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成后,接着在民国26年(1937,农历丙子年)冬有59人集资在亭下建“思源池”,所立《思源池碑记》由本邑人刘伯皋撰,陈云沧书,但“思源池”3字则是何国踪所书。

碑记抄录如下:
“民国廿六年冬何君蟠初得工师龚君容汉为之规画筑亭于圭峰以纪念封翁朝安先生人以为善体亲心而不知封翁之所以善体亲心者其渊源固有在也亭成同人等顾而乐之因筑池亭下沦圭峰之瀑澂而潴之邑子李香介名之思源池维自今凡为人子登览池台油然生饮水思源之感其于社会教育未 [必] 无小补也此岂特装点林泉以口行客之游乐而已哉邑人刘伯皋撰 陈云沦书”碑记后有立石的王良钦等59人名单。这么多人建这么个小小水池,实在奇怪,有说主要是讲风水。
从碑记可知,“思源池”之名是李香介取的,用意是让为人子女的游客登览池台,油然而生“饮水思源’r的感受,这样对社会教化有益,不仅仅是装点山水。何蟠初为会城何族后人,其时为尚书坊文懿小学校长,在该族中辈份和地位都很高,尊称为“龙公”,至于会城沦陷以后,他的表现据说有不同的评价。
碑文中称其父为“封翁”(封建社会对因子孙显贵而享受朝廷封号、封地的男性老人),但未发现有其子孙得过什么功名、封诰之类的传闻或资料,可能是恭维的泛称,古籍小说中就有不少“张封翁”、“李封翁”、“老封翁”的称呼,称得比较随便。

碑记抄录如下:
“民国廿六年冬何君蟠初得工师龚君容汉为之规画筑亭于圭峰以纪念封翁朝安先生人以为善体亲心而不知封翁之所以善体亲心者其渊源固有在也亭成同人等顾而乐之因筑池亭下沦圭峰之瀑澂而潴之邑子李香介名之思源池维自今凡为人子登览池台油然生饮水思源之感其于社会教育未 [必] 无小补也此岂特装点林泉以口行客之游乐而已哉邑人刘伯皋撰 陈云沦书”碑记后有立石的王良钦等59人名单。这么多人建这么个小小水池,实在奇怪,有说主要是讲风水。
从碑记可知,“思源池”之名是李香介取的,用意是让为人子女的游客登览池台,油然而生“饮水思源’r的感受,这样对社会教化有益,不仅仅是装点山水。何蟠初为会城何族后人,其时为尚书坊文懿小学校长,在该族中辈份和地位都很高,尊称为“龙公”,至于会城沦陷以后,他的表现据说有不同的评价。
碑文中称其父为“封翁”(封建社会对因子孙显贵而享受朝廷封号、封地的男性老人),但未发现有其子孙得过什么功名、封诰之类的传闻或资料,可能是恭维的泛称,古籍小说中就有不少“张封翁”、“李封翁”、“老封翁”的称呼,称得比较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