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炼字入门
这可以算做是纯粹的了解篇目,因为炼字技巧不是说想写就能写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语感的培养。
【误区:堆砌】
【扩展:长句写作;长句分隔】
何谓炼字?
答:一种修辞技巧,它在我国古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让世人只能叹其精妙。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文章的需要,选择最贴切最有表现力的字词。
但我觉得,对同人文的要求可以不必那么高,纠结到一词一字那就太那啥了。所以我们把“炼字人门”扩展成“用最贴切最有表现的语句表达”就皆大欢喜了。
“推敲”的例子就不多说了,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也已经是过去式了——叹其高妙就叹其高妙吧,华夏子孙已经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时间。所以我们这里只简单地提一下炼字法。
反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嘛,那么我们就从诗歌鉴赏题的技巧入手赏析(喂)
要点:1,斟酌词意;2,修辞技巧;3,表达效果
1,斟酌词意
考虑最贴切文意、上下文、人物的词语。
一下例文分析用词,人物性格关联不大,故不换例子,采取原文。
例A:快新架空文段
他伸出手去轻叩城门,传来的不是被游吟诗人传诵的“像管风琴般优雅与荣耀的回响”,而是当当的铁皮沉响。城门上的天使雕刻已经不在,战争早已把这座城市的优雅与荣耀烧成灰烬。就如同现在走出城门的那群人,他们曾是翡冷翠引以为豪的艺术家,但在战争面前他们只能是一群狼狈不堪沧桑疲惫的可怜人。他们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出城门,迎接他们的是远处的硝烟和阴霾的天空。
毁灭是迟早的事,战争中根本没有优雅的余地,所有的高贵在一块干面包面前都低下了头。
新一【漠然】地看着那些撤离的青壮年跟他们年老的父母分别,他看着一串串眼泪掉在地上和一件件乐器一本本书籍被抛下,然后他抬抬脚踢飞了地面的石子。
他伸出手去轻叩城门,传来的不是被游吟诗人传诵的“像管风琴般优雅与荣耀的回响”,而是当当的铁皮沉响。城门上的天使雕刻已经不在,战争早已把这座城市的优雅与荣耀烧成灰烬。就如同现在走出城门的那群人,他们曾是翡冷翠引以为豪的艺术家,但在战争面前他们只能是一群狼狈不堪沧桑疲惫的可怜人。他们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出城门,迎接他们的是远处的硝烟和阴霾的天空。
毁灭是迟早的事,战争中根本没有优雅的余地,所有的高贵在一块干面包面前都低下了头。
新一【默然】地看着那些撤离的青壮年跟他们年老的父母分别,他看着一串串眼泪掉在地上和一件件乐器一本本书籍被抛下,然后他抬抬脚踢飞了地面的石子。
上面两个文段中,只有一个词的差别。
由“漠然”换到“默然”,你会想到什么?
新一的性格冷静理智,但是他并不冷漠。在旁观他人生死离别的时候,他虽然不至于伤感得掉泪,但他也不会完全无动于衷——当然他也不可能热血泛滥冲上去说“啊那我来拯救你们吧”
“漠然”这个词显得新一是冷眼旁观,较冷漠;而“默然”则暗示他心里有点感触,但只是默默地看着,不插手去做什么。
例B
他身后浓郁的茶香【缓慢】地流动在整个工作室里,蜷在桌脚睡午觉的猫懒洋洋地动了动尾巴。偌大的房间里只有他更换零件的声音,单调的金属碰击声他听了十几年却怎么也听不厌
他身后浓郁的茶香【凝缓】地流动在整个工作室里,蜷在桌脚睡午觉的猫懒洋洋地动了动尾巴。偌大的房间里只有他更换零件的声音,单调的金属碰击声他听了十几年却怎么也听不厌
凝缓的原意是“神情悠然自得”,但这里作者显然是“凝固”+“缓慢”的意思。
PS:这类用法在老一辈作家的作品中很常见,而且用得相当的简练灵活(每当我看到这类浓缩用法总想叹一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现在的新生代写手(指80后写手),大都爱用长句的比喻等慢慢解释出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更文艺细腻而打动人心——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代沟?时代不同了罢。
缓慢与凝缓,两个词用在这里都是表示“很慢”,但是感觉是不一样的。
用生活经验去想象一下午后浓郁的茶香吧,不是白烟,而是那种香味——午后那种温暖的气氛一烘,让人觉得那种茶香好像无处不在。它是近乎凝固在房间里了一样,缓缓地从门口向外溢出。而单用“缓慢”一词,略微有点不够到位。
这种一字之差的炼字到底还是太细致了些,我认为只需要在写完一个文段之后的检查中考虑这种,就够了。不然考虑得太多,反而会被束缚得无法下笔——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工作还是最后再来得好,否则太斤斤计较,困扰的总是自己。
2,修辞技巧
用得较多的有比喻、拟人、夸张、词类活用。
针对一字一词的这类方面的考究,看看古代诗歌就足够叹服一辈子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半壕春水一城花,风雨暗千家”
一个“暗”字,明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既有了江南风雨一时间笼罩全城的那种阴暗感觉,又带点拟人手法,不可不谓之生动形象。
再说一下词类活用问题。
大致就是动词、名词、形容词这三者的活用。
举例:阳光从爬墙虎的叶间洒落,照在那些涂鸦上,【光影斑驳了字迹】。
——“班驳”本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起“照在那些涂鸦上,字迹被光影划得斑斑驳驳”这种要来得简洁自然。
不过话说回来,还是那句话,考虑太细了会无从下手。
我们的探究要点只是“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要点:切合文意
各人有各人的文风。有人喜欢文艺点的,从小处见到无限大,描摹得细腻无限;有人喜欢精练到没有一个字多余的,就像海明威那种偏执;有人介于两者之间,文笔华丽但是却没有丝毫多余……
正因为文风各异,表达得各有千秋,所以我只能说,切合文意是最重要的。
举例了解一下吧。
同样是表达爱恋: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BY沈从文
——平淡干净的叙述,排比下来有种时空纵横感,让人回味良久。
那些最深沉的爱就得始终归于寂静直到死亡残忍地撬开紧闭的心扉再到喉咙再到泪腺。
BY柴狼君
——很贴切,细腻地把那种悲伤涌起的途径一一写出,引起读者共鸣。
(但老实说这样不断开的长句读得头晕,咳)
他始终站在他一抬头就可以望见的位置,随时准备握住他冰凉的指尖。
BY枫¢碎影
——简洁平淡,以动作间接表达。
年轻的时候不懂那苦茶的奥妙,只当作酒水般一饮而尽。像是囫囵咽下去的光阴,没来得及慢慢啜饮,便这样失落了。人还在笑,只是——哀莫大于心死。
BY长良春香
——比喻贴切得当,娓娓道来的回忆感在文章末尾更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
他的存在几乎贯穿了他十年的时光,所有悲伤的念想和狂喜的感悟沿著他的脊骨蜿蜒曲折,一格一格悉心存放,未敢遗忘……
BY不爱氧气
——拟人、词类活用的手法让这句话美到心颤,细腻生动。读出来的感觉也很好。
各种的表达就像映在每个人眼里的不同风景。并没有哪种更好的说法,只有哪种更适合。
3,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是评判炼字成功与否的标准。
一个人对文笔表达效果的敏感度是需要长时间基础和语感的积累才能培养出来的,所以这里没有办法多说什么。前面1,2两点对各种表达的解析已经包含了这个内容,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