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民国时期,公布了一套为汉字注音的笔画式符号——注音字母。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为字词注音。
(详见第三章音韵学知识第五节注音方法。)
(三)释义方式
1.直训
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2.描写
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
也称为定义式,就是对被释字词下定义。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
4.譬况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
(参见第四章训诂学知识第三节训诂方法。)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
(一)字典类
1.《说文解字》
前面有介绍,此处略。
2.《康熙字典》
成书于清康熙年间(1716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共收字47035个。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都能查到。该书所收字归入所属部首之中,分为214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它的编排体例为先注音(用反切法),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3.《汉语大字典》
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四千个左右。全书按部首排列,分为200个部首。注意反映汉字形体的演变,在字目下,收列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并能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形体,有时简要说明结构的演变。
(二)虚词类
4.《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是一部解释先秦和汉代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王引之撰。刊行于嘉庆三年(1798年)。王氏之所以编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自汉以来,说解经书者宗尚雅训,重实词之义训,对虚词“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扞格,而意亦不明。”(《自序》)作者有感于此,遂专注于虚词研究,遍搜九经、三传以及周秦两汉典籍中的虚词,分字编次,成《经传释词》。
全书分10卷,收虚词160个,按照喉、牙、舌、齿、唇等发音部位和方法,以唐宋36字母为序编次。作者讲解虚词以声音为线索,探明虚字间同音通假的关系。它对前人未论及的虚词补之,误解的正之,对于人所易晓的一般用法,作者视为“常语”,只作一般的解释;对于特殊用法,则精审考察,“心知其意”,提出许多创见,并引用大量书证,揆之本文,证之他卷,得出确诂。
《经传释词》的问世比清代另一部虚词专著《助字辨略》(刘淇撰)要晚80多年,所收虚词的数量以及收罗的范围也比不上它。但《释词》的学术成就远在《辨略》之上。这本书的缺点在于缺漏较多,偶尔也有误解古书和解释不大确切之处。尽管如此,它至今仍是研究古代虚词的重要参考书,为学者所推崇。
民国时期,公布了一套为汉字注音的笔画式符号——注音字母。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为字词注音。
(详见第三章音韵学知识第五节注音方法。)
(三)释义方式
1.直训
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2.描写
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
也称为定义式,就是对被释字词下定义。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
4.譬况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
(参见第四章训诂学知识第三节训诂方法。)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
(一)字典类
1.《说文解字》
前面有介绍,此处略。
2.《康熙字典》
成书于清康熙年间(1716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共收字47035个。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都能查到。该书所收字归入所属部首之中,分为214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它的编排体例为先注音(用反切法),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3.《汉语大字典》
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四千个左右。全书按部首排列,分为200个部首。注意反映汉字形体的演变,在字目下,收列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并能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形体,有时简要说明结构的演变。
(二)虚词类
4.《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是一部解释先秦和汉代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王引之撰。刊行于嘉庆三年(1798年)。王氏之所以编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自汉以来,说解经书者宗尚雅训,重实词之义训,对虚词“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扞格,而意亦不明。”(《自序》)作者有感于此,遂专注于虚词研究,遍搜九经、三传以及周秦两汉典籍中的虚词,分字编次,成《经传释词》。
全书分10卷,收虚词160个,按照喉、牙、舌、齿、唇等发音部位和方法,以唐宋36字母为序编次。作者讲解虚词以声音为线索,探明虚字间同音通假的关系。它对前人未论及的虚词补之,误解的正之,对于人所易晓的一般用法,作者视为“常语”,只作一般的解释;对于特殊用法,则精审考察,“心知其意”,提出许多创见,并引用大量书证,揆之本文,证之他卷,得出确诂。
《经传释词》的问世比清代另一部虚词专著《助字辨略》(刘淇撰)要晚80多年,所收虚词的数量以及收罗的范围也比不上它。但《释词》的学术成就远在《辨略》之上。这本书的缺点在于缺漏较多,偶尔也有误解古书和解释不大确切之处。尽管如此,它至今仍是研究古代虚词的重要参考书,为学者所推崇。