小、重量很匹配,焦段也同样是非常便利地覆盖了最常用的一段。
                  同时,厂家考虑得很多的也是“匹配”原则;什么样的机身,意味着什么样“高度”的拍摄要求,于是给予各方面匹配度都比较“配得上”的套头。比如,5DII的套头是24-105/4L,1DsMarkIII的套头是24-70/2.8L。尺寸、重量,都是匹配得比较简明地好的。当然,所谓好马配好鞍,背后也有默认的价钱对称原则吧。
                  说到这里,估计没有谁说套头的坏话了——原来套头里也是有红圈圈的哦,听说只要有红圈圈的就是牛头哦。
                  但我得说的是,即使是最便宜的机型,套头也没很多新手想象的那么差、红圈也没想象的那么好;之间的落差当然有,但绝没那么夸张。一句话,没到影响你“出不出作品”的程度。跟世界上所有其他商品一样,满足基本功能的、打80分的东西,卖1000块,则85分的东西就要卖3000块,那个卖10000块的东西也就打个87分。而不是我对新手有歧视哦,我觉得即使是我这样的老菜鸟,多数时候也看不出(或者是根本就不认为有必要去看)那87分跟80分之间的差别。
                  因此,非常建议新手上套机用套头。那真的是厂家通过多年市场经验的积累后,为了最普遍意义的用户、专门进行过平衡考虑的设计。
                  话说回来,厂家、尤其是这些日本企业的问题在于,对咱们的国情把握得的确不够。他们不了解,咱们很多人胸前挎相机有一项重要用途,就是要显得自己有档次(所谓亮骚)。他们真该向他们做汽车行当的同胞好好学习;你看,什么车到了中国,都会特别出品一款只针对中国人销售、而且总是卖得特好的“加长版”(很有趣的是,也称为L版)。这样做,会给那些不惧头重脚轻、一定要为500D配上24-70/2.8L的同志们省去不少麻烦。


                  9楼2015-08-02 16:48
                  回复
                    问题二、“一镜走天涯”好不好?
                    答:好。至少没多么不好。(支起小阳伞一把,挡砖)
                    感兴趣的朋友们在器材版里肯定看过无数帖子大骂“一镜走天涯”的。理由大概有这么两个:一是光学素质差;二是失去了单反更换镜头的乐趣、“还不如买一个大变焦DC”。这两个理由当然都成立,大变焦的镜头光学素质肯定不能怎么样,有了这么一个的确好像就是一个大号的DC了似的。
                    然而,“一镜走天涯”真的是方便,在很多情形下不可替代的方便。尤其出门长途远行、能够随身携带的东西很有限的情况下,尤其去到一些跋涉艰难、非常耗费体力的地方,尤其是经常可能突然遭遇到一些不可预知却又容易转瞬即逝的拍摄题材时。
                    新手们往往是还搞不清楚自己要拍啥的。一会儿看见好风景要拍,一会儿又觉得应该扫扫街拍拍所谓的“人文”,再一会儿又对远处一头漫步的驴感兴趣。“广谱”点儿的镜头最适合他们用,方便快捷就是优点。需要拍过一段时间,逐步算是明白了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再选择自己最中意的焦段,很符合逻辑。
                    当然,画质派会大声反对:拍是拍到了,可是没法看啊。——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这里千万别轻易中招。在屏幕上放大到100%还觉得细腻无比,才觉得画质好;这样的心态也许有小道理,但没有命中“大道理”。没有一幅好照片,是以“在屏幕放大到100%时每个象素都清晰无比”作为必要条件。优秀摄影作品,跟“绝对清晰”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当然,画质好自然是更好的事儿,会给好照片添彩的。但对于一幅好作品来说,如果全部分数是100分,则“画质”项最多占20分;其中,至少15分是现代工艺下绝大多数镜头在正确使用下就已经可以收入囊中的。多数情况下,只有在那些就知道把照片放到100%然后盯死了屏幕看的人眼里,才会变成“没法看”。当然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有必要追求画质了(比如你象我一样有因为工作需要而必须把某些东西拍得清楚无比的需求),“一镜走天涯”的确就难以胜任了。
                    至于单反变成大号DC的说法,我觉得这个说法挺无聊。单反就是单反,能容纳比一般DC更强得多的操控能力,无论换不换镜头、这些能力都存在着。你只要别有些“高手”说你两句你就觉得臊得慌就行——他们说你把单反用成DC了,那是他们的事儿;方方便便拍照片的可是你,对不。


                    10楼2015-08-02 16:48
                    收起回复
                      问题五、要不要“一步到位”?
                      答:一步永远到不了位的;也可能随便一步都已经到位了。
                      世界上不存在“一步到位”的事儿,数码摄影器材尤其如此。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就不用说了,还有一堆比平常见到的佳能尼康之类“高端”得多的器材,我都叫不上名字、就知道人家的价钱还得翻几个跟头的。
                      说咱老百姓能够得着的;就拿佳能来说事儿吧。现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差不多最老的数码单反是N手的300D,最新的则有如1D MarkIV;最便宜的新机器大概是450D,价钱仅仅是最贵的新机1DsMarkIII的十分之一。很多人的“一步到位”的目标,如5DII或者7D,其实都没“到位”不是么。如果用安慰自己的方法来说事儿,“对于我来说就算一步到位了”,那你真的很认真地考虑过,为什么500D或者50D对于你来说就没“到位”?
                      镜头也是如此。18-55IS,售价便宜,“轻”而且“贱”所以很广泛地被“轻贱”;24-70/2.8L,“贵”而且“重”所以很广泛地被认为“贵重”。但“贵重”未必是个多么好的词儿;贵的意思是你花了好多钱、这些钱你本来可以给自己多塞好多好多馒头;重的意思是你走到哪儿都得多费很多体力、那顿中午饭就得多塞俩馒头。而摄影的乐趣,并不因为你更“到位”而增加多少,相反你如果再拍得不怎么地的话、挨骂的几率倍增。
                      技术总是在进步,综合成本总是在降低;后买的人,也就总是在占便宜似的。话说回来,早买的人还得了早用呢。用着是一个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延续,才能逐渐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当手头的东西慢慢限制了自己对需求的挖掘的时候,更换器材的必要性才能凸现出来。着什么急呢,是吧;要是你从一开始就“一步到位”,然后在若干个月之后悲惨地发现、原来到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到的“位”,不是冤大头么。
                      拍去吧;拍的过程中,自己的“位”慢慢就“定”了,才说得上去“到”。
                      说到器材,就难免要联系到一个低俗的词儿,钱。很多人的“到位感”等同于“钱花够了感”,因为在他们心中,“钱花够了”就等于“品质够好”。可是在摄影这个事儿上,作品的好坏对器材的要求没那么高,眼下的主流单反都已经具备了出好片的能力。
                      只是不免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更贵重的设备来向世界宣告自己很有钱或者很注重“品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还是强烈建议,这种思路的人不妨直接在脖子上挂一大捆美钞出门。


                      13楼2015-08-02 16:50
                      回复
                        问题十、哪个镜头适合拍什么?
                        答:坐下,喝个茶,咱们唠仨小时,……
                        还是得大力鼓吹套头。那玩意儿也许画质不是最好、做工不是最细、能力不是最强,但多数都是兼顾了许多种拍摄需求的、综合性能价格比很高的东西。仍以最便宜的套头18-55IS为例。18mm的广角端,等效35mm片幅的焦距是29mm,一般的风光片完全能拍下;55mm端,只要你别躲得太远,拍个半身人像乃至一张大头,也都没问题。拍呀拍呀,自然就慢慢知道了不同焦距的感觉。
                        但是要偷偷摸摸不被发现地拍呢?要在灯火阑珊的夜里拍呢?要拍出来能分辨出公母的苍蝇呢?要“打鸟”“摄月”……呢?
                        大的规律,从镜头的命名属性上就都可以得到答案了。广角,就是对付大场面的。长焦,就是对付远处的。大光圈,就是对付暗处的(也可以是制造“背景虚化”的)。微距,就是可以凑近了拍、把小东西拍得老大的。移轴,就是真实还原各种几何线条的。狗头,就是……啊呸,说快了嘴、吐噜错啦。
                        ——你是不是各种镜头都需要有呢?那看来你是各种东西都需要拍了哦,恭喜你,在如今这世道还如此胸怀大志。同理,你是不是也胸怀大志到所有焦段都要“配齐”呢?唉,这个“配齐焦段”的说法,又害得多少人花了多少冤枉钱啊;身边的朋友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在买相机的同时忍不住花一堆钱去买回来一个白炮、之后在试用过三两次后蜕变成为一件家具。
                        那,啥头适合拍人像(问这个的人最多)?其实,啥头都适合拍人像。
                        大家爱说,人像就是85/1.2或者85/1.8或者50/1.4或者70-200/2.8L之类。说这些话的人是比较“主流”的、亦即比较时尚的,原因是,眼下人像片的普遍“境界”就在于“背景虚化”;因此,大光圈、长焦距,制造出“空气切割机”的效果,那人像就是岗岗的(参看蜂鸟人像版)。
                        我在这里只好很非主流地说,“背景虚化”其实很容易(即使用18-55IS)。更难的,偏偏是那些能够把人像和环境都放在一张照片里、而且环境能为人像制造氛围凝缩性格的,不那么“背景虚化”的片子。不妨看看那些摄影史上伟大的肖像作品,有几张靠的是“背景虚化”?如果觉得那有点远,咱们说近处:咱们著名的右腿(新手可能不知道,右腿全称:“右腿骨折过”)在论坛里贴过很多纪实题材的片子,其中不少人像片子能讲故事(那是我认为优秀的肖像片的必要条件之一);你不妨搜一搜看看,有多少是“背景虚化”的?


                        18楼2015-08-02 16:52
                        回复


                          24楼2015-08-02 17:03
                          收起回复


                            25楼2015-08-02 17:04
                            回复
                              很喜欢这张


                              26楼2015-08-02 17: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