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月海理论,人工蚁巢的选择、设计、制作是养好蚂蚁的核心。关于蚁巢材料方面,他曾写过一篇博文http://www.antuni.com/?p=333。非常好,我很赞同。但是以介绍为主、比较简略,因为他的更多蚁巢理论都是散布在其他博文里的。这次,我试图对每种材质的蚁巢特性综合对比分析,以便于新蚁友进行选择、设计和制作。(本文主要对地栖蚂蚁作分析,树栖、岩栖蚂蚁作为特例,需要针对其特点,单独设计蚁巢)
一、究竟应选择什么材质的蚁巢呢?
我一直在提“舒适度”这个概念。那什么材质的蚁巢最舒适呢?简而言之,就是与蚂蚁原住环境最为接近的。
我以前写过这样一段话:
蚂蚁有家的感觉才会正常发展,否则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找家(搬家)。
跟人类相似,想让蚂蚁有家的感觉:
第一,空间要私密,如果我们住在街头一个玻璃橱柜似的房间,也会很不安;
第二,空气少流动,如果我们住在野外一个栅栏似的通风房间,或者没屋盖老吹风,也会睡不着;
第三,室温要暖和,如果我们冻得一直哆嗦是没法食甘寝安的;
第四,湿度要合适,如果我们在沙漠中住,一定不会觉得是安家的好地方;
第五,巢内外有别,如果我们家里家外都一样,一定感觉在蹲监狱。
总之,居住环境静谧祥和、安全和谐,进巢是温馨港湾遮风避雨,出巢空气清新食物丰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是好巢
当然,作为喂养宠物蚂蚁来说,玩赏体验也非常重要。因此我本篇所说的舒适度,不仅包含蚂蚁居住舒适程度,还包括玩家使用的舒适程度。
二、 舒适度的细部指标
具体而言,大约有如下几方面:
1、吸水性
外界空气湿度经常变化,尤其是北方干燥地区,湿度变化范围更是惊人。野外蚂蚁的地下巢穴就有相对稳定的湿度,这是因为土壤有适中的吸水能力和较好的保水能力。
人工蚁巢则需要通过巢体加湿来保证蚁巢内稳定的湿度值,这同样要求巢体材质的吸水性最好能够接近土壤,过大或过小都不舒适。
事实上,不同土壤有不同的吸水性,不同蚂蚁也有不同的需求,甚至同种蚂蚁也有多种需求(比如主巢区、食物储存区、卵幼室、茧室等不同湿度要求);另一方面,很多巢体主材质并不吸水,而是通过辅材加湿,那么辅材的吸水性才是讨论重点。这些具体情况留待本系列后续篇章具体到每种材质巢体再细谈吧。
2、保湿性
对于保湿性,北方蚁友在干燥季节体会最深,有的巢会在一天内干透,这就导致巢内湿度不断变化,一会过干一会过湿或者需要不停地少量加水难于操作。
另一方面,保湿性差也未必全是坏事。许多干湿分化巢就是基于此设计的。
3、透气性
蚂蚁不喜欢巢内有风,但也不喜欢巢内憋闷。很多人不理解通风与透气的区别,也不理解土壤怎么透气。关于透气与通风问题,以后我会有专贴“关于通风问题之我见”来论述,在本系列的石膏蚁巢里面也会通过实验讲述土壤透气,这里就不多说了。简单说,跟咱们人类一样,憋闷和大风一直吹都是不舒适的,而蚂蚁个小体微,对风的大小自然比人类敏感得多。
总之,蚁巢材质要透气良好,但不能漏风。
4、隔热性
我曾多次用地下温度测试例子来说明土壤保温性和地下的恒温性:
“上海7月份平均气温是27.8℃,地下0.8米处是24.0℃、 1.6米处20.6℃, 3.2米处则下降到16.9℃。所以地面最热的时候,地下深处非常凉快。反之,上海1月份平均气温是3.4℃,地下0.8米处是9.8℃,1.6米处是13.1℃, 3.2米处则上升到17.3℃。在北方这种差值会更加惊人。虽然土质情况会有较大不同,但我们通常认为10米以下就属于常年恒定温度。”
蚂蚁的原住环境不会出现巢内温度骤升骤降,历史上蚁友因为温度骤变导致蚂蚁大量死亡的例子也非常多,虽然概率不算大,而且小幅变温也不会造成死亡,但是频繁的温度变化会使蚂蚁群落不能安心发展的。
这就要求蚁巢材料具有一定的温变缓冲能力,材质温度比较稳定,或者说变温较缓慢。
5、可控性
首先是制作简易。养窝蚂蚁做个蚁巢不能跟建设“鸟巢”一样复杂。何况很多时候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制作很多蚁巢来测试哪种最佳;
其次是调整方便。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比如加温、降温、加湿、降湿、巢室数量调节等;
再次是喂食方便。这多数时候跟设计相关而跟材质关系不大,但本系列中试管巢等具有形状特定性,所以我也顺便一提。
最后是不易污染。蚂蚁的食物残渣、排泄物总会污染蚁巢,但是有的材质很便于清理(蚂蚁的自行清理),有的材质甚至会一定程度上减缓霉变;相反,有的材质蚁巢不仅很难清理干净,而且自身会被污染、甚至助长加快霉变(发霉变质)。
6、减震性
这里说的是类似声波共振或者桌面传导之类的微震动。同一种蚂蚁在有的巢体里就对外界声震不敏感,在有的巢体不大的声音也会导致炸巢。
7、美观性
不仅来源于材质本身,还关乎设计,因此她还包含可塑造性、可创作性等方面。这个非常好理解,不再赘言。
8、透光性
许多巢在遮光不便,或者蚁友故意不遮光的时候,由于巢体材料的反射、折射,不同巢体的巢内光亮程度或巢内光线变化程度是不同的。自然界蚂蚁世代居住在黑暗的地下,当然不喜欢巢内明亮,更不喜欢巢内光线骤变或大幅变化
9、可视度
巢内观察使我们养宠蚁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巢内可视性不好会带给我们相当大的困扰。可视度不好,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材质本身的透视性、观察窗的反射折射、巢内透光性、材质带来的自身缺陷等
10、光滑度
滑溜溜的蚁道蚁室,甚至弧面、反斜面的通路,对于蚂蚁的群体行为会产生不利影响;过度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也会导致蚂蚁短寿
11、干扰度
说起干扰,其实上文所述有很多都属于干扰,比如温变、湿变、光变、震动等。这里再补充几种常见情况。
A、异味 来自原巢体材质本身或制作过程。异味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有毒有害气味,会让蚂蚁中毒身亡,可怕的是有时散发量非常微小,短时间不会有问题,但时间久了会逐渐出现群落缩水;二是气味本身没有毒,但会干扰蚂蚁信息或巢味(Nest odor或者族群味Colony odor),量大甚至导致蚂蚁群落不肯入巢、行为怪异(比如攻击同伴)等。
B、酸碱度 酸性、碱性较强环境都不适合蚂蚁生存,相对而言,蚂蚁更不喜欢碱性,这是以前很多老蚁友阻止水泥巢、加气砖巢的最大理由;有篇学术论文甚至讲述利用蚂蚁避碱的特性来防逃。
C、漏风 在上面的透气性一段已经简述,我曾说过“漏风之害远甚于不遮光”,因此我计划专门就此单独成文论述。
12、坚强度
蚂蚁啃巢是部分主流蚁巢遇到的一大问题,他们破坏巢体结构,影响美观,使巢体失去部分功能,甚至挖穿堵水导致被淹灭团,这些会让我们非常蛋疼。使用硬度、强度来描述抗挖性能,我觉得都不准确。举例说,湿润而密实的棉球经常比石膏还要难挖,因为有时棉花纤维剪不断理还乱,蚂蚁费好劲却咬不断,蓬松的纤维还阻止了继续挖掘(当然也有的蚂蚁清理棉花纤维很有心得,比挖石膏更轻松),这可不能说硬度或强度比石膏高。因此,我最终选择了“坚强-度”这个词。
三、不舒适会怎样?
这是一个答案很不确定的问题。不同种类的蚂蚁耐受度不一样,也就是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有的蚂蚁适应性很强;同一种类的蚂蚁在不同群落大小时候,对环境的敏感度也不一样。群落越大适应性越好;同种类群落大小相同时,还是会有个体差别,有的群落对不利环境条件依旧很包容;
更重要的是,到底是哪一个方面不舒适?不舒适程度有多大?这些也都影响最终结果。另外有些方面是此消彼长的。
举例说,比如是否遮黑的问题,长期观察的结果是遮黑更接近蚂蚁原住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安心产卵发展。但是为了我便于观察而又少惊扰他们(长时间光线骤变比不遮黑影响更大),所以我的蚂蚁大部分都不遮黑,但依旧能够发展。只不过,我相信同一群落如果我给他遮黑可能比现在这样发展会更好。
舒适度的问题也是如此,并不是说这窝蚂蚁用舒适度差点的巢就一定比用高舒适度巢的另一窝蚂蚁发展要好。只能说同一窝蚂蚁用不同巢的喂养结果会不同(比如一年该增长百工的,巢不舒适只增长了50工。。。)。出现问题,也并不一定就是巢的舒适度问题;不出现问题也并不代表巢没有问题。因此,我们尽量选用舒适度高的巢,但不要唯舒适度论。
总论部分至此结束,欢迎大家讨论、补充和质疑,我会进一步完善修正。因为故意避开了具体蚁巢内容,所以论述都比较简浅。后面我会按照蚁巢材质,分类详述每款巢在现阶段的优缺点特性,以便于新蚁友参考、选巢、做巢。
一、究竟应选择什么材质的蚁巢呢?
我一直在提“舒适度”这个概念。那什么材质的蚁巢最舒适呢?简而言之,就是与蚂蚁原住环境最为接近的。
我以前写过这样一段话:
蚂蚁有家的感觉才会正常发展,否则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找家(搬家)。
跟人类相似,想让蚂蚁有家的感觉:
第一,空间要私密,如果我们住在街头一个玻璃橱柜似的房间,也会很不安;
第二,空气少流动,如果我们住在野外一个栅栏似的通风房间,或者没屋盖老吹风,也会睡不着;
第三,室温要暖和,如果我们冻得一直哆嗦是没法食甘寝安的;
第四,湿度要合适,如果我们在沙漠中住,一定不会觉得是安家的好地方;
第五,巢内外有别,如果我们家里家外都一样,一定感觉在蹲监狱。
总之,居住环境静谧祥和、安全和谐,进巢是温馨港湾遮风避雨,出巢空气清新食物丰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是好巢
当然,作为喂养宠物蚂蚁来说,玩赏体验也非常重要。因此我本篇所说的舒适度,不仅包含蚂蚁居住舒适程度,还包括玩家使用的舒适程度。
二、 舒适度的细部指标
具体而言,大约有如下几方面:
1、吸水性
外界空气湿度经常变化,尤其是北方干燥地区,湿度变化范围更是惊人。野外蚂蚁的地下巢穴就有相对稳定的湿度,这是因为土壤有适中的吸水能力和较好的保水能力。
人工蚁巢则需要通过巢体加湿来保证蚁巢内稳定的湿度值,这同样要求巢体材质的吸水性最好能够接近土壤,过大或过小都不舒适。
事实上,不同土壤有不同的吸水性,不同蚂蚁也有不同的需求,甚至同种蚂蚁也有多种需求(比如主巢区、食物储存区、卵幼室、茧室等不同湿度要求);另一方面,很多巢体主材质并不吸水,而是通过辅材加湿,那么辅材的吸水性才是讨论重点。这些具体情况留待本系列后续篇章具体到每种材质巢体再细谈吧。
2、保湿性
对于保湿性,北方蚁友在干燥季节体会最深,有的巢会在一天内干透,这就导致巢内湿度不断变化,一会过干一会过湿或者需要不停地少量加水难于操作。
另一方面,保湿性差也未必全是坏事。许多干湿分化巢就是基于此设计的。
3、透气性
蚂蚁不喜欢巢内有风,但也不喜欢巢内憋闷。很多人不理解通风与透气的区别,也不理解土壤怎么透气。关于透气与通风问题,以后我会有专贴“关于通风问题之我见”来论述,在本系列的石膏蚁巢里面也会通过实验讲述土壤透气,这里就不多说了。简单说,跟咱们人类一样,憋闷和大风一直吹都是不舒适的,而蚂蚁个小体微,对风的大小自然比人类敏感得多。
总之,蚁巢材质要透气良好,但不能漏风。
4、隔热性
我曾多次用地下温度测试例子来说明土壤保温性和地下的恒温性:
“上海7月份平均气温是27.8℃,地下0.8米处是24.0℃、 1.6米处20.6℃, 3.2米处则下降到16.9℃。所以地面最热的时候,地下深处非常凉快。反之,上海1月份平均气温是3.4℃,地下0.8米处是9.8℃,1.6米处是13.1℃, 3.2米处则上升到17.3℃。在北方这种差值会更加惊人。虽然土质情况会有较大不同,但我们通常认为10米以下就属于常年恒定温度。”
蚂蚁的原住环境不会出现巢内温度骤升骤降,历史上蚁友因为温度骤变导致蚂蚁大量死亡的例子也非常多,虽然概率不算大,而且小幅变温也不会造成死亡,但是频繁的温度变化会使蚂蚁群落不能安心发展的。
这就要求蚁巢材料具有一定的温变缓冲能力,材质温度比较稳定,或者说变温较缓慢。
5、可控性
首先是制作简易。养窝蚂蚁做个蚁巢不能跟建设“鸟巢”一样复杂。何况很多时候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制作很多蚁巢来测试哪种最佳;
其次是调整方便。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比如加温、降温、加湿、降湿、巢室数量调节等;
再次是喂食方便。这多数时候跟设计相关而跟材质关系不大,但本系列中试管巢等具有形状特定性,所以我也顺便一提。
最后是不易污染。蚂蚁的食物残渣、排泄物总会污染蚁巢,但是有的材质很便于清理(蚂蚁的自行清理),有的材质甚至会一定程度上减缓霉变;相反,有的材质蚁巢不仅很难清理干净,而且自身会被污染、甚至助长加快霉变(发霉变质)。
6、减震性
这里说的是类似声波共振或者桌面传导之类的微震动。同一种蚂蚁在有的巢体里就对外界声震不敏感,在有的巢体不大的声音也会导致炸巢。
7、美观性
不仅来源于材质本身,还关乎设计,因此她还包含可塑造性、可创作性等方面。这个非常好理解,不再赘言。
8、透光性
许多巢在遮光不便,或者蚁友故意不遮光的时候,由于巢体材料的反射、折射,不同巢体的巢内光亮程度或巢内光线变化程度是不同的。自然界蚂蚁世代居住在黑暗的地下,当然不喜欢巢内明亮,更不喜欢巢内光线骤变或大幅变化
9、可视度
巢内观察使我们养宠蚁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巢内可视性不好会带给我们相当大的困扰。可视度不好,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材质本身的透视性、观察窗的反射折射、巢内透光性、材质带来的自身缺陷等
10、光滑度
滑溜溜的蚁道蚁室,甚至弧面、反斜面的通路,对于蚂蚁的群体行为会产生不利影响;过度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也会导致蚂蚁短寿
11、干扰度
说起干扰,其实上文所述有很多都属于干扰,比如温变、湿变、光变、震动等。这里再补充几种常见情况。
A、异味 来自原巢体材质本身或制作过程。异味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有毒有害气味,会让蚂蚁中毒身亡,可怕的是有时散发量非常微小,短时间不会有问题,但时间久了会逐渐出现群落缩水;二是气味本身没有毒,但会干扰蚂蚁信息或巢味(Nest odor或者族群味Colony odor),量大甚至导致蚂蚁群落不肯入巢、行为怪异(比如攻击同伴)等。
B、酸碱度 酸性、碱性较强环境都不适合蚂蚁生存,相对而言,蚂蚁更不喜欢碱性,这是以前很多老蚁友阻止水泥巢、加气砖巢的最大理由;有篇学术论文甚至讲述利用蚂蚁避碱的特性来防逃。
C、漏风 在上面的透气性一段已经简述,我曾说过“漏风之害远甚于不遮光”,因此我计划专门就此单独成文论述。
12、坚强度
蚂蚁啃巢是部分主流蚁巢遇到的一大问题,他们破坏巢体结构,影响美观,使巢体失去部分功能,甚至挖穿堵水导致被淹灭团,这些会让我们非常蛋疼。使用硬度、强度来描述抗挖性能,我觉得都不准确。举例说,湿润而密实的棉球经常比石膏还要难挖,因为有时棉花纤维剪不断理还乱,蚂蚁费好劲却咬不断,蓬松的纤维还阻止了继续挖掘(当然也有的蚂蚁清理棉花纤维很有心得,比挖石膏更轻松),这可不能说硬度或强度比石膏高。因此,我最终选择了“坚强-度”这个词。
三、不舒适会怎样?
这是一个答案很不确定的问题。不同种类的蚂蚁耐受度不一样,也就是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有的蚂蚁适应性很强;同一种类的蚂蚁在不同群落大小时候,对环境的敏感度也不一样。群落越大适应性越好;同种类群落大小相同时,还是会有个体差别,有的群落对不利环境条件依旧很包容;
更重要的是,到底是哪一个方面不舒适?不舒适程度有多大?这些也都影响最终结果。另外有些方面是此消彼长的。
举例说,比如是否遮黑的问题,长期观察的结果是遮黑更接近蚂蚁原住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安心产卵发展。但是为了我便于观察而又少惊扰他们(长时间光线骤变比不遮黑影响更大),所以我的蚂蚁大部分都不遮黑,但依旧能够发展。只不过,我相信同一群落如果我给他遮黑可能比现在这样发展会更好。
舒适度的问题也是如此,并不是说这窝蚂蚁用舒适度差点的巢就一定比用高舒适度巢的另一窝蚂蚁发展要好。只能说同一窝蚂蚁用不同巢的喂养结果会不同(比如一年该增长百工的,巢不舒适只增长了50工。。。)。出现问题,也并不一定就是巢的舒适度问题;不出现问题也并不代表巢没有问题。因此,我们尽量选用舒适度高的巢,但不要唯舒适度论。
总论部分至此结束,欢迎大家讨论、补充和质疑,我会进一步完善修正。因为故意避开了具体蚁巢内容,所以论述都比较简浅。后面我会按照蚁巢材质,分类详述每款巢在现阶段的优缺点特性,以便于新蚁友参考、选巢、做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